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超, 羋書貞
河南省鄭州水利學校(450011)
我國是一個能源極其緊缺的國家,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同時也是耗能大戶。隨著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居住建筑舒適度的要求也在加大,每年新增建筑面積高約18~20億平方米,能源消耗已占全國能源消耗總量的27.5%,如果不注重居住建筑節能,房屋建得越多,能源耗費就越大,將會給社會和環境帶來更大的壓力,加劇能源危機。
“建筑節能”的概念經歷了:建筑節能、減少建筑中能量的散失、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這三個層次。目前,雖然仍稱為建筑節能,但其涵義指的是第三層次上的,即在建筑中合理使用能源并不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這樣的建筑節能并不是消極意義上的節省,而是從積極意義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在建筑規劃、設計、建造和使用過程中,通過執行建筑節能標準,提高建筑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采用節能型系統和再生能源利用系統,切實降低建筑能耗。
我國的建筑節能工作是以1986年頒布實施的《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采暖居住建筑部分)》為啟動標志。近年來,隨著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和相關法律法規的陸續頒布,各地興建了大量的節能建筑。但由于建筑節能工作是一項技術性和政策性比較強的系統工程,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加上設計經驗不足等因素,使其存在許多問題。
隨著住宅建筑市場化的發展,消費者買房時首先關心的是房價,很少有人關心房子設計是否節能。加之節能建筑帶來的節能費用不足以與其高房價相抵,這樣雖然有的開發商在營銷時,千方百計打“節能牌”,試圖吸引購房者注意力,但公眾節能意識的淡薄限制了節能技術的發展和節能住宅的推廣,成為節能政策和節能技術推進的最大障礙。
我國目前涉及建筑節能的法律文件中僅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前者側重于工業節能,而后者對建筑節能領域規范涉及甚少,對建筑節能各相關主體的責、權、利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缺乏可操作性。這兩部法律都僅從客觀方面對建筑節能工作進行規范。建設部發布的《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定》雖然在推動建筑節能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存在部門利益的分割,能源、資源的管理權歸屬不同,規定范圍不全,權力比較分散,缺少普遍的法律約束力。
發達國家對建筑節能十分重視,對采取節能設施、設備的投資商、開發商及用戶都有優惠政策,因此他們的積極性很高。而在我國,那些采取節能措施的人卻沒有得到實惠。如原定建筑節能可以減免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的優惠政策停止執行;多年來墻改的建筑節能新型墻體材料專項基金,用途內不包括建筑節能,國家又未制定任何新的建筑節能的激勵機制及有效的政策扶持,影響建筑節能的積極性和市場經濟的調控作用。
隨著社會對能源的高度重視,“節能建筑”也被當成時尚去追求,一批擁有著最新的節能技術、最炫的外觀設計,卻沒有長期有效的實際節能效果的建筑產品出現。新的節能技術不但沒有得到好的應用,反而成為節能路上的絆腳石。節能建筑設計之風席卷全國,“高”技術也造成了“高”造價,把建筑節能引入誤區。
居住建筑節能的建設和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有效實施居住建筑的節能,必須由政府主導,以提高民眾節能意識、樹立正確節能觀為基礎,貫徹落實強制性規范標準為前提,科技革新注重節能實效為先行,才能實現建筑節能的目標。
大力宣傳推進建筑節能與國家發展和個人利益的關系,普及建筑節能知識,提高公眾的建筑節能意識,有效引導公眾正確的節能觀念,培育節能建筑的市場需求,促進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廣大民眾的節能意識增強了,對節能建筑有了正確的評價,才能對節能建筑有強烈的需求,才能真正刺激開發商關心、開發、建造節能建筑。
建筑節能的深入開展必須在完善節能標準體系的同時,對現有節能標準進行修訂與完善,重點考察節能實際效果。政府出臺一系列建筑節能政策、法規、規章,對建筑節能提出明確的規定和要求。同時制定一系列標準,形成建筑節能的標準體系,為建筑節能提供可靠的技術依據和節能評價體系。尤其要注重用法律手段促進節能降耗,盡快出臺和實施有利于建筑節能的金融財稅等激勵政策,使建筑節能落到實處,而非作表面文章。
建設工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生產資料和相對較多的資源,任何返工和不合格都會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建筑節能的建設更是如此。因此,必須實行建筑節能質量的全面監督管理。所有的工程建設活動,所有建筑節能質量的責任主體,建筑項目全過程的每個階段,都要納入監管體系。政府的相關管理部門嚴格按照項目前期決策階段、項目設計階段、項目施工階段、項目竣工驗收階段對建筑節能標準進行評價和監管,各階段審批和發證必須符合建筑節能要求,各過程檢查和檢測必須符合建筑節能技術規范,各環節驗收和備案必須符合建筑節能標準規定,切實把建筑節能質量全面監督管理落到實處。
技術創新是建筑節能實現的根本,也是推動節能建筑發展的源動力,目前,我們已有墻體節能技術、門窗節能技術、屋面節能技術、空調系統節能技術、建筑遮陽技術、供熱節能技術、熱泵技術、太陽能、自然通風利用技術等,這些節能技術已在推廣和應用,但存在著技術不精、檢測目標不明確、企業產品參差不齊的問題。所以,必須加快研發更有效的節能技術,同時積極培訓施工操作隊伍,使其專業化,保證節能技術質量到位;加快創新建筑新產品、新設備,使其產業化,保證節能產品應用到位。
在英國德蒙特福特(DeMontfort)大學、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中國建研院上海院綠色建筑研究中心、杭州城建設計院等院校聯合設計的杭州綠色建筑科技館,它的全年能耗不到一般同類建筑的1/4;由財政部、建設部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項目,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室擴建和既有建筑改造工程,稱之為000PK建筑(零能耗、零排放、舒適度PMV為0、Popular大眾化、Key共性關鍵技術)。這些已建和在建的示范性節能建筑的建設,是大力推廣節能建筑的載體,只有民眾切身看到、體會到節能建筑的好處,節能建筑才能深入民心,節能建筑的發展才會突飛猛進。
[1]涂逢祥.建筑節能形勢與政策建議[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衛愛民,宋楊.建筑節能的現狀及其分析研究[J].門窗,2008,(2).
[3]成有根.加快推廣建筑節能及對策[J].山西建筑,2009,(7).
[4]冉瑞乾.中國建筑節能的現狀及節能途徑[J].四川建筑,200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