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輝 于巍
骨科大手術由于創面大、滲血多、手術時間較長,幾乎不可避免的需要術中或術后輸血,由于血源緊張及輸血易引起血液傳播性疾病等風險,各種血液保護措施被廣泛應用于骨科大手術。儲存式自體輸血與術中回收式自體輸血是最常用的兩種血液保護措施,我們對這兩種方法的效果進行了對比觀察,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擇期行椎弓根釘內固定術、胸腰椎矯形術及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骨科大手術患者46例,年齡17~58歲,體重56~75kg,無明顯全身系統性疾病,血常規、凝血功能無明顯異常,隨機分為儲存式自體輸血組(A組)與術中回收式自體輸血組(B組)。
1.2 血液采集方法 A組患者分別于手術前7天和3天在輸血科嚴格按血液采集規范采集血液,每次采血200~400mL,采血前1小時以琥珀酰明膠和乳酸林格式液按1∶1的比例急性擴容,平均每例采血700mL,采集的血液儲存于含CPDA保存液的血袋內,做好標記后放入4℃的專用儲血冰箱內保存,手術當天取出于術中回輸給患者。B組患者則是在術中采用京精自體-3000P型血液回收機及其一次性耗材,回收術野的出血,當貯血器內回收的血液達600~800mL時進行一次自動化離心、分離、清洗、凈化處理,最后得到濃縮的紅細胞懸液被自動送入血液保存袋內保存,于術中或術后回輸給患者。
1.3 麻醉處理 為了最大限度減少血液丟失,我們對兩組患者均實施了術中控制性降壓技術。全麻插管后行左側橈動脈與右側頸內靜脈穿刺,持續監測有創動脈壓與中心靜脈壓,通過微泵注入硝酸甘油0.5~5μg/(kg·min)復合麻醉深度的調節行控制性降壓,使平均動脈壓維持在60~70mmHg,待手術主要步驟完成后停止降壓并開始將儲存或回收的自體血回輸給患者。
1.4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術前1天、術后1天的RBC計數、HGB、HCT、PLT及凝血四項各數據,對比兩組需要輸異體血的量及是否出現輸血并發癥。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方差分析與t檢驗。
表1 兩組術前1天的血常規與凝血四項對比(±s)

表1 兩組術前1天的血常規與凝血四項對比(±s)
注:組間對比,P>0.05
RBC(1012/L) HGB(g/L) HCT(L/L) PLT(109/L) 凝 血 四 項PT(s) TT(s) APTT(s) FIB(g/L)A組 4.36±0.82 112±15 0.45±0.09 327±96 13.2±1.3 17.9±2.8 36±6.7 3.1±0.6 B組 4.31±0.85 110±16 0.43±0.11 331±94 13.4±1.5 17.7±2.6 37±6.5 3.2±0.5
表2 兩組術后1天的血常規與凝血四項對比(±s)

表2 兩組術后1天的血常規與凝血四項對比(±s)
注:與A組對比,* P>0.05,** P<0.05
RBC(1012/L) HGB(g/L) HCT(L/L) PLT(109/L) 凝血四項PT(s) TT(s) APTT(s) FIB(g/L)A組 2.76±0.63 88±11 0.24±0.09 207±96 12.3±1.4 20.9±3.3 43±6.1 2.7±0.4 B組 2.71±0.55* 87±12* 0.22±0.11* 186±94** 12.1±1.2 22.3±3.6 45±6.5* 2.5±0.3
兩組患者均安全成功完成手術,平均失血量1780mL,平均回輸自體血量720mL,無一例發生輸血并發癥。兩組術前1天、術后1天的RBC計數、HGB、HCT及凝血四項各數值無明顯差別(P>0.05),見表1。與A組相比,B組術后的PLT略有下降(P<0.05),其余各數值無明顯差別(P>0.05),顯示術中回收式自體輸血對凝血因子的回收稍有欠缺(表2)。對異體血的需求方面,A組有3例,B組有4例,輸血者主要是體質較弱及術后滲血較多的患者。
骨科手術特別是一些脊柱及關節置換等大手術,由于創面大、滲血廣泛、手術時間較長、失血量大,難免需要在術中或術后輸血。而輸異體血須嚴格的配型,且對患者存在感染血源傳播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風險,同時還有可能出現發熱、過敏、體溫下降、高鉀血癥、溶血反應等并發癥,有些并發癥甚至是致命的。隨著人們對輸他人血危害性認識的提高及臨床用血需求的日趨緊張,如何減少手術中血液的丟失及避免輸注異體血已成為國內外學者關注和研究的熱點。多種減少手術失血的方法被開發應用,其中自體血回輸在外科領域中的廣泛應用是近年來輸血方面一個最顯著的進步,由于它幾乎杜絕了異體輸血時或輸血后出現的發熱、過敏、溶血反應,最主要的是它能夠降低輸異體血感染血源性傳播疾病的危險[1],而且節約血源。
目前,自體血回輸的方法主要有術前儲存式、麻醉后稀釋式和術中回收式三種。麻醉后稀釋式(ANH)相對簡單易行且費用較低,但有研究認為ANH不能減少圍術期的失血量和輸血量[2],其臨床應用不如術前儲存式與術中回收式廣泛。我們對在我院分別采取術前儲存式及術中回收式兩種血液回輸方法行的骨科大手術效果進行了比較,兩種方法均能安全有效地減少對異體血的需求,術中出血量在2000mL以內的患者,基本可以保證不輸異體血。接受自體輸血的兩組患者無一例因輸血感染血源傳播性疾病及輸血并發癥。術前儲存式由于牽涉的科室較多,血液經低溫保存,患者回輸后易造成體溫下降,且其不適用于急診患者,對于骨科手術而言,術中回收式顯得更方便實用。
兩種自體輸血方法均可避免輸異體血造成的血源性感染,如肝炎、巨細胞病毒、艾滋病等;可以解決稀有血型和有免疫抗體的患者圍手術期用血的需要;而無需檢驗血型及交叉配血,杜絕了輸血差錯;自體血對免疫系統功能抑制輕[3],其中含的ATP和2,3-DPG等物質含量高于庫存血,血細胞變形及運氧能力均較庫存血強,可明顯提高輸血治療的效果[4]。術中輸自己的血可以消除患者輸異體血的恐懼心理,適合所有人群,包括宗教人士,有利于患者健康,有利于社會和諧。
為了做到更有效的血液保護,我們對所有患者術中都進行了控制性降壓,控制性降壓后創面血管壓力降低,滲血減少,術野清晰,有利于手術操作,縮短手術和術野暴露的時間,從而減少失血。自體血液回輸與控制性降壓被認為是目前血液保護的兩大法寶,兩者聯合應用,可基本解決大手術對異體血的需求問題,對手術外科的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1]呂鵬.最新輸血技術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31.
[2]黃宇光,羅愛倫.麻醉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300.
[3]Tartter PI,Driefuss RM,Malon AM,et al.Relationship of postoperative septic complication and blood transfusion in patients with Crohns disease[J].Am J Surg,1998,155(4):43-48.
[4]王麗華,趙硯麗,陳伯鑾.回收式自體輸血的研究概況與進展[J].國外醫學:麻醉學與復蘇分冊,2004,25(3):30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