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梅,唐群英
(1.廣東省惠州市大亞灣區澳頭中學醫務室,廣東惠州 516081;2.廣東省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廣東惠州 516001)
體育運動中,造成人體組織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壞或生理上的紊亂,稱為運動損傷。課外體育運動已成為中學生課余文化生活、娛樂身心、鍛煉身體的主要內容,但在課外體育運動中經常發生運動性急性損傷。了解這類損傷的特點、損傷項目和預防措施,對于正確處理學生的運動性損傷,正確指導中學生預防運動損傷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本文報道我校2005年1月~2009年12月203例中學生運動性急性損傷的項目分布情況及損傷類型,分析結果如下:
本組病例均來自我校醫療室2005年1月~2009年12月登記的資料,共203例,其中男156例,女47例,年齡14~18歲,就診時間最長3 h,最短20 min,平均時間1.5 h。
根據運動急性損傷確定的標準,對損傷患者依“運動損傷檢查方法”進行臨床檢查,損傷的確定標準是:凡損傷是因為一次外傷造成,并伴有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癥表現的,列入急性損傷范疇。
從表1的統計結果顯示,對抗性越強的項目,受傷的人數越多,最易損傷的項目是籃球、足球與田徑,且課外活動中受傷率較高。
受傷主要為軟組織挫傷(45.81%)、皮膚擦裂傷 (22.66%)、韌帶損傷(20.69%)為主,以軟組織挫傷所占比例最高。

表1 各項目運動損傷情況統計

表2 運動項目及損傷類型統計情況(例)
表1結果與段朝盈[2]等的研究結果相似,籃球、足球等項目是男生課外活動喜歡參與的活動,但由于缺乏體育老師監管及技術指導,加上男生好勝心強,動作粗野,預防損傷的意識薄弱,甚至盲目追求高難動作,損傷人數明顯高于女生。
受傷主要為軟組織挫傷、皮膚擦裂傷、韌帶損傷為主,受傷部位多發生在踝關節、膝關節、指關節、肘關節肩關節、大腿、腰背部、腕部和手臂等,各種損傷中,以軟組織挫傷所占比例最高,其中踝關節損傷最多見[3]。這與踝關節承擔著全身重量,同時踝關節的關節囊前后松弛,兩側副韌帶牽拉較緊,當足受到內翻或外翻強大暴力時,即可發生損傷。此外,皮膚擦傷、裂傷、大腿肌肉拉傷等在田徑賽中也較常見,這與比賽環境激烈,學生情緒緊張有關。
目前大部分中學生身體素質較差,營養狀況存在明顯“雙峰”現象(相當一部分青少年超重或肥胖,另一部分青少年營養不良或低體重),體型勻稱的青少年所占比例逐步減少[4],因此身體素質下降也是引起運動損傷的另一重要原因 。
3.4.1 重視思想教育,加強中學生對運動損傷的防患意識,學會自我監管。加強體育衛生知識及技能的普及,加強學生身體素質的鍛練。運動方式要合理,掌握正確的運動方法和運動技術,科學地增加運動量,減少運動性損傷的發生。
3.4.2 針對中學生體育運動容易發生四肢受傷的特點,且裸露的關節最容易損傷,,應大力推行運動中四肢主要關節(肘、腕、膝、踝)的保護,如佩戴護套等,王國基[3]等研究表明,佩戴護套可減少60%以上的擦、裂傷,或有效減輕損傷。
3.4.3 從醫學的角度考慮,主動預防運動性損傷以及損傷后及時正確的處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應加強個人防護、技術訓練、準備活動、體育紀律、場地改善等環節的管理,學校醫務室人員應加強急救技能訓練,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術,醫務室應配備基本的急救用品和藥品,學生發生損傷后,能及時有效地得到救護,減少因損傷帶來的并發癥和后遺癥。
[1]王愛莉.普通高校學生運動損傷的規律及預防[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3,27(9):118-119.
[2]段朝盈,夏昆宣.云南部分高校學生體育運動損傷原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6,27(4):345.
[3]王國基,熊茂湘,張軼群,等.青年學生四肢急性運動損傷救治和預防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6,(6):96-97.
[4]張迎修,王淑榮.山東省不同身高體質量指數青少年運動素質比較[J].中國學校衛生,2006,27(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