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娜
“十二五”時期,浙江產業結構變動,面臨“老”和“新”的帶動作用都較弱的微妙局面。這一時期,浙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將呈現總體向好的趨勢
“十二動五面”臨時“期老,”浙和“江新產”業的結帶構動變作用都較弱的微妙局面。一方面是紡織服裝傳統產業強化產業內提升,包括產業鏈延伸、工藝技術改進、組織結構優化等,但其在浙江產業結構中的份額將下降。另一方面是高新產業加快發展,包括生物醫藥保健產業、新能源及環保產業等的發展都較快,但因份額較低,帶動作用有限。
然而,浙江“十二五”產業結構變動有兩個比較樂觀的趨勢。一是服務業作為產業優化升級“催化劑”的作用大大增強。二是企業向外投資經?;a業結構向外延伸,對省內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將有所弱化,但對浙江產業結構整體優化升級,要素優化配置,則具有較大的積極作用。在這一整體判斷中,還必須考慮到機械裝備、電子電氣、有色和黑色冶金等產業將有一個較好的發展趨勢??傮w而言,浙江“十二五”時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將是喜大于憂。
“十二五”期間,傳統行業是去“輕型化”和重化工業加快發展并重的趨勢,傳統產業在浙江工業中的比重將持續有所上升。紡織等傳統產業比重下降是任何一個地區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都要經歷的。不過,即使在發達國家,傳統產業也并未被完全拋棄或替代。各國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一方面繼續發揮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加速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和提升,使之適應新經濟的發展。
從縱向產業鏈看,目前省內紡織服裝的整體架構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格局,很容易為其他國家取代,引起“微笑曲線”的下移,利潤率下降。對此,浙江很多紡織類企業已向原料生產經營推進,大力發展粘膠短纖維、高分子聚乙烯纖維等高附加值面料的原材料產品。未來浙江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在產業鏈延伸中將進一步加強以下趨勢:
一是產業鏈縱向延伸加快。市場需求萎縮的現實迫使紡織服裝行業企業“另辟蹊徑”,向產業上下游轉移尋求突破,無疑是適合這些企業能力的。二是產業鏈源頭自主創新能力逐步加強。省內利用高新技術及生物資源開發研制的化纖品種和規?;a企業數量將逐步增多,很多高檔紡織原料逐漸實現進口替代。三是產業鏈中游整體技術裝備將進一步更新。紡機裝備制造業的機電一體化和智能化水平將有所提高。產業鏈下游的自主品牌和營銷網絡建設將提升。四是以產業鏈為依托的傳統產業集聚效應凸顯。省內紡織服裝業在產業價值鏈上沒有組成有序的系統和合作關系。
“去輕型化”的另一面,就是重工業化,這也是浙江“十二五”產業結構變動非常重要的一個趨勢?!笆濉逼陂g,輕工業比重持續走低,重工業化趨勢加強,整個傳統產業總體平穩較快發展,產值份額將持續上升。
省內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有其內在和外在的有利因素:國際產業轉移以及由此帶來的高新技術外溢是高新產業發展的外部契機;國內外對高新技術產品的潛在消費需求是產業發展的直接動力;長期來省內的人力資本積累和企業自主創新是其發展的內在可能性。浙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著更長遠的目標:到2012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5500億元以上,高技術產業產值超6000億元,均比2007年翻一番,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6%。
我們推斷,在未來一段時期,高新技術產業將延續高速發展的態勢,尤其是高新技術優勢產業將迎來“井噴”發展期。浙江未來高新產業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長足進展:一是生物醫藥、保健產業。二是新能源及環保產業。與環境治理具有密切關系的城市改造必將帶動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增長,與污染治理相結合的資源回收處理與再利用等將有效帶動新產業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將成為省內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效應更加突出。浙江應形成浙江高新產業集群的自主品牌,變“產業集群”為“創新集群”。
浙江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36.4%上升到2008年的41.0%,高于全國水平0.9個百分點。目前省內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處于成長階段,發展速度較快、發展潛力巨大。從總量上來看,改革開放之初,浙江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僅約7億元,只占全省生產總值的5.6%和第三產業的30%。到2007年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已經達到3961.3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21.1%和第三產業的51.8%,其增加值超過了消費性服務業的增加值,在服務業中已占絕對優勢。從內部結構來看,省內生產性服務業的內部結構趨于優化。2004-2007年間,浙江生產服務業中金融業增長最快,2007年金融業已經超過批發零售業成為生產性服務業中比重最大的行業。

浙江不少民營企業已成功涉足生產外包、管理外包、設計外包、物流外包等領域
未來,省內生產性服務業將在以下方面進一步取得優勢:信息產業及數字服務,網上購物、遠程醫療、遠程教育等消費形式正風靡全球,數字產業的發展正是適應了社會消費方向轉移的結果,而信息需求將產生巨大市場拉力。會展業,會展業作為新興的朝陽產業,正成為浙江服務業中增長最快、發展潛力最大、發展前景最為看好的行業之一。服務外包,浙江不少民營企業已成功涉足生產外包、管理外包、設計外包、物流外包等領域。在未來,各類生產性服物業集聚區將進一步擴大整合,凸顯特色。
“十二五”期間,服務業內部高端服務業和總部經濟趨勢不斷加強,這將有效帶動制造業產業內升級和整個產業結構的優化。服務業作為產業結構提升的“催化劑”功能將進一步凸顯。
對省外投資是浙江產業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必須跳出浙江來研究產業結構問題。
我們對2006-2008上證和深證上市的浙江公司(A股)對外投資情況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結果顯示近幾年浙江上市公司對省外投資呈現較快增長趨勢。2006-2008年,在100多家上市公司中,分別有91、98、108家企業有對外投資行為,有對外投資行為的公司占上市公司總數的近90%。截至2006-2008年,浙江上市公司累計對外投資總金額分別為101.3億元、191.1億元和 259.8億元,2007、2008全年新增投資分別為89.8億元和68.7億元。在對外投資總額不斷高速增長的同時,企業對外投資金額占其所有者權益的比重也不斷提高。2006-2008年,這一比重分別為12.5%、14.0%和17.0%,2008年比2006年上升了4.5個百分點,對外投資占所有者權益比重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浙江企業“去本土化”傾向。
浙江上市公司對外投資情況顯示,省內企業對外投資集中在制造業和服務業兩大行業板塊。2006-2008年,在承接浙江對外投資的省外企業中,有40%以上是制造業,其余除了極少數的海洋漁業投資之外,全部都是服務業企業。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浙江制造業逐漸成為一個跨區域的概念,浙江一面承接著發達國家先進制造業的產業轉移,一面向省外轉移出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
浙江經濟從本質上就具有很強的開放進取精神,無論是“引進來”還是“走出去”,浙江都領先于全國其他省份一大步。在省內企業對外投資進入加快增長的新階段,浙江經濟和產業結構將出現前所未有的新特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省內產業的空心化趨勢,給省內經濟發展帶來的將是“一弊兩利”結果。
“一弊”顯而易見。對外投資的加劇,將使省內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發展放緩,產業結構升級滯后。目前,浙江省內投資低迷而對外投資快速增長的局面已持續若干年份,省內工業增長持續回落和制造業結構升級緩慢與此不無關系。長此以往將易出現制造業占比明顯下降,且與服務業之間比例失衡的局面。
“兩利”之一,即對外投資帶來的跨省區要素配置對于省內產業結構的優化作用。在研究浙江產業結構時,必須越來越多的考慮到浙江企業在省外的延伸部分,否則就是不完整的。
“兩利”之二,即對外投資帶來的總部經濟興起對省內產業結構及經濟社會的優化提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