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力 丁小玲
截至2010年7月16日,滬深300股指期貨已運行整整3個月,并完成了3次平穩交割。股指期貨合約的成交量方面,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目前日均成交量約為20萬~40萬手,按照月均22個交易日折算,可以初步推斷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月均成交量將超過為440萬手;如果按照滬深300指數6月2日成交量達到的43.6萬手來計算,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月成交量將有可能超過850萬手。長期被壓抑的交易需求終于得以釋放。(見下圖)

股指期貨是指以股價指數為標的物的標準化期貨合約,雙方約定在未來的某個特定日期,可以按照事先確定的股價指數的大小,進行標的指數的買賣。作為期貨交易的一種類型,股指期貨交易除了具有雙向交易、保證金制度、當日無負債結算、T+0交易等與普通商品期貨交易基本相同的特征外,也有諸如標的物為特定的股票指數、合約的價值以一定的貨幣乘數與股票指數報價的乘積來表示、現金交割等自身的獨特特征。
股指期貨具有風險管理、指數投資等諸多功能,自20世紀80年代推出以來,已經成為全世界交易量最大的期貨品種。從世界主要國家股指期貨發展歷程看,股指期貨推出后一段時期交易量呈爆發式增長,即使是遭遇金融危機亦未停止增長。目前,全球范圍內股指期貨合約成交量已占全部金融衍生品比重近四成,且未來有望繼續提升。
通過與各個市場推出的股指期貨合約歷史成交量的比較,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很可能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交易最為活躍的股指期貨合約,中國期貨市場也是發展最為迅速的市場。
投資機構可以利用股指期貨進行套期保值,防范證券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并進行套利交易。不過,持倉水平越低,投機交易可能性越大,套期保值交易與套利交易成分就越小。從美國、香港以及新加坡市場的發展經驗來看,成熟發達的期貨市場應當以套期保值交易與套利交易為主,持倉水平相對較高。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當前較低的持倉水平,一定程度上與當前市場參與投資者結構具有一定的關系。當前參與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的交易者主要以散戶為主,QFII、券商自營、資產管理等機構管理者具備參與股指期貨市場的需求,但由于推出時日尚短,市場不夠成熟,監管存在限制,目前機構投資者尚未大規模進入股指期貨市場。在一個成熟的發達股指期貨市場,股指期貨市場參與投資者是多元化的,基金、保險、信托、銀行都將逐步參與進來。
可以預見,在金融混業經營的大趨勢,以及加強金融機構風險控制能力、提高風險控制水平的內在需求下,未來中國金融期貨市場參與者必然是多元化的,且存在投資資格、投資門檻、市場經驗等因素影響,中國的金融期貨市場也將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在機構投資者為主的交易時代,股指期貨市場將回歸套期保值與套利兩大根本功能,持倉水平也將隨著市場的成熟而逐步提高。
筆者認為,5年內股指期貨交易量會呈現爆發式增長;適應國內投資者套期保值等方面的需求,股指期貨會在深度與廣度上逐漸拓展,其中包括不同類型指數期貨及MINI期貨等,10年內將形成較為完備的包括股指期貨在內的金融衍生品市場;機構大量進場、投資者準入逐漸放寬、相關行業的競爭及金融全球化是股指期貨及其他金融衍生品未來發展的動力與催化劑。
(本專題作者王大力、丁小玲系西南證券研發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