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守君 王曉紅 張友軍 李文娣 高霽 朱本祥 王文甲
顱內動脈瘤是指顱內動脈內腔的局限性異常擴張造成瘤壁瘤狀突出。通常位于willis環或大腦中動脈分叉處[1],它是危害人類健康、危及人類生命的嚴重疾病。動脈瘤破裂出血致殘率及死亡率較高,動脈瘤第一次破裂后死亡率高達30%~40%,首次出血后7d內再出血最多[2],幸存者3周內將有40%發生再出血,死亡率高達80%[3]。早期診斷能明顯提高預后,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4]。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以快捷、經濟、無創、可靠性高等優點已廣泛應用于顱內動脈瘤的篩選、診斷及術后的評價中。
1.1 病例資料 搜集非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及臨床懷疑顱內動脈瘤病人60例。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齡:35~76歲,平均55歲。
1.2 CT掃描方法 應用東芝16排螺旋CT機掃描。(1)首先進行定位掃描,掃描范圍從第3頸椎體下緣到頭顱頂部,包括上矢狀竇。(2)經肘靜脈注射優維顯37075ml,注射速率3~4ml/s。選擇頸內動脈為監測靶區,運用造影跟蹤技術,閾值定位120HW開始掃描。(3)掃描參數:管電壓:120kV,管電流300MA,螺距11。
1.3 圖像的處理與評論 (1)圖像重建參數:層厚選擇為1.0mm,重建間隔為0.8mm,FC為10。(2)在后處理工作站進行3維容積重建,MIP MPR MCP重建。3維容積重建采用7種方位,第1種方位:從頭側向足側看(圖1)。第2種方位:從足側向頭側看(圖2)。第3種:切割去除后循環,從前向后看(圖3)。第4種為切割去除后循環,從后向前看(圖4)。第5種方位:切割去除雙側大腦中動脈,從左向右看(圖5),第6種方位:切割去除雙側大腦中動脈,從右向左看(圖6)。第7種方位:切割去除前循環從后向前看(圖7,圖8)。圖像的評價由兩位副高以上職稱醫師對圖像進行評價。
60例病人中發現動脈瘤65個,其中,前交通動脈瘤29個(圖5,6),大腦中動脈分叉處動脈瘤25個(圖1,2,3,4),基底動脈末端動脈瘤5個(圖7,8),后交通動脈瘤4個,椎動脈動脈瘤2個。病灶最大的橫徑約為32mm,最小的約為2.6mm。65個中,56個動脈瘤行外科夾閉術治療。CTA所示動脈瘤大小、朝向、瘤頸、載瘤動脈均與術中所見相符。20例病人做了DSA檢查,包括未做手術治療的5個基底動脈末端動脈瘤,CTA所見的與DSA基本相符。60例病人中,45例50個動脈瘤為非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CTA準確判斷責任病灶,42例做了夾閉手術,術后蛛網膜下腔出血很快吸收,未造成肢體動能障礙。15例可疑病人中篩選出動脈瘤15個,8例病人手術治療,臨床癥狀迅速改善,未曾留有肢體功能障礙等后遺癥。本組CTA檢查無過敏及并發癥發生。

圖1 從頭側向足側看

圖2 從足側向頭側看

圖3 從前向后看 顯示左側大腦中動脈分叉處動脈瘤。

圖4 從后向前看 右側大腦中動脈分叉處動脈瘤。

圖5-6 分別為從左向右看及從右向左看前交通動脈瘤。

圖6 從右向左看前交通動脈瘤
顱內動脈瘤是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疾病。新一代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無創快捷,已應用于臨床,成為顱內動脈瘤首選診斷手段。
3.1 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與DSA比較 目前DSA仍然被認為是診斷顱內動脈瘤的“金標準”,但DSA檢查具有較大的局限性,DSA屬于有創檢查,可能致血管痙攣血栓栓塞、夾層、動脈瘤再次破裂等并發癥[5],不適合危重病人檢查。對顯示動脈瘤的載瘤動脈、瘤頸大小、流體朝向等仍有5%的假陰性率[6]費用高。臨床迫切需要一種容易操縱、無創、可重復性好、具有較高特異性和敏感性的代替檢查方法。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安全、無創、無血管損傷等并發癥,尤其適合病情危重,不宜早期DSA檢查的病人??蓽蚀_判定動脈瘤的大小、載瘤動脈、瘤頸。通過與周圍顱骨結構的關系判定瘤體朝向,并且可以模擬手術路徑,為臨床制定治療計劃提供可靠依據。文獻報道,CTA診斷動脈瘤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達92.2%和100%[7]。本組CTA發現65個動脈瘤與手術所見或DSA相符。16層CTA對顱內動脈瘤的診斷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與文獻報道相符。CTA是一種有效的診斷動脈瘤的方法。
3.2 合理的掃描技術及后處理技術是關鍵 掃描時間過早動脈顯影不充分,過晚靜脈過度顯影,影響動脈觀察。本組3維容積重建采用七個方位。第1、2種方位為主要觀察willis環,如前交通、后交通動脈等動脈瘤好發部位是否存在動脈瘤。第3、4種方位觀察大腦中動脈及前交通。第5、6種方位去除雙側大腦中動脈,觀察大腦前、大腦后、后交通及頸內動脈顱內段是否存動脈瘤。第7種方位觀察基底動脈及椎動脈顱內段病變。本組病例運用后處理工作站切割技術采用以上體位3維重建克服了多支血管相互重疊缺點,本組均保留部分顱骨,準確地顯示了瘤體、瘤頸及載瘤動脈、朝體朝向及與周圍結構的關系。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床突上段等處采用MCP重建,結合MIP、MRP重建無1例的漏診,與手術及DSA所見相符。
顱內動脈瘤破裂死亡率較高,輕者留有肢體障礙等后遺癥。未破裂的動脈瘤隨時有破裂的危險,另外破裂的動脈瘤不及時治療可再次破裂,危害更大。新一代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以無創、快捷、特異性敏感性高,能準確的顯示動脈瘤位置、形狀、大小、朝向等優點,為臨床確定治療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使患者得到及時準確的治療,有效降低死亡率、致殘率,為社會減輕了負擔。它已部分取代DSA成為顱內動脈瘤首選診斷方法,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

圖7-8從后向前看 基底動脈末端動脈瘤。

圖8 從后向前看基底動脈末端動脈瘤
[1]馬林,婁昕.神經系統影像診斷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41.
[2]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40.
[3]Joo SP,Kim TS,Kim YS,et al.Clinical utility of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for detection of cerebral vasospasm in acut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Minim Invasive Neurosurg,2006,49(5):286-290.
[4]王磊,戴成國,莊永輝,等.16層螺旋CT3D-CTA在顱內動脈瘤中的診斷及臨床應用價值[J].卒中與神經疾病,2008,15(1):21-26,30.
[5]Dawkins AA,Evans AL,Wattam J,et al.Complications of cerebral angiography a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2,924 consecutive procedures[J].Neuroradiology,2007,49(9):753-759.
[6]李大成,邢喜玲,李亞軍,等.CTA與DSA診斷顱內動脈瘤的對比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5,21(8):789-792.
[7]Tipper G,U-King-Im JM,Price SJ,et al.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ith 16-row 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J].Clin Radiol,2005,60(5):565-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