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紅 劉定一
(中北大學體育與藝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論“走西口”在山西鞭桿演進中的作用
蔡海紅 劉定一
(中北大學體育與藝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走西口”是我國特定歷史時期一次較大規模的移民運動,它獨特的文化特征對山西鞭桿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使鞭桿在山西更為普及,內容更加豐富,逐漸形成簡單、易學、實用的風格特點。
“走西口” 鞭桿 融合 普及
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總是受到當地文化的深刻影響,其演進發展的過程,具有濃郁的地域性和民族文化特征。如,中國武術講究武德,所謂“習武先修德”,“尚德不尚力”,是中國儒家思想在武術中的體現。而《易經》中的陰陽辯證法,老莊道家學說,則對太極拳、八卦掌的“相生相克、以柔克剛、內外合一、進退快慢”等武術理論產生了很大影響;武術中的“形神合一,內外兼修,內養性情,外練筋骨”等養生之道,則與傳統中醫、骨傷科等領域密切相關。同樣,不同的地域文化對當地的武術發展也起著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如,受地域傳統文化、地理環境、生產方式等不同因素影響,產生了少林派、武當派、峨眉派等武術派別,這些流派風格各異,均帶有深深的地域文化烙印。我國還有“南拳北腿”,“東槍西棍”的說法,這也與我國東西南北地域文化及地理環境差異有關。
鞭桿作為短兵器在山西、山東以及陜西、甘肅、寧夏等西北地區流傳較廣,其流傳和演變過程,同樣受到當地地域文化、地理特征等方面的影響,其發展融合了各種不同的拳種技法,吸取和綜合了武術長短器械的多樣運動方法,呈現出了多種不同的風格。然而,在這些眾多的影響因素中,“走西口”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西口文化”對其推廣功不可沒。
“走西口”主要是指清朝以及民國年間,由于中原內地戰亂和饑荒時有發生,山西、陜西等地大批居民到長城以北,今內蒙古中西部地區謀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走西口”是我國歷史上影響較大的移民運動,它引發的草原文化與晉、陜農耕文化的廣泛交流,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西口文化”。“走西口”之所以對山西傳統武術特別是鞭桿產生深刻影響,是因為該文化具有區別于其他文化的特征。具體表現在:
“走西口”所形成的“西口文化”不同于一些以個別詩人、畫家、文學家、文人群體(甚至是個體)為代表的地域文化,而是植根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與社會活動,它涵蓋了不同民族、不同階層、不同職業、不同信仰人群的地域文化。據了解,“走西口”群體主要以山西、陜西人為主,涵蓋了山西、陜西、河北、甘肅、寧夏等廣大省份。另外,還有其它省份的一些群眾輾轉于山西、陜西等地后走西口的。據調查約有50萬山東人曾經陜西和山西一些地區后走西口謀生。在山西“走西口”者,晉西北主要是保德、河曲、偏關人;雁北出口外者多為朔縣、平魯、左云、右玉人;晉中主要有平遙、祁縣、太谷人。陜北出口外者多為府谷、神木、榆林、定邊等縣人。這些人中既有山西的大晉商,又有做生意的小商販;既有鏢局押鏢的鏢師們,也有走投無路逃荒謀生的窮苦人。廣泛的群眾參與,使“走西口”者能在不同的階層和群體間進行文學、武術、藝術等多方面的切磋交流,使“西口文化”在其形成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地汲取營養,發展壯大。
走西口的途中,隨時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危險。殺虎口是走西口人必經之路。此地土匪猖撅,有民謠稱:“殺虎口殺虎口,沒有錢財難過口,不是丟錢財,就是刀砍頭,過了虎口還心抖。其兇險可見一般。從山西到包頭、鄂爾多斯、庫布其沙漠是最讓人恐怖的地方。大漠荒涼,沒有任何生命跡象,只能瞅著零星的駱駝糞,憑感覺經驗在沙包和蒿草中探索前行。一旦迷路,就有死亡的危險,遇到風沙天則有被活埋的危機。人們視其為“鬼門關”。不少人啟程前就給自己燒了“離門紙”。”正是這樣的艱苦條件下,生存的艱難培育了“出口者”堅忍不拔、勇于開拓的人文品格,與其坐困愁城,不如舍命一搏。于是“走西口”的人們墾草原,營村舍,筑城郭,興貿易,昌手工,發展經濟,繁榮文化,創造了適應當時歷史條件,具有開拓精神的、多姿多彩的“西口文化”。這種精神潛移默化的也融入了晉、陜、蒙等各地的武術、文藝等各個領域。使得這些地區的文化更具有剛強、堅韌的一面,更具有開拓創新、推陳出新的理念。
“走西口”者除了眾多的山西人外,還有大批的陜西、甘肅、寧夏以及其它地區輾轉而來的人們,因而“走西口”產生的“西口文化”,是以晉、陜農耕文化與蒙古草原文化相融合為基礎,同時融合了西北地區甘肅、寧夏等地多元文化共生,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復合性文化。這種融合在武術方面,則體現在各地武術技法的相互借鑒、取長補短。
古代西北地區,地廣人稀,道路崎嶇,交通不便。古代山西更是溝壑縱橫,山高溝深路窄,百分之八九十是羊腸小道,人們全靠駱駝和騾馬當運輸工具,在路上有時還會遇到野獸和盜匪。所以,這些地方的人們出外都習慣拿只短棍,在走山路時當作拐杖,扛在肩上時可挑行李用,趕牲口馱東西時可用做鞭子,遇到土匪強盜時可做武器。后經過幾代有識的武術家們將這些短棍的防身技術規范整理編成套路就成為了最初的鞭桿套路。
而“走西口”使得鞭桿在山西與西北地區更加流行。人們出西口,山高路遠,需長途跋涉,翻山越嶺,甚至走過荒漠,可謂道路艱險。在當時殺虎口等地土匪猖獗,搶劫事件時有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下,不管是商人還是普通人,為了預防盜匪和野獸必須攜帶防身工具,但是帶刀槍怕引人注意惹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鞭桿成了他們的首選。他們“走西口”手持鞭桿,表面上看是行路的拐杖,趕牲口的鞭子,一旦遇到危險便成為武器,而且又能將刀、槍、劍、棍的技法使用其中,更增加了鞭桿的攻擊性,使得自身和財物更加安全。據原山西大學體育系陳盛甫教授上世紀80年代中期所作的調查考證,“駝螺鞭”就是前輩們在“走西口”過程中用短棍與強盜搏斗中逐步摸索,后經有識武師加工創編而形成的。
鞭桿隨著“走西口”人的足跡在山西、西北等地逐漸流行起來。有歌謠中寫道:
鞭桿不長三尺三,出門身帶使拐杖。
能挑提包又挑籃,壞人擋道把身防。
遇上猛獸心不慌,打拿胳攔將它傷。
鞭桿用處實在多,出門帶鞭不要忘。
可見鞭桿當時在這些地區流傳之廣泛和普遍。據傳說,常走西口的人大都會練幾招鞭桿,以備防身之用。
前面講到“走西口”是各民族地區文化的大融合,這種融合也體現在山西鞭桿上。首先,“走西口”使得各地鞭桿相互交流融合。在走西口的過程中,有一只特殊的隊伍那就是鏢師,他們的職責是保護貨物或人安全到達目的地。這些鏢師都是身懷絕技的武術家,他們行走于各個地方把自己的武藝也帶到各地。如子母鞭桿代表人之一山東鏢師雷振威(藝名鉆天鷂子,因其擅長輕功得名),在清朝嘉慶年間走西口較為盛行時,保鏢于洪洞縣,將該鞭桿傳于洪洞縣武師趙乾坤,后經改進流傳至今。通過“走西口”的推廣,各地鞭桿間互相借鑒取長補短,使得鞭桿套路種類逐漸增多,內容不斷豐富。據《山西名人名拳錄》統計,目前,在山西盛行的鞭桿就有27種之多。
其次,“走西口”者的堅韌、剛強精神也融入到山西鞭桿當中,使得山西鞭桿風格多樣而獨特。山西鞭桿一般以樸實簡潔、穩扎穩打、靈活多變、注重實用性著稱。而在山西眾多的鞭桿套路中,有些也表現出動作粗曠,剛猛迅速,大開大合,攻擊性強的特點。如原雁北地區流傳的二十四鞭桿,特點是“動作快速,大開大合,勢勢剛猛”;流行于大同、天鎮等地的三十六手天罡鞭,則也表現出“快速多變,大開大合,勇猛剛毅”的特點。
再次,“走西口”使得鞭桿進一步融入了各種長短兵器與拳種的技法,而使鞭桿內容更加豐富。在眾多的“走西口”者,不乏有一些習武之人,他們在不幸遇到劫匪時,以鞭桿對敵,在實戰中會不自覺地將自身練就的刀、劍等招數運用于鞭桿(因鞭桿與刀、劍的長度相近),久而久之則會將這些招數融入鞭桿,從而不斷豐富了鞭桿的動作和招式,增強鞭桿的攻擊性。從現在的鞭桿套路看,不少套路融入了一些長短器械的運動技巧和招式。如現在的三十六式鞭桿則融合了刀劍動作之長而成。特別是綜合鞭桿更是綜合了武術長短器械的多種運動方法而成。
前面探討過,“走西口”者有各階層的群眾,大多為普通老百姓,他們大多沒有什么武術功底,學習鞭桿目的就是防身自衛,因而要求鞭桿的招式簡單、易學而實用。這也是山西鞭桿的發展方向。從現今山西鞭桿的特點看,基本都體現了上述特點。山西鞭法的實用性主要體現在多運用劈、蓋、壓等主要進攻胸部以上,重點是頭部,用單手或雙手握鞭的一端用力劈向對方,輕則頭暈眼花,重則致命。戳、挑、截、掃等主要進攻下肢,在進攻時戳其小腹、挑其襠部、截其小腿、掃其腳踝來制服對方。在套路的編排上則體現在有的注重擊手尋穴,如十五手點穴鞭;有的注重切劈斷腕,如三十六勢鞭;有的沒有一定的式子和套路,每一招一式均以實戰為目的,如楊氏鞭棍。這些套路編排嚴謹,梢把兼用,伸屈自如,沒有華而不實的過渡動作,可以說是招招實用無空隙。山西鞭桿的另一個實用性還體現在,它融入了武術中各種長短器械的運動技巧和方法,集眾多兵器與一身,有些則是拳械同用的,如鞭桿套路中的雪花蓋頂、梅花五點、陰陽挑把、霸王請客、鯉魚穿沙等技法,均可脫械為拳成為快速短打、貼身近打的徒手技法。
“走西口”的另外一個重要促進作用是在實戰中鞭桿技法得以提升。“走西口”的武師們通過與匪徒搏斗的實戰中不斷積累經驗,提高實戰技法,經過歷代武術家去粗取精,提煉拔高,使得鞭桿招式更加精妙實用。例如楊氏鞭棍的代表人之一原云龍利用師爺楊長志(外號神棍)傳授的棍法,僅僅用了兩招就制服了二匪,并在搏斗過程中受到啟發,增加了“提”、“扣”兩式,進一步增強了鞭桿的攻防能力。
“走西口”作為我國近代的一次影響較大的移民運動,促進了晉、陜、西北、蒙古等地區間包括武術在內的多種文化的交流。而“走西口”獨特的歷史背景與文化特征,使其對山西鞭桿的發展與推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使鞭桿在山西范圍更為普及,在鞭桿種類上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在技法上更加趨向于簡單、易學、實用;在風格上更加多樣獨特。
[1]張希貴.山西鞭桿技法精選[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2]張希貴,關 彬.山西武術名人名拳錄[M].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5.
[3]編寫組.山西武術拳械錄[M].1985.
[4]劉春玲.論清代走西口對內蒙古西部社會發展的貢獻[J].陰山學刊,2006(11).
[5]段友文,高瑞芬.“走西口”習俗對蒙漢交匯區村落文化構建的影響[J].山西大學學報,2006(5).
On the Role ofquot;Zou XiKouquot;in the Evolution of Shanxi the Whip Rod
Cai Haihong Liu Dingyi
(P.E.and Art School of North Univercity of China,Taiyuan Shanxi 030051)
quot;Zou Xikouquot;is a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 of China's first large-scale movements of immigrants,its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hanxi whip rod had a profound impact,so whip rod is more popular in Shanxi,is much more rich in its content,gradually form a simple,easy to learn,practical style.
Zou Xikou whip le= pagenu ber_ebo
G85
A
1004—5643(2010)01—0043—02
1.蔡海紅(1982~),女,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術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