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2009年11月16日14:28(北京時間11月17日02:28),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fā)射升空。此次是航天飛機的第129次飛行,第31次飛往“國際空間站”,也是阿特蘭蒂斯號的第31次飛行,航天飛機2009年第5次、也是最后1次飛行。STS-129任務(wù)之后,航天飛機在退役前還有5次飛往“國際空間站”任務(wù)。

STS-129任務(wù)為期11天,共包括3次出艙活動,主要為“國際空間站”運送補給和2個快速后勤搬運器(ELC)。快速后勤搬運器主要為空間站提供太空環(huán)境下試驗的平臺和設(shè)施,還用于備用硬件的存放,以便在航天飛機退役后仍能滿足空間站建造的硬件需求。每個快速后勤搬運器最多可運載12個完全集成的有效載荷和軌道替換單元。它上面裝有備用部件和設(shè)備,包括2個軌道備用陀螺儀、2個給空間站氨冷卻系統(tǒng)加壓的氮氣罐、2個用來抽氨氣罐中氨氣的抽氣泵、1個氨氣罐、1個備用機械臂、1個用于移動運輸設(shè)備的備用系統(tǒng)“移動搬運器備用拖動臍帶系統(tǒng)”、1個用于支持艙外活動的高壓氧氣罐等。此外,阿特蘭蒂斯號還為空間站送去了商業(yè)軌道運輸服務(wù)(COTS)系統(tǒng)用的超高頻通信單元。這個通信單元由美國太空探索技術(shù)(SpaceX)公司與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合作開發(fā),用于支持空間站、“天龍座”飛船和地面任務(wù)控制中心之間的通信。返回時,阿特蘭蒂斯號帶回了在STS-128任務(wù)中到空間站工作的女航天員尼科爾·斯托特(Nicole Stott),這是航天飛機最后1次承擔(dān)空間站航天員輪換的工作。

阿特蘭蒂斯號乘組
阿特蘭蒂斯號乘組由6名航天員組成,他們分別為:指令長查理·霍鮑(Charlie Hobaugh),飛行員巴里·威爾莫(Barry E.Wilmore),任務(wù)專家利蘭·梅爾文(Leland Melvin),任務(wù)專家邁克·弗爾曼(Mike Foreman),任務(wù)專家蘭迪·布雷斯尼克(Randy Bresnik),任務(wù)專家羅伯特·薩切(Robert Satcher)。其中,威爾莫、布雷斯尼克和薩切是首次執(zhí)行航天飛行任務(wù),霍鮑是第3次執(zhí)行航天飛行任務(wù),梅爾文和弗爾曼是第2次執(zhí)行航天飛行任務(wù)。
阿特蘭蒂斯號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前1 h,指令長操縱航天飛機進行交會傾斜機動(RPM),即軌道器作360°的大翻轉(zhuǎn),以便空間站上航天員為阿特蘭蒂斯號全身拍照,檢查其在升空時是否受損,尤其是腹部防熱瓦部位。
美國東部時間11月18日11:51,阿特蘭蒂斯號與“國際空間站”和諧號節(jié)點艙成功對接,艙門于13:28打開,至此,斯托特結(jié)束了在空間站上80天的工作和生活,不再是長期考察組成員,而成為了STS-129任務(wù)的一名成員。
對接完成后,阿特蘭蒂斯號和“國際空間站”上的航天員把快速后勤搬運器-1安裝到空間站的左桁架上。此后,航天員又完成了3次出艙活動。
2009年11月19日09:24-16:01,弗爾曼和薩切進行了第1次出艙活動,持續(xù)時間為6h37min。首先,他們在空間站的Z1桁架上安裝了備用的S頻段天線機構(gòu)組裝件。然后,弗爾曼為命運號實驗艙上的空對地天線安裝了電纜,同時更換了團結(jié)號節(jié)點艙上的扶手,又在扶手上安裝了支架,為將在2010年運送到空間站的寧靜號節(jié)點艙提供氨氣罐電纜運輸路徑。另外,弗爾曼還成功連接了團結(jié)號節(jié)點艙上的一條電纜,這條電纜在STS-128任務(wù)中未能成功實現(xiàn)連接。在此期間,薩切為日本機械臂的閉鎖末端執(zhí)行器以及空間站移動系統(tǒng)上的類似附屬設(shè)備添加了潤滑劑。

第1次出艙活動
由于提前2h完成預(yù)定任務(wù),弗爾曼和薩切又完成了一項計劃在第2次出艙活動中執(zhí)行的任務(wù),即在右舷-3桁架面向地球的一側(cè)展開了外側(cè)有效載荷附加系統(tǒng)(PAS)。期間,2名航天員遇到了一點麻煩——在安放貨物平臺時發(fā)現(xiàn)支架異常堅固,不得已只好用錘擊打支架,這使得一塊小金屬條飛了出去,成為了太空垃圾。
此次出艙活動是由美國航天員完成的第228次出艙活動,弗爾曼的第4次出艙活動,薩切的第1次出艙活動,也是支持“國際空間站”組裝和維護的第134次出艙活動。
2009年11月21日09:31-15:39,弗爾曼和布雷斯尼克進行了第2次出艙活動,持續(xù)時間6h8min。此前,迷你型研究艙-2(MRM-2)內(nèi)出現(xiàn)了2次錯誤警報,提示出現(xiàn)了快速降壓故障,隨后哥倫布號實驗艙和探索號氣閘艙也出現(xiàn)了錯誤警報,因此導(dǎo)致航天員休息時間推遲,出艙活動時間減少了30min。
在第2次出艙活動前,“國際空間站”機械臂操作航天員在空間站的右舷-3桁架上安裝了快速后勤搬運器-2。NASA為空間站設(shè)計、建造并測試了5個新型快速后勤搬運器,快速后勤搬運器-3、4將分別在2010年7月和9月搭乘奮進號、發(fā)現(xiàn)號航天飛機抵達空間站,快速后勤搬運器-5則作為備用裝置。

第2次出艙活動
在出艙活動中,2名航天員在“國際空間站”的桁架上安裝了有效載荷附加系統(tǒng)和無線視頻系統(tǒng)。在2010年的航天飛機飛行任務(wù)中,將會在這個有效載荷附加系統(tǒng)上安裝“阿爾法”磁譜儀。此次安裝的無線視頻系統(tǒng)能把拍攝到的圖像傳到空間站,然后再轉(zhuǎn)發(fā)到地面。2名航天員還完成了一項原計劃在第3次出艙活動中完成的任務(wù),即在空間站的桁架上安裝了用來連接快速后勤搬運器的另外1個有效載荷附加系統(tǒng)。此外,他們在哥倫布號實驗艙上安裝了抓鉤適配器(GATOR)。抓鉤適配器是驗證兩類不同自動識別系統(tǒng)(AIS)接收器項目的一部分,包括船舶跟蹤天線系統(tǒng)以及業(yè)余無線電天線。他們還重新放置了漂移電位測量裝置,并展開了右舷-3桁架的有效載荷附加系統(tǒng)。
此次出艙活動是由美國航天員完成的第229次出艙活動,是弗爾曼的第5次出艙活動、布雷斯尼克的第1次出艙活動,也是支持“國際空間站”組裝和維護的第135次出艙活動。
2009年11月23日08:24-14:06,布雷斯尼克和薩切進行了第3次、也是最后1次出艙活動,持續(xù)時間5h42min。由于重新插入與航天服飲水袋分離的閥門,航天員出艙活動開始時間比原計劃晚了1h。
在第3次出艙活動中,布雷斯尼克和薩切將高壓氧氣罐從快速后勤搬運器-2轉(zhuǎn)移到了氣閘艙外部。在薩切完成了高壓氧氣罐的安裝之后,布雷斯尼克在快速后勤搬運器-2上安裝了空間站實驗材料-7(MISSE-7)裝置。這套裝置首次直接利用空間站的電能以及通信系統(tǒng)發(fā)送指令,并向地面實時傳輸數(shù)據(jù)。2名航天員還移除了氣閘艙外部的一些防護罩碎片,并將它們捆綁好后放到了外部裝載平臺上。此外,薩切松開了氨氣罐上的螺栓,為2010年STS-131任務(wù)中替換儲備罐作準(zhǔn)備,他還在移動式服務(wù)系統(tǒng)的相機和加拿大機械臂的終端受動器上安裝了絕緣蓋。布雷斯尼克則在空間站桁架段的端口-1、3接口處安裝了流動搭接片,在桁架的右舷處也進行了同樣的操作。
此次出艙活動是美國航天員的第230次出艙活動,是布雷斯尼克和薩切的第2次出艙活動,也是支持“國際空間站”組裝和維護的第136次出艙活動。

第3次出艙活動
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在2009年11月25日04:53與“國際空間站”分離(總對接時間6d17h2min),在11月27日09:44安全降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圓滿完成任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