李長文
(河南省延津縣中醫院神經內科,河南延津 453200)
肢體功能障礙可導致腦卒中患者72.5%~75.0%的致殘率[1],尤其是平衡功能受損較重。而臨床患者保持平衡是步行能力的前提,對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采用針刺和早期下肢關節運動療法對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進行治療,并取得了較好療效。
選取2002年3月~2007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共87例,隨機分為綜合治療組46例,其中,男30例,女16例;腦梗死28例,腦出血18例;年齡40~74歲,平均66歲。對照組41例,男21例,女20例;腦梗死26例,腦出血15例,年齡35~74歲,平均65歲,兩組上述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入組標準:均符合我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標準;日常生活能力評分(ADL)<20分;經CT或MRI證實為腦卒中。排除標準:除腦卒中外其他原因引起肢體平衡障礙者;有意識及智力障礙者;有嚴重合并癥及精神病者;未按正規治療者。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藥物治療,病情穩定后由醫生指導患者及家屬進行坐位、站立位、起立坐下平衡功能訓練。綜合治療組同時給予針刺治療及下肢關節運動療法。
1.2.1 針刺療法 穴取癱瘓側太沖、足臨泣、照海、解溪、三陰交、昆侖、豐隆、上巨虛、陽陵泉、粱丘、血海、伏兔,手法平補平瀉留針30 min。1次/d,每周6次。
1.2.2 下肢關節運動療法[2]①髖關節運動:包括骨盆帶的旋轉、髖關節的主動、被動內旋外旋、橋式運動、膝關節屈曲位和伸展位屈髖。②膝關節運動:仰臥位膝關節主動、被動屈曲和伸展運動。③踝關節的主動、被動訓練,1次/d,每次40min。
針刺和下肢關節運動療法結束后指導患者進行端坐,站立練習也可由患者家屬協助完成。
兩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采用Fugl-Meyer(FMA)運動功能量表評定中的平衡項(總分14分)進行平衡功能評定。分別記錄兩組患者完成坐位平衡、起立坐下平衡、站立1 min平衡所用天數。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以P<0.05或0.01為有顯著性差異。
治療前兩組患者Fugl-Meyer平衡分值比較無顯著性差異;治療后兩組患者Fugl-Meyer平衡分值均增加,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且綜合治療組顯著優于對照組(t=13.94,P<0.01)。 見表 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平均值比較表(,分)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平均值比較表(,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綜合組(n=46)2.60±1.029.85±1.4627.60<0.01對照組(n=41)2.81±1.076.03±1.0313.88<0.01
綜合治療組患者的獨立完成坐位、起立坐下所需天數顯著少于對照組(P<0.01),兩組患者站立1 min訓練所需天數比較無顯著性差異。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獨立完成坐位、起立坐下、站立1 min所需天數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獨立完成坐位、起立坐下、站立1 min所需天數比較(,分)
組別 坐位平衡 起立坐下平衡 站立1 min綜合組(n=46)6.6±3.512.2±3.420.0±12.5對照組(n=41)10.2±4.317.5±2.526.0±10.5 t值4.308.202.41 P值 <0.01<0.01>0.05
平衡功能受前庭神經、視覺信息、本體感覺、小腦協調功能等的調節[3],正常的神經反射、肌肉牽張和骨關節功能是維持人體平衡的基本保證,腦卒中后中樞神經失去對下級神經元的正確整合,肌肉力量減低或喪失,肌張力失調,肌肉、骨和關節的支持和運動功能不能完成,機體平衡失去了基礎。機體要保持坐位、站立位、起立坐下平衡必須恢復大腦的整合、小腦的協調、肌張力和肌力以及關節的運動功能,尤其是恢復髖對策和踝對策[4]。本研究針刺穴位多選陽經穴位,除考慮到陽經氣血旺盛,針刺這些穴位,能使陽經氣血通暢正氣得以扶持,使肌體功能逐漸恢復外,主要與現代神經反射學說有關,上述穴位深淺部大多有支配肢體運動和感覺的神經干或分支通過,針刺這些穴位,比較容易取得明顯感應,促進肢體運動恢復。早期下肢關節運動療法是對病側肢體本體感覺、肌肉牽張、骨與關節運動程序、運動感覺的培訓與再學習。特別是針對髖對策、踝對策的掌握更加有利。針刺、關節運動與平衡訓練增加了大腦的信息輸入,激活了大腦皮層的運動、本體感覺、前庭平衡細胞,促進了突觸側芽的生長,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針刺和下肢關節運動療法治療的患者的平衡分值顯著高于對照組,完成坐位、起立坐下平衡訓練所需天數明顯縮短,并且有顯著性差異。這與“早期針刺結合康復治療能較好地提高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運動平衡,認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5],“運動療法對腦梗死者平衡功能和運動功能有積極的恢復作用”[6]相一致。至于站立1 min所需天數比較無顯著差異,可能與運動耐力恢復較慢有關。
[1]黃如訓,蘇振培.腦卒中[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58-306.
[2]王強,李鐵山.腦卒中康復治療技術[M].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141-150.
[3]燕鐵斌,現代康復治療學[M].廣東科技出版社2004:150-151.
[4]曾麗,賈秀萍,馬淙.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8z):6-7,18.
[5]羅順.早期針刺結合康復治療腦卒中150例療效分析[J].海南醫學,2009,20(3):45-46.
[6]陳前飛,劉麗云.運動訓練治療對腦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和運動功能恢復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4):486-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