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揚/編譯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會議和京都議定書第五次締約方會議于2009年12月29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沉重落幕。會議通過的《哥本哈根協議》無法律約束力,低于外界預期。雖然《哥本哈根協議》維護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就發達國家實行強制減排和發展中國家采取自主減緩行動作出了安排,但參加大會的各方代表并沒有就2012年后的全球減排行動、資金技術支持等方面達成具體共識。被稱為“基礎四國”的中國、巴西、印度、南非4國立場一致表示要堅持京都議定書及巴厘路線圖。為什么堅持京都議定書這么重要?對中國企業有怎么樣的影響?中國企業怎樣參與京都議定書中的碳排放交易?下面是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的實際運作解讀。
人類進行工業革命以來,大量地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向大氣層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造成氣候系統發生顯著變化。全球氣溫的升高使得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氣候系統的紊亂則事使臺風、洪水、干旱等大規模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
全球社會正面臨著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應對氣候變化是全人類刻不容緩的事情。
《京都議定書》是第一個協調氣候變化工作的國際公約。它于2005年開始生效,對除美國以外的主要工業國家設定了嚴格的減少排放溫室氣體的強制義務。作為京都議定書的內容之一,CDM允許承擔減排義務的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投資和開發減排項目(例如:可再生能源發電、能源效率提高或改進項目等),并取得由這些項目產生的CER。這些CER有助于發達國家和其企業以較低的成本履行法定減排義務。同時使發展中國家的企業通過出售這些CER從而獲得相應的經濟收益,并同時刺激可再生能源、能效循環利用,能效提高的投資和技術引進。
中國政府于1998年簽署并與2002年核準了《京都議定書》,是議定書中不承擔減排義務的締約國之一(附件B國家),由此在中國境內開展的技能減排項目或活動可以被開發為CDM項目。
以下是一個簡略的CDM項目開發流程:

項目業主投資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風電、水電、生物質發電);能源效率提高項目,如果這些項目可以開發為CDM項目,它不僅可以獲得項目本身所產生的常規效益,同時還能獲得額外的出售CER的收入。
項目運行產生的減排量,會以CER的形式出售給承擔減排義務的發達國家,這些減排量按噸計價,按照國家批準交易的最低限價8歐元/噸計算,假設一個熱點聯產項目年供電1000萬kwh,估計年減排量可達10萬噸,出售一年的CER就可有80萬歐元的收益。項目的減排收益是根據項目的活動水平(發電量、節能量、產熱值等)和最終CER結果決定的。
一個典型的CDM項目開發流程如下圖所示:

a)項目識別。根據項目基本信息,判斷項目是否能成為CDM項目。最重要的判別標準是一個項目是否有真實的、可測量的、額外的減排效果,并且能帶來與減緩氣候變化相關的實際可測量的長期環境效益。為了確定項目是否具有額外性,必須將潛在項目的排放量同一個合理的稱之為基準線的參考情景的排放量相比較。CDM項目還必須有一個監測計劃以收集準確的排放數據。項目業主可以選擇應用已經獲得CDM國際執行理事會(EB)批準的方法學(包括基準線方法學及監測方法學)或者開發新的方法學。目前獲得EB批準的方法學有112個。項目應同時滿足:項目本身已經得到國家或地方發改委的批準;項目尚未投產,及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已完成。
b)項目設計。根據項目資料,完成項目概念文件(Project Idea Notes)的編寫。PIN的目的是向潛在的CERs(經核證的減排量)買家或項目投資者,書面介紹項目各方面的基本情況,使他們能夠進行分析評價,初步了解項目類型、項目規模、項目是否可以開發為合格的CDM項目、減排量大小等。通過一系列商務談判,最終與買家簽訂“購碳協議”。在該階段,項目業主須提供的資料包括項目批準文件、可行性報告、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等。 隨后選擇最擅長該項目類型的CDM專家,選擇適當方法學編寫項目設計文件(PDD)。項目設計文件是項目獲得項目東道國的CDM主管機構(DNA)批準,通過指定經營實體(DOE)的審核及聯合國CDM執行理事會(EB)登記注冊的基礎文件,是三方關注的核心。項目設計文件主要內容包括基準線的設定、項目減排額外性的論證、項目邊界的合理界定、減排量的估算以及一套監測計劃;同時還要求項目需要事先經項目所在地各相關方面的評估,論證該項目符合并支持主辦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優先領域,并通過項目的環境和社會影響評估。
c)國內報批。準備相關材料向國家發改委申報。申報時提供的主要材料:PDD、CDM項目申請函、CDM項目行政許可申請表、工程項目概況和籌資情況相關說明。發改委審核內容主要包括:
-企業參與CDM項目合作的資格
-CDM項目的PDD文件的技術質量
-可轉讓溫室氣體減排量價格
-資金和技術轉讓條件
-可持續發展效益
d)審核認證及國際注冊。所建議的項目活動要成為 CDM 項目所必須通過的第一項評估過程是合格性審定。這是一項由指定經營實體(DOE)根據項目設計文件對項目活動進行獨立評估的過程。根據 CDM 的要求,由項目參與者與指定經營實體簽訂合同。在合格性審定的過程中,指定經營實體將審閱項目設計文件和其他支持文件,從而確定項目是否已經滿足相關的特定要求,包括參與各締約方滿足了參與資格要求;征求和匯總了當地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并給予了適當考慮;項目活動的環境影響分析文件已經提交;項目活動將導致額外的人為溫室氣體的減排量;以及有關項目已經使用合適的基準線和監測方法學的報告。基于審定結果和從其他來源收到的意見,指定經營實體將就是否確認該項目活動的合格性做出決定并將其決定通知項目參與者。如果所建議的項目活動被確認合格,指定經營實體將向執行理事會(EB)申請登記。
e)項目監測。在項目運行過程中,根據監測方法學進行嚴格的監測,避免不必要的CERs損失。
f)減排核證。DOE作為減排核證的主體,對項目進行周期性核證,根據企業的監測計劃和監測數據,對項目進行減排核證,證明企業減排監測的合法性。計算減排量,并出具書面報告,證明在一個周期內,項目取得了經核查的減排量,申請執行理事會簽發CERs。
g)簽發CERs。EB作為CDM的國際主管機構,審查減排核證報告,簽發與核證減排量相等的CERs。
一般來講,CDM項目應符合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a)應符合項目所在國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 有利于國民經濟發展
- 有利于環境保護和減緩溫室效應;
- 有利于當地的經濟發展和減少貧困;
- 有利于社會進步和增加就業;
b)項目必須符合我國環境保護的有關規定
c)項目必須具備額外性
- 資金的額外性(克服投融資障礙等)
- 技術額外性(克服技術風險的等)
d)應有助于引進先進技術
e)CERs的價格要合理
f)項目設計文件要符合公約的規定
g)項目方法學,尤其是基準線的選取要選用恰當
中國目前正處在經濟迅速發展的時期。如何適應國際潮流,尋找與發達國家不同的發展模式,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和現實的課題。CDM機制無疑為發展中國家引進發達國家資金和技術,提供了一個機會。有關政府部門、企業和研究咨詢機構應利用好這個機會,使之最大限度地服務于我國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鏈接:常見CDM項目中英文縮寫
AM: 經批準的方法學
AMS: 經批準的小型項目方法學
CDM:清潔發展機制
CER:經核證的減排量
COP:參與方研討會
DNA:指定的國家權力機構(發改委)
DOE:指定的經營實體
EB:CDM執行理事會
GHG:溫室氣體
PDD:項目設計文件
Party:項目參與方
PIN :項目信息表
OE:經營實體
PP:項目參與方
SoP:行政管理費用
UNFCCC: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