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孟媛
自1860年南丁格爾開創近代護理事業以來,護理界的人們一直在從事護理的臨床實踐和理論研究,護理分工制度不斷變化,但都是以疾病為中心。1980年美國波士頓大學護理專家李士鸞博士來華講學,將“護理程序”引入我國,打開了中國護理與世界護理接軌的大門,所謂整體護理[1]是包括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和精神各方面的一體化護理。而護理程序[2]是臨床護理中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是一種有計劃的、系統的對病人實施護理的程序,并且是綜合的、動態的,具有決策與反饋功能的過程。即由護士對病人從入院到出院全面負責的一種工作制度,護士對病人實行了8小時在班,24小時負責制。
我院是一所縣級綜合醫院,自1999年開展整體護理工作以來,護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這給整體護理工作帶來很大困難。目前,我院各病區的整體護理工作由兩名護理組長負責,分別帶領小組成員對分管的病房病人進行程序化護理。程序化護理自病人入院開始,到病人出院結束。
大量研究證明,在臨床護理中進行程序化護理不僅有利于提高病人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和滿意度,而且使病人接受治療護理的順應性增加,手術并發癥下降,病程縮短,各種感染率意外事故的發生率顯著下降。據此,筆者對所在醫院臨床系統化整體護理病房中的60例病人進行了整體護理調查,意在評價臨床護理中整體護理工作效果,發現并探索適合我院病人的整體護理。
1.1 調查對象 隨機調查2005年3月~9月在青銅峽市醫院收住的病人60例,住院天數均大于3天,內科30例,其中高血壓病人12例,胃潰瘍病人8例,腦梗塞病人4例,2型糖尿病病人6例。外科30例,膽結石手術病人14例,腦外傷8例,闌尾炎手術病人6例,骨折病人4人,脾破裂保守治療4例。年齡最大72歲,最小10歲,男性34例,女性26例。按文化程度分為兩組(高中以上,高中以下)一般情況見表1。對表1兩組數字進行比較。
1.2 調查方法
1.2.1 調查表為筆者自行設計,調查表充分講解問卷中的各項問題及填表要求,使病人完全理解后填寫,對3例文盲者,其問卷由病人回答,本人代為填寫。
1.2.2 問卷內容包括一般情況 性別、年齡、民族、文化程度、職業等,不同文化程度病人住院前整體護理的應用比較,住院后整體護理應用情況。
2.1 住院前不同文化程度病人結果與分析,整體護理應用情況見表2。
由表2可見,不同文化程度病人及要求整體護理的要求程度不同,二者具有顯著性差異,經面談可知,文化程度低者多抱有消極對待疾病的態度,認為生病就是吃藥打針,與護士的護理關系不大。還有人認為是走形式,自己無軀體不適應癥狀,不太重視。
2.2 住院后病人接受整體護理效果評價(表3)
2.2.1 通過與病人的交談,病人表示由于護士主動與患者溝通,減輕了病人入院時的緊張,焦慮心態,對護士產生了良好的印象,縮短了彼此的距離。
2.2.2 對病人所患疾病知識的掌握情況,顯示出臨床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還存在不足,45%的病人表示護士醫學術語過多,理解困難。同時,有些護士知識水平有限,在與患者溝通時存在困難。另外,調查護理人員對病人提出的問題完全解答率僅為86%,說明護理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
2.2.3 病人治病信心配合護理工作對護理人員業務能力評價及滿意度調查,肯定了護理人員的工作,病人有了信心的支持,會更加配合治療與護理,治療與護理工作都會變得相對容易,護患關系也因此而改變,不但減少了護理糾紛的發生率,而且提升了護理人員在病人心目中的形象。92%的病人表示護士在他們心目中不再是打針、發藥,跑腿的角色,而是與他們共同應對住院這一特殊時期值得信賴的人,是幫助他們的人。

表1 60例病人一般情況

表2 不同文化程度病人整體護理應用要求程度比較

表3 住院后病人接受整體護理效果評價
3.1 整體護理勢在必行
3.1.1 整體護理是治療因素和醫療服務的有利補充,通過整體護理,可提高病人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和依存性,促進配合治療和護理,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因素。同時,整體護理也是一種系統的治療方案,臨床可通過適當的行為干預,提高病人自控行為能力,改善不良衛生行為及生活方式,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3.1.2 整體護理有助于改善護患關系,給病人帶來安全、及時發現問題,以免延誤病情,給病人的身心及經濟方面減少損失。
3.1.3 整體護理不但提升了護理質量,而且提高了護理人員的威信,也是促進醫院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增長的重要因素。
3.1.4 整體護理是護理人員不斷學習的動力,可使護理人員的潛能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
3.2 我院整體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3.2.1 應針對不同人群采用不同整體護理方式 整體護理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工作,應因人施教。有許多護理人員往往是照本宣讀,不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致使病人不知所措。特別是年齡大,文化層次低,年齡小的病人。所以盡快將護理程序這一科學的工作方法引進整體護理中來,通過對每一位病人進行動態,連續地評估、計劃、實施、評價、而達到最佳效果。
3.2.2 對心理指導作用認識不足 對病人的整體護理是身心兩方面的。在臨床中,大多數護理人員經常是抓了“身”而忽略了“心”。豈不知良好的心態,是病人早日回歸社會,恢復原有角色的重要因素之一,護理人員在臨床中應善于觀察和發現病人的心理問題,給予恰當的指導、解決,讓病人從容應對。
3.2.3 整體護理受條件限制 整體護理在國外適用,國內不適用,要靈活應用,不能生搬硬套,以為國外的東西就要排斥。另一方面認為整體護理在有條件的大醫院可以開展,而在小醫院無法開展。其實不然,無論條件如何,工作的出發點是一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相同的。
3.3 整體護理對我院護理工作者的要求
3.3.1 綜合分析能力,特別是在對待疑、難、危、急患者時,護士正確的判斷,敏銳的思維和細致的觀察,是實施整體護理的關鍵。
3.3.2 應變能力,在臨床上不能生搬硬套,要學會靈活應用,舉一反三。
3.3.3 實際操作能力,做為一名護理人員,準確熟練的技術操作,是取得患者信任的關鍵。
3.4 要想使我院整體護理得以順利有效的實施,應實施責任制護士競爭上崗,采用激勵機制,提高護士的主動服務意識,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加強對整體護理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強化在職學習,精簡護理病歷的書寫,狠抓護理措施,使護理措施條條落實。切實解決病人的痛苦,使病人得到全面系統的高質量的護理服務,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病人的心理要求和滿足病人的人格尊嚴的完善,圍繞人的生命全過程提供全方位的最有個性化的護理服務。
[1]孫升芝.整體護理臨床指南[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12.
[2]張超男.護理程序在廣泛外科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