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蜀 湘,陸 小 成
(1.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湖南 長沙 410208;2.清華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084)
1.低碳物流提出的背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低碳物流與低碳經濟的提出及發展,都是基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氣候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碳排放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是能源系統。[1]國際上高度重視全球氣候問題,許多國家都在尋求各種國際合作與能源政策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有研究指出,歐盟政策在能源問題上面臨兩大挑戰:一是歐盟遵守國際協定,減少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二是確保歐洲對外部能源依賴的安全性。這促使歐盟國家在國內采取措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國際上與前蘇聯等國家加強合作。[2]我國先后制定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及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2007年6月,成立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機構,制定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2009年8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低碳經濟發展的重點在于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發展綠色經濟,健全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體系,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有學者指出,人類社會將進入后工業社會,其社會生產方式突出的特征就是低碳經濟,經濟危機將加快綠色工業革命進程。[3]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包括低碳生產、低碳物流、低碳營銷、低碳金融等多個領域。低碳物流(Low Carbon Logistics)是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物流在低碳經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這一方面是因為物流本身是能源消耗大戶,也是碳排放大戶,國際氣候組織報告數據顯示,在2005年全世界的能源消耗中,交通運輸占26%;在2002年全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中,交通運輸占14%。另一方面是因為發展物流是實現低碳經濟的重要措施,如整合資源、優化流程、信息化、標準化有利于節能減排的實現,低碳經濟需要現代物流的支撐。[4]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低碳物流的概念,即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為背景,以科學發展觀、低碳經濟、物流管理等理論為基礎,以節能減排、低碳發展為基本要求,抑制物流活動對環境的污染,減少資源消耗,利用先進低碳物流技術規劃并實施低碳物流活動。
2.低碳物流的主要環節。低碳物流包括物流作業環節和物流管理過程兩個方面。其中,物流作業環節主要包括低碳運輸、低碳包裝、低碳流通加工等;物流管理過程主要從節能減排的目標出發,改進物流體系,促進供應鏈上逆向物流體系的低碳化。如圖1所示,低碳物流的主要環節有:(1)低碳運輸。低碳物流強調對運輸線路進行合理布局與系統規劃,改善交通運輸狀況,縮短并精簡運輸路線和環節,發揮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綜合利用優勢及各自的比較優勢,使用清潔燃料,選擇低污染車輛(包括以可再生能源為動力的交通工具)。(2)低碳倉儲。倉庫選址要合理,有利于節約運輸成本;倉儲布局要科學,使倉庫得以充分利用,實現倉儲面積利用的最大化,降低倉儲成本。(3)低碳流通加工(Low Carbon Distribution Processing)。在物品進入流通領域后,按照客戶的要求進行低碳化加工活動,如分割、計量、分揀、刷標志、拴標簽、組裝等。(4)低碳包裝。提高包裝材料回收利用率,有效控制資源消耗,避免環境污染。(5)廢棄物回收。基于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3R)原則建立“資源—生產—產品—資源”循環經濟模式,對廢棄物進行搜集、分類、再生產加工、再利用等低碳化物流活動。
3.低碳物流發展的金融需求。發展低碳物流具有正的外部經濟性,采取低碳物流方式,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原有運輸方式和路線的調整需要較大的支出,單個企業難以完成,而且企業為追求利益最大化也不一定會主動進行物流創新,實現低碳物流。因此,低碳物流的發展離不開低碳金融(Low Carbon Finance)的支持,商業銀行應將低碳物流項目作為貸款支持的重點,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提高對低碳物流的支持力度,包括銀行低碳項目貸款、直接投融資、碳指標交易等。低碳物流可以拓寬銀行貸款產品范圍與金融服務內容,促進商業銀行金融創新,加大對低碳物流的金融支持力度。低碳物流發展的主要障礙在于金融方面缺乏必要的政府支持和政策基礎,低碳物流基礎設施需要國家大力投入,以更好地改善物流設施條件。政府應鼓勵金融機構把低碳物流項目作為貸款支持的重點,積極進行低碳物流貸款管理機制創新。為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金融危機,本文構建中國低碳物流金融支持模型,挖掘物流業與金融業低碳發展潛力,探尋可行的中國物流發展模式與策略選擇。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國際金融危機,發展低碳經濟與低碳物流成為必然選擇。我國較多銀行積極開展低碳物流項目,低碳物流技術創新和低碳金融服務成為新的投資機會與經濟增長點。興業銀行很早就與國際金融公司合作推出了節能減排項目貸款的信貸品種,并于2008年10月公開承諾采納“赤道原則”,成為我國首家“赤道銀行”?;诘吞嘉锪鞯慕鹑谛枨?,本文以興業銀行綠色信貸為例,構建低碳物流金融支持模型;以促進低碳技術大規模應用為目的,以城市/區域為平臺,通過政府、物流企業、金融機構、中介服務機構、生產企業等整合金融服務資源,構建低碳物流金融支持系統,具體如圖2所示。
1.低碳政策扶持體系。有研究指出,應建立國際性機制以限制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但由于這種監管執法成本較高,可在促進國際合作的基礎上,形成一種分散與集中互動的、排放配額收入轉移與罰款相結合的政策決策機制,加強區域外部分散的環境監管機構的領導與內部所有的經濟激勵。[5]在低碳物流發展方面,建立低碳物流金融服務監管與決策機制的關鍵在于,加強對低碳物流金融的政策扶持與引導,統一協調物流規劃與管理,避免重復建設與物流資源浪費。主要包括:(1)財政補貼。政府對低碳物流企業進行低碳技術引進、低碳流通產品開發、低碳產品出口等給予鼓勵和援助,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補貼,通過適當的鼓勵低碳物流發展的財政補貼,引導物流企業及相關企業發展。(2)稅收減免。政府可在規范稅種的基礎上,通過降低稅率、規定適度的起征點和免征額及稅收減免等措施加強對低碳物流企業的金融支持。(3)金融優惠。政府可對低碳物流企業給予一定程度的金融優惠,提供一定數量的貸款援助、貸款擔保及貸款貼息等。

圖1 低碳物流的基本環節

圖2 低碳物流的金融支持系統模型
2.低碳法律制度體系。法律制度比政策更加穩定、持久、深刻,出臺較為完善的低碳物流與低碳經濟法律制度很有必要。一方面,政府應積極改善低碳物流法律與制度環境,結合低碳物流發展的區域特點與企業狀況,及時制定扶持和保護低碳物流的地方性法規制度,引導低碳物流企業發展并保護其合法權益;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在低碳物流發展中具有重要的融資與監管作用,應建立并完善相應的低碳金融制度規范。如興業銀行出臺了《節能減排項目投向準入細則》等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從制度上保障“綠色信貸”的順利開展,促進低碳物流企業發展。興業銀行還聯合外部機構,逐步出臺節能減排等子領域的技術準入標準和項目準入標準,明確低碳物流業務目標,規避并防范市場金融風險,為低碳物流企業項目風險提供專業技術判斷。
3.低碳資金供給體系。低碳資金供給體系是低碳物流企業獲得所需資金的重要保證,要拓展多元化低碳融資方式。(1)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如通過發行低碳物流方面的債券、股票及商業信用等形式融通所需資金;鼓勵符合上市標準的低碳物流企業上市;引導資本結構健全、信譽度較好的低碳物流企業發行企業債券;成立低碳物流企業基金,建立政府投入、社會資本參與等相互結合的多元化融資渠道。(2)促進低碳物流的間接融資(Indirect Financing),主要包括發展低碳信貸,設立并完善低碳物流企業信貸部,金融機構發行有價證券,設計適合低碳物流企業特點的貸款品種。如興業銀行“綠色信貸”允許向企業提供最長為5年的中長期貸款,較好地解決了中小企業中長期貸款難的問題;采用分期還款的方式,根據項目實施產生的現金流與企業自身經營情況來設計還款期限;加強低碳物流的融資租賃,使低碳物流企業用較少的資金成本得到所需的設備,通過支付租金的方式實現融資,發展低碳物流專業性租賃機構和貸款機構。
4.低碳信用擔保體系。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信用擔保的產生是化解非對稱信息下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產物。低碳信用擔保體系力求建立全國或全球性的碳信用機制。全球碳信用機制以市場為導向解決污染問題,特別是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這種機制需要各個國家和公司的合作,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或購買量(也稱為碳信用的國家或公司)的盈余,碳信用交易的雙方能促成真正的經濟利益。[6]低碳信用擔保體系的構建有利于減少低碳物流的金融風險,改善低碳物流企業融資難問題。低碳信用擔保體系需要建立風險擔保的資金支持體系、風險補償機制、社會信用體系等。如興業銀行“綠色信貸”項目與國際金融公司建立風險分擔機制,興業銀行向國際金融公司支付一定的費用,雙方對“綠色信貸”可能產生的本金損失進行分擔,興業銀行調整以往抵押加擔保的經營策略,減少了對企業融資的擔保要求,較好地解決了企業擔保難、融資難問題。
5.低碳中介服務體系。低碳中介服務體系是低碳物流金融支持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針對低碳物流企業融資問題,需要加強低碳物流的技術創新、經營管理、融資財務、法律咨詢、業務培訓等中介服務,如構建低碳物流信息咨詢服務組織、法律財務服務組織、市場交易中介組織等,為低碳物流及其金融活動提供專業化服務,優化低碳物流金融服務環境。通過健全的服務輔助體系增強低碳物流企業經營管理水平,能夠有效提升低碳物流企業競爭力,促進低碳物流企業快速發展。[7]低碳中介服務體系以服務低碳物流及其金融支持為目標,以中介服務機構為主體,以市場機制為動力,實現組織網絡化、功能社會化、服務產業化的低碳物流與金融服務。
為更好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國低碳物流金融支持需要選擇有效的策略和措施。我國有些金融機構已在低碳發展領域進行了探索,當前亟需從宏觀層面樹立低碳發展理念,構建低碳物流金融政策引導體系;從中觀和微觀層面加強低碳物流金融服務信息系統建設。低碳物流及其價值鏈的構建離不開金融機構的積極支持,必須加強低碳物流金融衍生品創新,營造良好的低碳物流金融生態環境。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樹立低碳物流金融服務理念,加強低碳物流金融政策引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每個國家或地區都應樹立低碳物流理念,以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為基礎,樹立全員參與的低碳物流服務意識,運用低碳和綠色的理念來指導、規劃、改造產品結構,制訂清潔生產計劃并實施低碳物流工程;加強宏觀層面的低碳物流政策引導,發揮銀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等的融資作用,建立與節能減排項目貸款相關聯的信貸規模指導政策;引導地方政府發揮低碳物流項目引導作用,刺激低碳物流項目貸款向“綠色信貸”開展得較好的商業銀行傾斜。
2.完善低碳物流金融服務信息系統,加強金融信息整合與知識共享。針對金融機構與物流企業、生產企業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應建立完善的低碳物流金融服務信息系統平臺,實現低碳金融機構、低碳物流企業、低碳生產企業、政府及社會公民的信息整合與知識共享,降低并消減金融機構貸款風險。低碳物流金融服務信息系統建立在銀行與物流企業及其他企業之間良好的合作關系基礎上,建立合作溝通的信息系統,把所有信息歸總形成信息庫,健全信息庫,使之成為整個供應鏈的信息平臺,[8]促進相互間的知識共享與信息交流,減少空駛率和無謂的能源消耗,降低物流運作成本。因此,還應加強物流信息技術攻關,強化物流信息的數據庫化與代碼化、物流信息傳遞的標準化與實時化、物流信息存儲的系列化與規范化等。
3.加強低碳物流保險的金融衍生品創新,提高低碳物流競爭力。積極探索,以金融創新支持低碳物流發展,提升低碳物流金融服務品種與內涵,構建以利益激勵為主導的鼓勵金融衍生品創新的低碳商業行為。由于銀行業承擔信貸資金配置的碳約束責任,保險業承擔規避和轉移風險的責任,機構投資者承擔環境治理的信托責任,碳基金承擔碳市場交易主體的責任,要通過這些機構的共同努力,實現碳證券、碳期貨、碳基金等各種碳金融衍生品的創新。我國應借鑒國際經驗,加快開發各類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碳金融衍生工具,共同面對并防范各種金融風險。如圖3所示,可與保險業進行合作,保障低碳物流企業經營的安全性,開發適合低碳物流的保險項目,并與保險公司和銀行簽訂長期合作合同,低碳物流企業代理生產企業在保險公司投保,按所質押貨品種類與質押時間長短交納保險款,降低物流企業作為第三方擔保所承擔的風險。同時,保險公司也可通過開發新的低碳保險品種,提高低碳物流企業競爭力。

圖3 基于低碳物流保險的金融衍生品創新
4.構建低碳物流動態聯盟,創新低碳物流融通倉模式。低碳物流動態聯盟指物流企業通過網絡化聯系促成跨區域的聯系與合作,相互之間形成相互信任、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物流伙伴關系的經營模式。圖4中的“3PL”表示為企業提供物流服務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本文特指低碳型第三方物流企業。創新低碳物流的融通倉模式即發揮動態聯盟在突破資源、空間、時間等方面限制的優勢,利用物流與金融的網絡化聯盟及動態資源整合,實現集成式創新服務。融通倉的運作方式主要包括:(1)信用擔保,即低碳物流企業憑借自身實力和良好信譽,與供需企業之間簽訂協議,通過各種信用方式為客戶提供商品采購、倉儲、流通加工等服務。(2)統一授信,即銀行根據低碳物流企業的規模、業績、資產負債比、信用度等,授予一定的信貸配額,低碳物流企業與需要質押貸款的企業進行溝通和聯系,代表金融機構與企業簽訂物流服務協議。(3)質押擔保融資與監管,即低碳物流企業利用自身與金融機構的良好合作關系,通過質押貸款的形式協助企業向金融機構進行融資,加強現場作業管理、信息管理、風險管理、應急管理等的質押擔保監管。

圖4 低碳物流動態聯盟的融通倉模式
5.發展低碳物流的低碳信貸業務,積極開辦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金融服務。銀行應對低碳物流發展給予一定的信貸傾斜,重點關注低碳運輸與倉儲技術,支持低碳包裝、低碳流通加工、廢物回收物流等領域的發展,鼓勵銀行辦理低碳信貸,降低低碳信貸稅率。同時,積極開展清潔發展機制金融服務(清潔發展機制是國際上開展二氧化碳減排項目的通過市場化途徑解決氣候變化的重要機制),著手設立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加快清潔發展機制市場的培育和發展。我國金融機構應聯合國際專業機構,為國內低碳物流項目提供清潔發展機制金融服務,利用自身的融資渠道與網絡化營銷優勢,加強國際金融服務合作與金融支持,降低低碳物流項目金融風險,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1]霍頓.全球變暖[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8:53-70.
[2]Onno Kuik.Climate Change Policies,Energy Security and Carbon Dependency Trade-offs for the European Union in the Longer Term[J].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Politics,Law and Economics,2003,3(3):221-242.
[3]陳彥玲.經濟危機將加快“綠色工業革命”的進程[J].中國流通經濟,2009(6):46-49.
[4]戴定一.物流與低碳經濟[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8(21):24-25.
[5]Emilson C.D.Silva and Xie Zhu.Global Trading of Carbon Dioxide Permits with Noncompliant Polluters[J].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2008,15(4):430-459.
[6]Anaam Hashmi.Carbon Credits and Other Market Based Mechanisms[M].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09:2888-2892.
[7]馬驥,裴虹菲,戴軍.黑龍江省中小企業金融支持體系最優模式研究[J].商業研究,2007(1):137-140.
[8]姜小文.我國金融服務創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8(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