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維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醫院婦產科,廣東佛山 528329)
產后出血指胎兒娩出后24 h內失血量超過500 ml,是常見的產科并發癥,其發病率占分娩總數2%~3%[1],因發病突然且來勢兇猛,如搶救不及時,將危及產婦的生命。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及全國孕產婦死亡監測結果,均顯示產后出血是孕產婦死亡原因的首位[2]。因此,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生率是產科醫生面臨的重要課題。為探討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為其防治措施的改善和提高提供臨床依據,對我院近3年來110例產后出血的病例進行了回顧性臨床分析,報道如下:
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共收治產后出血患者110例,年齡21~39 歲,平均27.6歲;孕周30~41周,平均39周;足月妊娠98例,早產12例;初產婦91例,經產婦19例。
出血量的計算:容積法+目測法。出血發生時間:產后2 h,2~24 h,24 h以后。妊娠期異常狀況:并發癥及合并癥的存在與否。產前查血常規,產后出血控制后24~48 h復查血常規,記錄產婦血紅蛋白變化。按產后出血原因包括:子宮收縮乏力、軟產道損傷、胎盤因素、凝血功能障礙、其他,統計不同原因的產后出血發生例數。并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出血情況。
胎兒娩出后2 h內陰道流血≥400 ml,或胎兒娩出后24 h內陰道流血≥500 ml定義為產后出血。本組病例中產后出血的發生率為2.09%(319/15238)。出血量500~800 ml者91例,800~1000 ml者20例,1000 ml以上者 13例;產后 2 h內出血量 400~1200 ml,24 h內出血500~20000 ml; 出血發生在產后2 h內97例,2~24 h25例,24 h以后到產褥期2例。其中雙胎妊娠27例,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24例,巨大兒13例,前置胎盤及胎盤早剝5例,臀位8例,羊水過多1例,血小板減少4例。初產婦33例,經產婦74例,年齡21~39歲,平均25歲。有3次及以上人工流產史35例,最多人流6次8例,生產3次以上21例。產后出血中自然分娩54例(50.46%),剖宮產44例(41.12%),產鉗助產9例(8.4%),非法接生 6例(5.6%)。

表1 110例產后出血的原因分析

表2 不同分娩方式的出血比較
輸血106例,79例輸血量≤1000 ml,25例>1000 ml。最多1例達11000 ml。行子宮全切或次全切術8例(胎盤植入2例、羊水栓塞2例、子宮破裂2例、闊韌帶血腫1例、胎盤早剝1例)。產后病率及產褥感染40例,占12.54%。產婦死亡3例(羊水栓塞1例、重癥肝炎2例)。
產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是出血量高于正常順產后出血量正常值,近一半的產后出血死亡發生在發展中國家。PPH是全世界孕產婦死亡的最主要原因[3],居我國孕產婦死亡原因的首位[4,5]。因此,在全世界范圍內,產后出血的防治至今仍是產科界面臨的最重要的課題之一[6]。臨床研究中發現,在不同分娩方式中,各種診斷方法的臨床價值有所差異。陰道產時出血量測定比較困難,其診斷價值遠不如休克指數。因此,在陰道產后休克指數的觀察與出血量測定同等重要;而在剖宮產時,出血量的測定比較準確。本研究顯示,產后出血多發生在產后2 h內,占92.2%(294/319)。
產后止血的機制主要為:①子宮收縮:內源性或外源性宮縮物質如催產素、前列腺素等的作用,使胎盤娩出后子宮體能明顯縮小,宮腔幾乎縮小到四壁貼緊,宮縮時肌纖維相互交叉,每一肌細胞有兩個彎曲度,使相應一對肌細胞收縮時呈“8”字形,壓迫肌纖維之間的子宮血管,使其迅速閉合,達到止血目的。②子宮胎盤剝離面的變化:胎盤剝離時創面同胎盤大小,子宮收縮后使創面縮小,創面的血管、靜脈竇因肌纖維收縮壓迫止血。③凝血物質的作用:妊娠期各種凝血物質增加,使創面很快形成許多凝血塊覆蓋。④子宮血液量變化:胎盤排出后子宮胎盤循環停止,血流量大大減少,原來開放的大血管閉合。
早孕期:應認真做好計劃生育知識宣傳,避免計劃外妊娠,減少產后出血的發生;中晚孕期:加強產前檢查,糾正妊娠貧血,對有可能發生產后出血的孕婦應及時或提前入院;臨產期:消除產婦顧慮,防止產程延長,消滅滯產,早期識別難產,正確處理各產程。
產后期:口服米索前列醇片是預防產后出血的一種簡便、安全、有效措施。對有產后出血傾向者,第二產程應建立靜脈通道,以備靜脈應用宮縮劑及輸液輸血,補充血容量,以糾正休克。對宮縮乏力者如應用宮縮劑及子宮按摩,仍出血不止可行宮腔填塞或髂內動脈結扎或髂內動脈栓塞術,如無效即切除子宮。
[1]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05.
[2]梁娟,李維敏,王艷萍.1996~2000年全國孕產婦病死率變化趨勢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3,38(4):257.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World Report 2005:Attening to 136 million births,every year 2005 Make every mother and child count[D].Geneva: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5:62-63.
[4]吳連方.產科出血病因的變化趨勢及防治[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5,40(11):791-793.
[5]陳敦金,王曉怡.妊娠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患者原發病因及其死亡原因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7,42(10):655-657.
[6]林建華,林其德,劉建華,等.產后出血的重新評估[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志,2002,18(2):89.
[7]程蔚蔚,李笑天.高危評分法預測前置胎盤的產后出血[J].中華圍產醫學志,2004,7(5):262.
[8]謝芳,趙慶國,田豐蓮,等.刮宮術和胎盤粘連及相關因素與產后出血的關系[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10):1325.
[9]Magann,Everett F,Evans,et al.Postpartum Hemorrhage After Cesarean Delivery:An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J].Southern Medical Association,2005,98(7):68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