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博文
愛情,是從古至今文學作品中的永恒主題。中國古典戲曲向來有很多對愛情的描寫。而中國戲曲本身所特有的程式化特點,也使得這些作品在對愛情的描寫中,有一個基本的模式。
首先從人物的設置上來說,大多是才子佳人。才子與佳人相遇,私定終身,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牡丹亭》女主人公杜麗娘身為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是一個晶瑩通透的純真少女,她才貌端妍,聰慧過人。作為掌上明珠般的獨生女,她對父母無比孝順。作為女學生,她對老師十分尊敬,一見面就提出要為師母繡雙壽鞋。在這位淑靜溫順的嬌小姐身上,同時顯示出與大自然的天然諧和感以及對美與愛的強烈追求,反叛束縛、追求自由的精神。柳夢梅也是傳統的書生形象,英俊瀟灑,博學多才。
第二,表現了愛欲與文化沖突的時代環境,劇中的主人公深受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但又渴望追求美好愛情。劇中有一個支持面和反對面。《西廂記》中的崔老夫人是一個封建禮教的維護者。而紅娘是一個有正義感,又機智聰明、熱烈潑辣的女子。她巧妙地周旋于三個人中間,為了撮合崔、張婚事,她既要蒙蔽威嚴多疑的老夫人,又要鼓勵軟弱傻氣的張生,還要小心對待顧慮重重、表里不一的鶯鶯。她是崔張愛情的知音和促成者,她為兩人傳書遞簡,推動著他們的愛情。在崔張的私情暴露之后,是紅娘一方面指責老夫人背信賴婚,又留張生在院中,讓二人有見面之機。另一方面利用老夫人怕出丑的心理,擺出維護封建綱常和家庭利益的樣子,以冠冕堂皇的教條壓住老夫人,使其不得不接受了崔張的感情。
第三,描寫人神之間的愛情。作者通過描寫人與鬼神的愛情,表現了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作品賦予男女間的“至情”有超越生死的力量,并讓理想在現實中實現,寄寓了欲掙脫禮教枷鎖的情感。如《白蛇傳》中的白素貞與許仙。《牡丹亭》中杜麗娘與柳夢梅夢中的相遇相合,由夢生情,由情生病,由病而死,死后再與柳夢梅相戀,并又還魂重生,兩人終成眷屬。杜麗娘為情而死、為情而生,體現了“情”可以超越現實、超越時空的至情觀。鄭光祖的《倩女離魂》中倩女憂思成疾,魂靈悠然離體,追趕文舉一同赴京,相伴多年。文舉狀元及第,衣錦還鄉,攜倩女回到張家,倩女魂魄與病軀重合為一,兩人歡宴成婚。
第四,花園是古典戲曲中的一個慣用場景。花園常與春天聯系在一起,主人公常以春景引生幽情。園中盛開的花朵象征著女性柔弱的美,奇異的山石則隱喻著男性陽剛的力量,小橋流水的雅致、月色溶溶的靜謐,使花園成為理想的浪漫愛情的空間。《西廂記》中鶯鶯與張生鐘情于普救寺園林,定情于崔府后花園。夜深人靜,鶯鶯在后花園太湖石畔燒香,張生則在花園隔墻下吟詩。《嬌紅記》也有花園相會的情節。《墻頭馬上》裴舍正感慨洛陽花錦之地,有多少名園,驚見園中小姐李千金。
其次,花園表示了內心情感與社會倫理的關系。花園與閨房是對立的,閨房是社會的、倫理意義的,是封閉之所,像一個囚籠。而花園則是自我的、心理意義的,是對現實的逃避。在這里可以沖破現實的禁閉,通向理想之境。《牡丹亭》中杜麗娘到后花園游春,回閨房后夢到在花園幽會。她希望在現實空間的花園中尋找夢境中的事與人,她將自己的畫像藏在湖山石邊,又安排自己葬在梅樹蔭下。柳夢梅在湖山石邊拾得杜麗娘的畫像,與杜麗娘鬼魂相遇。他掘墳開棺,杜麗娘復活,花園最終成為超越生死之地。
盡管中國古典戲曲有著某些固定的模式,但在閱讀過大量的作品后,我們不難發現,在戲劇發展過程中,作家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地發展創新,有很多突破。
首先是主題思想的演變。在之前的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往往深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如《琵琶記》劇本寫蔡伯喈與趙五娘新婚不久,就被父親逼迫進京趕考,并一舉考中狀元。牛丞相執意招他為婿,蔡伯喈辭婚、辭官均不獲準,不得已入贅相府。這時他的家鄉陳留受災,五娘在公婆餓死之后,一路彈唱琵琶乞討,進京尋夫。在牛小姐的幫助下,五娘與蔡伯喈終于夫妻團圓。《琵琶記》中,雖對功名利祿、對朝廷的威權,提出了批評與反思。但所講述的,仍是“子孝與妻賢”的故事。作者高明強調封建倫理的重要性,希望通過戲曲動人的力量,讓觀眾受到教化。劇中蔡伯喈優柔寡斷,委曲求全。趙五娘,有貞有烈,守禮行孝,體現了古代中國婦女的優秀品德。兩人都深受封建禮教的影響與束縛。
但到了后來,男女主人公雖然受封建傳統教育,但他們敢于沖破傳統束縛。《牡丹亭》具有強烈地追求思想解放個性自由,反對封建禮教的思想。杜麗娘在禮教束縛下的復雜細膩的哀愁和堅定執著的反抗性格,被作者描繪得淋漓盡致。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不渝的愛情,歌頌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撓的斗爭,表達了掙脫封建牢籠,追求個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愿望。
《西廂記》深化了反對封建禮教、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作品中塑造的崔鶯鶯的形象,是一個追求婚姻自由、背叛封建禮教的典型的女性形象。她聰明美麗,一直被閉鎖深閨。張生的出現,激發了她對愛情的追求,用自己的行動來反抗壓抑人性的封建禮教,終于獲得了甜蜜的愛情和美滿的婚姻。封建傳統制度中,婚姻大事完全取決于父母之命,青年男女的感情是無足輕重的。對老夫人來講,自由感情、自主婚姻是不被接納的,但鶯鶯和張生在紅娘的幫助下,共同應對老夫人的管束。他們相愛的過程,也正是他們擺脫禮教的過程。他們的愛情不僅經歷了與老夫人的斗爭,也經歷了對功名利祿的考驗。劇末借張生之口所唱的:“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超越時代,表達了青年男女的共同愿望。激勵人們沖破封建束縛,追求自由的愛情和幸福生活。
其次,是結構上的變化。《張協狀元》的故事情節分兩條線索進行,是南戲和傳奇劇本慣用的雙線結構的雛形。《琵琶記》的情節,沿兩條線索發展,一條寫蔡伯喈離家后的遭遇,以及在牛府的奢華生活。這一線索詞藻華麗。另一條寫趙五娘在鄉下的凄苦生活。語言本色。兩條線索對比、穿插,確立了雙線結構在后來南戲傳奇創作中的地位,這種結構成為南戲的基本結撰方式。
到了《西廂記》,結構恢宏龐大,突破了元雜劇一本四折的固有體制,采用五本二十折的龐大篇幅,脈絡清晰,結構嚴整,把一個愛情故事演繹得波瀾起伏。戲劇沖突是由兩條線索互相緊密交織。全劇以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的矛盾,也就是封建勢力和禮教叛逆者之間的矛盾為基本矛盾,以鶯鶯、張生、紅娘之間的性格沖突為次要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輔兩條相互制約,起伏交錯的線索,借矛盾來推動情節發展,刻畫人物。使故事結構完整,人物性格更加鮮明生動。這種矛盾沖突的組織方式,對后來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
第三,是在刻畫愛情心理方面。《西廂記》在中國戲曲史上首度成功刻畫了愛情心理。劇中生動細膩地表現了鶯鶯的內心世界,揭示了鶯鶯在愛情的激勵下,沖破封建禮教束縛、戰勝自我的過程。當鶯鶯收到張生的情書后,雖又驚又喜,可長期受到的封建傳統教育,使她隱藏自己的內心。但當紅娘假意要去老夫人那里時,卻又被她拉回來,詢問張生的情況。劇本寫鶯鶯反復地掩飾自己,正說明她內心的矛盾。鶯鶯托紅娘帶信,與張生約會,但張生如約而來時,鶯鶯又變卦。這一方面是由于紅娘在場,另一方面也來自鶯鶯內心的壓力與恐懼。劇中刻畫了鶯鶯沖破禮教束縛的艱難,她的動搖,內心的矛盾,深刻揭示了鶯鶯的戀愛心理,生動描寫了她一步步戰勝傳統禮教束縛的反復和艱難,在爭取愛情自由的過程中內心的痛苦和矛盾。細致地展現了她內心對美好愛情的渴望逐步壓倒,最終戰勝封建社會的壓抑、傳統禮教禁錮的全過程。
第四,鮮明的浪漫主義的特色。首先表現在幻想的情節上。《牡丹亭》的故事在虛構的夢境中發展,幻化為人鬼間的浪漫愛情。其次,貫穿整個作品的是對理想強烈追求的浪漫主義情懷。一對陌生的青年男女在夢中相會,在夢中相合,這本身就是一種美好的愛情理想。而女主人公杜麗娘由夢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復生。這種異乎尋常、出死入生的愛情,使全劇從人物塑造到主題情節都富于浪漫主義的色彩。《牡丹亭》在愛情劇方面形成了新的獨特的風格,是千萬人愛情理想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