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艷麗
小兒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目前兒童時期一種主要的獲得性心血管疾病。VMC臨床表現輕重相差較大,病情變化快,少數可發生心力衰竭,甚至死亡,但如診斷治療及時,大多預后良好。心電圖改變敏感性高,是早期發現心肌病變作為臨床診斷的最為嚴重的客觀依據[1]。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3~2008年共診治的80例確診為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兒。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齡為10個月~14歲?;純?,均有不同程度的臨床癥狀,如胸悶、氣短、胸痛、心悸、嘆氣樣呼吸、呼吸困難、暈厥等[2],符合我國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標準[3]。
1.3 方法 均于休息10min后采用日本光電6511型心電圖儀常規描記12導聯心電圖,并且檢測心肌酶譜和肌鈣蛋白,部分患兒同時做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另外還檢測肝功能以排除肝功能異常對心肌酶譜的影響。

表1 80例VMC患兒各型心律失常

表2 80例VMC患兒ST—T及Q-T間期改變
2.1 心電圖結果 見表1,表2。
80例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的心電圖改變,以心律失常發生率最高,共70例(87.5%),包括單純心律失常48例,伴ST改變11例,伴T波低平5例,伴T波倒置3例,伴Q-T間期延長3例;ST改變14例(17.5%);T波低平7例(8.75%);T波倒置6例(7.5%);Q-T間期延長5例(6.25%)。
2.2 實驗室結果
2.2.1 心肌酶譜結果80例VMC患兒,心肌酶譜后改變者為64例(80%)。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增高56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64例,乳酸脫氫酶LDH增高48例,估算脫氫酶GOT增高15例。
2.2.2 肌鈣蛋白結果 肌鈣蛋白CTnT、CTnI陽性者39例,占48.75%。
兒童的心肌代謝旺盛,對缺氧和毒素較成人敏感,故易發生心肌疾病[4]。小兒病毒性心肌炎就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和(或)彌漫性病變,表現為心肌實質性和間質性炎癥,致心肌細胞溶解、壞死、變性、腫脹及心肌纖維之間、血管周圍結締組織中炎癥細胞浸潤,繼而形成瘢痕組織,出現心肌損傷、心肌缺血等,這些都是形成心肌電生理活動異常的基礎[5]。
心電圖是心肌細胞電生理活動的體表綜合表現,可反映心肌的激動性和傳導性、心肌代謝、心臟功能、心臟大小、電解質紊亂等重要指標。小兒病毒性心肌炎主要是侵犯心肌,對傳導系統侵犯較少,故VMC的心電圖改變中最常見的是心律失常。本組心律失常以室性早搏為最多見,占整個心律失常的21.25%,其次為竇速、竇緩、房早等,傳導阻滯的發生率較低。這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另外有一部分病例表現為ST-T改變及Q-T間期延長。推測是由于病變彌漫導致心肌缺血所致,心肌細胞動作電位的“0”相除極電位降低,除極速率下降復極順序改變,復極時間延長。但有的文獻提出,在心電圖上僅有ST-T改變時,診斷心肌炎應慎重,需要排除其他原因。體位改變、焦慮、恐懼和發熱等均可造成T波改變,休息、平臥、精神安慰可使這種改變消失。有人提出,這種情況也可見于兒童,尤其女性兒童較為常見。
在1999年昆明會議制定的病毒性心肌炎診斷標準中,把心電圖改變作為臨床診斷重要依據之一,本資料結果也顯示心電圖改變與心肌酶譜、肌鈣蛋白改變相比較,心電圖對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敏感性高于其他指標,表明心電圖異常尤其是心律失常對心肌炎的診斷有重要價值。且心電圖是心肌電活動的體表記錄,使用方便、經濟、無創,重復性好,診斷標準統一規范,是易被患者接受的一種檢查手段。但是心電圖異常并無特異性,對致病病原體亦無提示作用;而且,只有心肌病變已達到一定程度,影響心臟傳導系統和心肌除極、復極過程時,才能得到反映,有時較輕的心肌炎心電圖往往表現正常。因此在分析時應結合臨床動態觀察,為臨床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有效依據。
[1]楊振東.實用小兒心臟病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4:129-130.
[2]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J].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534.
[3]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心血管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會.病毒性心肌炎診斷標準(修訂草案)[J].中華兒科雜志,2000,38(2):75.
[4]楊振東.實用小兒心臟病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4:129-130.
[5]李家宜,孫國賢.小兒病毒性心肌炎[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5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