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立 中,王 若 軍
(1.北京物資學院商學院,北京市 101149;2.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北京市 100091)
油菜籽的主要用途是榨油食用。另外,菜籽油(俗稱菜油)在機械、橡膠、化工、塑料、油漆、紡織、制皂和醫藥等方面也有廣泛的用途,而近幾年興起的生物柴油工程使菜油轉化為生物柴油的比例逐年增加,成為石油柴油理想替代品。菜粕蛋白質含量高達36%~38%,其營養價值與豆粕相近,是良好的精飼料,廣泛運用于養殖業。
菜油是世界上第三大植物油。目前,雖然全球經濟明顯放緩,但全球植物油的消費仍持續上升,根據美國農業部報告,2008~2009年度,世界植物油需求量可能達到1.31億噸,同比增長7.11%,其中,菜油需求量可能達到1959萬噸,同比增長4.55%。我國是世界菜籽、菜油第一大生產國和消費國,油菜籽和菜油產量均占世界產量的21%以上,菜油消費量占世界菜油消費總量的1/4。
我國菜籽油年產450萬噸左右,占國產植物油總量的40%以上;菜油消費量占我國植物油消費量的19%左右,僅次于豆油和棕櫚油,是我國第三大植物油品種,在國內食用油市場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我國豆油與棕櫚油國外市場依存度極高,國內豆油80%依靠進口豆油和進口大豆壓榨,棕櫚油更是完全依靠進口。與豆油和棕櫚油大部分甚至完全依賴進口不同,國內菜油的自給率達到了90%以上。可見,加強油菜籽生產成本核算,探索降低成本的路徑,不斷提高經濟效益,不僅關系到我國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農民的增收,也關系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結構改善以及國家食物安全,甚至還關系到我國的能源安全和環境保護。
1978~2000年間,我國油菜播種面積由260萬公頃穩步增加到峰值749.4萬公頃,2001年下降為709.5萬公頃,“十五”期間又逐步增加到727.9萬公頃。近幾年,受油菜籽生產的經濟效益以及與種糧的比較效益雙重影響,種植面積波動較大,2007年劇降到564.2萬公頃。此后,由于菜籽價格持續走高,加上國家為保障食用油供給出臺了系列鼓勵國內油料生產的政策,并對主產區油菜種植實行良種補貼,補貼資金達到10億元,油菜籽種植面積恢復,2008年上升到640萬公頃,但與2000年的峰值相比,仍然相差100萬公頃(詳見表1)。
盡管2008年年初遭遇低溫凍雨災害,油菜籽產量仍然達到1150萬噸,較上年增加8.8%,比1978年增長5.2倍,遠遠高于種植面積的增長速度,這主要得益于單產水平的提高。通過大力推廣高產、抗病的“雙低”油菜新品種及高產栽培技術,帶動油菜單產大幅提高,尤其是國家發布實施第一個《“雙低”油菜優勢區域發展規劃(2003-2007年)》以來,單產由2002年的1.477噸/公頃,提高到2007年的1.874噸/公頃,增幅達26.9%,進而推動總產顯著增加。
同時,油菜籽品質逐步改善。據對長江流域14省市油菜質量普查結果,2002年商品菜籽芥酸含量平均值為16.3%,硫甙含量平均值為64.87μmol/g,雙低達標率僅32%,含油量平均值為37.7%;2005年芥酸含量降為7.91%,硫甙含量降為46μmol/g,雙低達標率和含油量分別提高到60.48%、39.92%。[1]雖然我國也培育出一批品質接近或超過國際先進水平的優良品種,但由于混種、混收、混銷、混加工以及相關配套種植技術不到位,品質與加拿大、澳大利亞及歐洲比還有較大的差距。[2]2005年農業部長江流域油菜質量普查結果顯示,我國商品菜籽芥酸和硫甙含量分別是加拿大菜籽的77.3倍和3.12倍,含油量也低2.7個百分點,質量差距仍然較大。

表1 全國油菜籽種植面積、產量和單產變動情況
隨著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2008年和2009年油菜籽和菜油價格大幅震蕩,尤其是在油脂油料行業日益集約化、國際化的今天,面對國內外相關期、現貨價格的迅猛下跌,產能嚴重過剩的我國菜籽加工行業在非理性的無序競爭下,大有重蹈2004年大豆加工行業覆轍之勢,整體巨額虧損,半數以上的企業瀕臨破產,國內眾多企業現金流、物流中斷,行業整合進程在政府的關注下有望加速。為此,必須加強油菜籽基地的建設,實現國內外市場的有效銜接,以確保油菜籽產業的穩定。
2002~2007年間,油菜籽的總生產成本(除2003年)呈逐年上升趨勢。2007年每公頃總生產成本為4423.7元,比2002年增加20.3%。油菜籽生產成本主要是由生產經營方式和生產的技術水平決定的,同時,勞動力價格和生產資料價格也是成本變化的重要影響因素。2002~2007年用工費用、化肥費、畜力費和農機費四項合計占油菜籽總生產成本的82.21%,與糧食作物生產成本構成差異明顯。
1.勞動力成本高
我國油菜籽生產主要是手工操作,整地、育苗、移栽、除草、施肥、收割、脫粒等生產環節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2002~2007年,每公頃用工量約130~175個,雇工每人每天工資2002年為18.20元,2007年上漲到29.64元,致使用工費用在油菜籽總生產成本中的比重越來越大。2002年用工費用占總生產成本的比重為52.89%,2007年上升到56.66%;2002~2007年平均用工費用占總生產成本的比重達55.37%(詳見表2),遠高于直接生產費和間接生產費,在油菜籽總生產成本中比重最大。而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油菜籽種植則是全程機械化,每公頃用工量不到15個,勞動力成本很低,生產效益大大高于我國。可見,降低用工費用是降低我國油菜籽生產成本主要途徑。
2.畜力費高于農機費
目前,我國油菜籽播種、收獲等機械研發遠遠跟不上油菜籽生產的需要,油菜籽收獲機都是由小麥收獲機簡單改造而成,機收損失率高,價格較貴,推廣難度大。同時,適合機械收獲的抗裂莢、分枝緊湊的早熟高產油菜品種也尚未育成。[3]役畜在油菜籽生產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提高機械化水平任務艱巨。從費用支出水平上看,2002年每公頃畜力費支出為150.30元,2007年上升到215.40元;同期,農機費由118.50元上升到215.70元,略高于畜力費支出的增長速度。但2002~2007年平均畜力費占總生產成本的比重為4.49%,比農機費占總生產成本的比重高1.02個百分點(詳見表2);同時,在各項費用支出中,畜力費僅次于用工費和肥料費的支出,居第三位,與糧食生產的成本支出結構存在較明顯的差異。另外,固定資產折舊費呈逐年下降趨勢,從一個側面也說明油菜籽生產的機械化程度不高。因此,提高油菜籽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可以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用工成本同時,實現降低畜力費的目的。

表2 我國油菜籽生產成本及構成情況單位:元/公頃、%
3.化肥費用增加
肥料的投入,包括化肥和農家肥。農家肥的投入近年維持在每公頃110~135元之間,化肥支出2002年每公頃為633.9元,2007年增加到每公頃867.30元,提高了36.82%(詳見表2)。化肥費在油菜籽總生產成本中的比重居第二位。然而,化肥費支出的增加,并不是化肥投入量的增加引起的,而是由于化肥價格的上漲所致。2002年每公頃化肥折純用量為240千克,2007年降為223.65千克。可見,化肥價格上漲的速度高于化肥費支出增長的速度。另外,其他農資價格的上漲,也導致油菜籽的直接物質費用支出不斷攀升,挫傷了油菜籽生產者的積極性。
為節約成本,廣大油菜籽種植戶不斷增加農家肥的投入量,這也與綠色、有機食品的生產相吻合。目前存在的關鍵問題是肥料的利用率低,為此,要進行肥料運籌,不斷推廣測土施肥、增施硼肥等核心技術,節約肥料支出。
4.科技投入嚴重不足
油菜籽生產的科技投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種植戶的科技投入,另一方面是國家和社會的科技投入。油菜籽種植戶的科技投入除表現在良種的使用、病蟲害防治和田間管理科學化、不斷提高的機械化水平以外,還表現在科技服務費的支出上。表2顯示,油菜籽種植戶科技服務費支出是所有費用支出項目中比重最低的,盡管國家提供了一些免費的科技服務,但油菜籽生產的微觀主體科技投入嚴重不足。
從國家和社會層面看,油菜栽培技術研究機構和人員不斷減少,栽培技術研究項目和經費嚴重不足,導致油菜籽栽培技術研究明顯落后于新品種選育,對攻克油菜生產關鍵技術難題和推廣科技成果的投入比例明顯下降,滿足不了當前油菜籽生產發展的需要。即便是新品種選育,盡管育種周期縮短,品種更新周期加快,一些科研單位培育出一批優質雙低油菜品種,但良種良法不配套,技術推廣經費短缺,油菜籽新技術入戶率低,優質高產新品種的增產增效潛力難以發揮等,影響了優質品種的推廣。
5.生產資料費用快速上升
2007年與2002年相比,每公頃種子費、農膜費、農藥費分別增長142.82%、87.50%和34.11%,雖然在直接費用中所占比重不大,但費用支出增長迅猛。主要原因是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所致,而在油菜籽生產中的實際消耗量是遞減的,如每公頃種子用量2002年為12千克,2007年降為5.1千克。
1.總收入分析
油菜籽種植總收入包括主產品收入、副產品收入和補貼收入。2002~2004年每公頃主產品收入呈遞增趨勢,2005年回落,2006年恢復性增長,2007年驟升到每公頃7683.9元;2007年每公頃主產品收入比2002年增加4547.25元,增長1.45倍,收入變動劇烈。其中,主產品產量的增長推動主產品收入增加902.51元/公頃;價格上漲推動主產品收入增加3677.44元/公頃。可見,主產品收入的增長主要是價格推動的結果。副產品的收入變化不明顯(詳見表3)。
2.油菜籽生產的凈利潤和成本利潤率分析
表3顯示,油菜籽生產的凈利潤呈現較大幅度的波動趨勢。2004年和2007年是兩個波峰,但2002~2003年、2005~2006年間農民種植油菜籽基本上不獲利,有時還會虧損。2002~2006年油菜籽生產的平均凈利潤只有 111.84元/公頃。基于此,2004~2007年,國家實行“種植業直補”等一系列政策,油菜籽種植補貼收入由每公頃3元上升到每公頃81.3元,增幅較大,另外,2006年開始免征農業稅。這些措施對廣大油菜籽生產者的凈利潤產生了一定回補作用。2007年,油菜籽銷售價格提升,使每公頃凈利潤增加到2742.66元,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2008年初,以大豆為首的國際油脂油料價格急速上漲,拉動國內菜籽和菜油價格隨之大幅向上。3月中旬,金融危機顯現,我國油菜生長情況明朗,國內外菜籽和菜油價格大幅回落。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的蔓延,2008年下半年國內外油菜籽和菜油的價格跌幅均在45%以上,歷史罕見。為穩定油菜籽生產,國家于2008年第4季度出臺了托市收購政策,確保油菜籽生產者利益。

表3 油菜籽種植收入及利潤變化情況
觀察我國油菜籽生產的成本利潤率,2002~2007年間亦呈現大幅度波動趨勢。2002年油菜籽生產的成本利潤率為-22.07%,2004年上升到29.34%,2006年回落到 0.89%,2007年又飆升到54.01%。成本利潤率的劇烈波動,是我國油菜籽種植面積大起大落的重要根源。
1.推進規模化種植
只有推進油菜籽的規模化生產,才能實現規模效益,切實提高成本利潤率和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同時,油菜籽生產的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也必須以規模化種植為前提。規模化種植,一方面是不斷擴大農戶的種植規模,另一方面是擴大區域種植規模。推進油菜籽規模化種植的前提條件是穩定油菜籽種植與糧食作物等的比較效益、完善農村耕地的流轉制度、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等。
2.提高機械化水平
我國油菜籽生產成本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機械化水平低,進而導致用工費用居高不下。因此,加強油菜生產專用機械研究開發,重點解決機械化播種與收獲等關鍵技術,推廣適合我國國情的油菜籽播種、收獲農機,通過農機與農藝相結合,逐步實現適合機械化生產的油菜籽品種、符合生產需要的農機裝備以及配套高產栽培技術的有機結合,并通過示范推廣,提高油菜機械化生產水平,大幅度降低油菜籽的生產成本。
3.加大扶持和投入力度
認真落實和完善油菜良種補貼、種植補貼和對菜籽收購的最低保護價政策,提高農民種植油菜積極性。加大油菜育種投入,加速高產油量新品種培育進程及其產業化開發步伐,加快適合機械生產的具有抗裂莢、分枝少、耐漬害、特早熟的專用品種選育。[4]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加強品種管理和市場管理,保護農民利益。
4.完善投資機制
創新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激發農民農業投入熱情。同時,利用稅收、信貸、金融等政策,積極吸收社會資金參與,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有序引進外資,推動我國油脂精深加工的發展和油脂的多元化利用,提高我國植物油行業的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進而為我國油菜籽的產后增值奠定良好基礎,穩定油菜籽生產,保障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
5.強化成本收益核算
首先,進一步完善我國農產品生產成本和物流成本核算體系,為油菜籽生產者提供科學適用的成本收益核算方法;其次,通過培訓,循序漸進,先建賬,后規范,改變農民不記賬或只算粗賬的習慣;最后,加快農村信息網絡化建設,使農民及時獲取必要的信息,為成本決策提供依據。
[1]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2005年雙低油菜質量安全普查結果與總結報告[R].
[2]王漢中.我國油菜產需形勢分析及產業發展對策[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7(3):101-105.
[3]、[4]農業部.油菜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