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
(南華大學體育部,湖南 衡陽 421001)
從發展的角度論中國武術與韓國跆拳道的文化共性
張 濤
(南華大學體育部,湖南 衡陽 421001)
中華武術和韓國跆拳道是兩種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由于兩個國家的歷史淵源,綜觀兩種體育項目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較為驚人的共同之處。文章著重比較了武術文化和跆拳道文化各歷史發展階段的特性以及目的,旨在體現兩種東方體育文化的共有的魅力和價值。
武術 跆拳道 文化 歷史性 教育性
武術和跆拳道是兩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它們是在人類的生產勞動和其他社會實踐中孕育出來的,并隨著社會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教育等人類文明的進步而不斷壯大成熟。隨著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不斷擴大,中國武術和韓國跆拳道已成為東方傳統技擊格斗術的兩朵奇葩而聞名世界。它們不僅深受本國人民的喜愛,也越來越受到世界眾多國家和地區人民的重視和青睞。它們的產生、發展和傳播離不開燦爛的民族文化氛圍和優良的文化傳統。它們濃縮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具有東方人體文化的獨特性,是較高層次的文化現象。
文化是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文化的范圍非常廣泛,包括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文化進化是指一個時間上持續的過程,這個過程有累積性和進步性。經由此過程,文化現象便系統地組織起來發生變遷。中韓歷史上的文化教育交流淵遠流長,古代中國曾經是亞洲各國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包括朝鮮在內的亞洲許多國家都曾派遣大批留學生到中國學習,例如《新唐書》記載,高麗、新羅等地相繼派出學生,回國的留學生受到了新羅王朝的重用,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天文立法、醫學、印刷術、左傳、諸子百家等書籍通過留學生傳入新羅,對朝鮮半島的文化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的儒學早在公元一世紀就已經傳入朝鮮半島。由于儒學符合當時朝鮮三國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古代朝鮮半島各國都采取了積極主動的態度吸取儒學。儒學對古代朝鮮半島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的發展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朝鮮半島上的人民也以創造性的學習發揚和發展了這樣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武術和跆拳道文化就是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和復雜的綜合體。它們的形成與演變是一個由簡單、原始逐漸發展到復雜、高級的曲折的變遷的動態過程。一方面,獨特的自然條件、歷史條件使得武術和跆拳道文化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而另一方面,早在明代之前,中國的傳統武術技藝就傳入朝鮮,特別是在近代,花郎道的臂掌結合中國拳術、日本空手道等技術,而融匯成一種獨特的朝鮮拳術,即今天的跆拳道。加之中國古代的政治、宗教以及哲學思想等對古朝鮮滲透,傳統武術和跆拳道文化也產生了一些共性。
任何一種文化都離不開特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武術文化和跆拳道文化形態的形成和演變是在特定歷史必然基礎上一系列偶然性因素作用的結果。這兩種體育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類似的文化形態。
原始武術和跆拳道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它們的產生都是因要滿足原始人生存自衛的需要。“對自衛的需要是隨著人類產生就與之俱來的、最基本的、最原始的需要,甚至可以說是在人類產生以前的動物就具有的一種最基本的本能”。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極為低下的社會條件下,為了獲取食物、抗擊外來勢力的入侵和抗御野獸的襲擊,人在反復的實踐中逐漸發展了一些鍛煉身體和參與戰斗的方法,這些發自本能的發明,在社會進化的過程中逐步演化成有目的、有意識的斗技活動,促成了武術和跆拳道的萌芽。但是這一時期的武術和跆拳道只具有攻和防的技擊作用,而沒有明顯的文化特色。因為它們是由諸如人類求生的本能活動、生理機能、自覺意識等因素所構成,而缺乏技法、風格以及內涵等文化特征。
由于兩國毗鄰,中國與韓國都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都曾經施行過很長時間的“閉關自守”政策。氏族公社、部落之間為利益的爭奪以及各朝代之間的權利之爭使傳統武術和早期的跆拳道成為軍事活動的主要內容。
在奴隸社會時期中國就出現了“武士教育”。統治者們充分認識到了“武”在階級社會的重要作用,主張“文武俱行”。到了封建社會早期的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七強圖霸,戰爭十分頻繁。統治者開始施行“文武分途”,練武兵習武活動的形式、內容和規模都遠遠超過了前代,武器也向多樣化發展。從軍事家們的理論和著述中反映出當時人們已經開始了專門針對武術攻防意識及武器的使用方法的研究。尤其在唐代還開始實行了武舉制,專門選拔具有軍事技能的武學人才。
跆拳道古稱花郎道,古朝鮮新羅王國時期的真興王時創立了“花郎道”。花郎道是花郎制度的組織形式,即將年輕人組織到一起進行武藝鍛煉。其宗旨是“事君以忠,事親以孝,事友以信,臨陣無退,殺身有擇”。以此磨練人的意志、鍛煉人的體魄,培養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忠君事孝、英勇頑強、無所畏懼的戰士。公元935年,勇敢善戰的高句麗軍隊推翻了新羅王朝,建立了高句麗王朝。高麗的忠惠王本人十分喜愛手博,便要軍隊必須進行具有跆拳道特色的“手搏”競技運動練習。士兵們常用拳掌擊打墻壁、木塊及磚瓦,以磨煉手部的攻擊能力,并被規定為軍隊訓練的必修項目。在李朝時代,武科考試盛行,其考核內容包括了跆拳道。同時,軍隊也用“手搏”和“跆跟”作為選擇士兵的方法,一個人若想作武官,就必須在競技時用“手搏”或“跆跟”技藝打倒三人以上才行。
在這一階段,傳統武術和跆拳道初具雛形,實現了從原始的自然形態向“人化”形態的過渡,是一次質的飛躍,雖然還沒有形成完整成熟的理論體系和思想道德體系,但是促進了傳統武術和跆拳道文化體系的形成和完善。
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戰敗,中國和韓國都成為獨立主權國家,國家政治和社會面貌都大有改觀。同時西方文化開始大規模東漸,這對于東方民族傳統文化產生了變革性的沖擊和影響。在政府的支持下,武術和跆拳道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大力推廣,并參照西方競技體育的競賽形式對比賽方法進行了改革,逐步走向世界,走上了向大眾化、科學化、競技化發展的道路。
武術之所以能繁衍至今且日益發展,是由于它具有健身防身的雙重作用。民國時期,由于社會的發展,火器的普遍使用,武術更主要是以體育運動的形式出現在社會生活之中。1957年武術被正式列為國家競賽項目,以后每年都舉行了全國性的武術競賽和表演,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中國武術越來越為世界各國所認識、接受,1990年10月,國際武術聯合會在北京宣告成立,另外,在國際武聯影響下,世界各大洲的武術組織也相繼成立。至今為止,國際武聯所屬的會員國已達一百多個。
1955年正式稱朝鮮的自衛術為“跆拳道”。1961年9月韓國成立了唐手道協會,后更名為跆拳道協會,并成為全國運動會正式競賽項目。1966年第一個國際組織——國際跆拳道聯盟成立。1973年5月在漢城成立了世界跆拳道聯合會。1975年“世界跆拳道聯合會”(簡稱世界跆聯)被國際體育聯合會接納為正式會員。1980年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世界跆聯。迄今為止,世界跆聯已有144個會員國,6500多萬愛好者參加練習。跆拳道在1986年第十屆亞運會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94年9月經國際奧委會正式通過,被列為2000年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教育歷來與文化緊密相聯。文化是教育發展的肥沃土壤和源泉,教育則是文化豐富和完善的重要手段。文化傳統影響教育內容構成。文化傳統典型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特定的內涵。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創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文化傳統又反過來塑造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武術和跆拳道文化作為東方極具代表性的民族傳統文化,他們都表現出了多層次的文化結構。最外層是整個文化系統的顯性層,主要包括服裝、器械、技術招式等;中間層是相對隱型層次,主要包括規則、禮儀等;最內層主要是武術和跆拳道所內涵和折射出來的深層文化心理結構,包括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規范及宗教感情等。內在文化層決定外在文化層的形態特征和發展方向,也引導著整個文化體系的價值和功能。在這三個不同的層面,兩種文化體現出了諸多教育思想共性。
武術和跆拳道都是緊張激烈,對抗性極強的運動項目,能通過對全身的運動,影響全身的各個器官,又能增強人的精力,刺激大腦,促使其的強力開發和精神振奮,精力充沛。可使人強壯筋骨,提高各關節的靈性及肌肉的伸展性和收縮能力,提高人的速度、反應、靈敏、力量和耐力素質,提高人體內臟器官的機能和人體神經系統的靈活性,增強人體的擊打和抗擊打能力。通過攻防練習,可以學習掌握實用技擊術和防身自衛的能力,為保護自身安全和維護社會正義學習真正本領。
中國傳統文化理論結構中,儒家思想是其核心內容。經過社會的變遷和武術文化內容的豐富融合發展,儒家思想潛移默化地融入武術之中。中國的儒學早在公元一世紀就已經傳入朝鮮半島,由于儒學符合當時朝鮮三國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古代朝鮮半島各國都采取了積極主動的態度吸取儒學。儒學也成為了跆拳道文化的指導思想。儒家思想中,認為禮是社會和諧規范的核心要素。在武術教育思想中,禮與武術的結合為武德。武德作為一種習俗與法律制度不同,它是一種直接的生活方式和制度體現。武術文化中的拜師禮節、抱拳禮、注目禮以及師徒傳承中的尊師重道等思想都是儒家“禮”與武術融合的充分體現。跆拳道文化的鮮明特色之一也是始終倡導“以禮始,以禮終”的崇禮尚武精神。每次練習前要先向國旗致禮,然后向教練敬禮。練習中只要有與教練及同伴接觸的時候都要先敬禮,然后進行練習。練習結束時要向教練敬禮,向國旗致禮。在跆拳道練習的整個過程中始終充滿著仁義尚禮的氣氛和精神,這種精神逐漸轉化成人的情感基礎,培養出人的尚禮情感和對跆拳道運動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崇尚。
武術和跆拳道文化從深層次考慮還凸顯了中國傳統哲學的另一個特點:講究“天人合一”,具體到技術上即“內外兼修”。它們把人類生存的意識和防衛的本能,用外在的形體動作強有力地表現出來,并與人內在的精神和意識整合為一,是體能、智能與精神的完美結合。在內在修為上,武術和跆拳道精神都傳承了儒、道、釋家的教義。跆拳道精神要旨包括禮義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禮義廉恥”出自《管子·牧民》,“克己”出自《論語·顏淵》。它們本身蘊藏著一種精神追求和信念,作為一種民族精神的體現,要求練習者須具備勇猛、善戰、敢打敢拼的素質,堅韌不拔的作風以及完善的人格。武術和跆拳道精神能培養出常人難以達到的自信堅強的意志品質和忍讓謙恭的美德,是培養人們優秀品格的有效方法,并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激發愛國精神。
跆拳道文化同中國武術文化一樣都是東方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傳統精神。它們是人們把人類生存的本能意識通過肢體有力的動作表現出來,然后逐漸變為一種主觀信念,從防御動作發展到進攻形態,最終達到自動化的行為階段。它們具有注重肉體和精神統一的文化價值特征,以養身健體、道德培養為主要目的,并高度吻合了傳統哲學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由這種文化所鍛造的民族性格的體育形態。對于在緩解高科技帶給人類的不良影響方面,具有劃時代的功能效應,是滿足人類精神需求,促進人類身心健康的高情感體育活動,值得在全世界范圍內推廣。
[1]曹瓊瑜,劉 豐.武術禮儀與武術精神[J].搏擊·武術科學,2005(2).[2]杜一七.現代跆拳道教程[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3]傅永聚,譚好哲.中國傳統文化精要[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編.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
[5]曠文楠.中國武術文化概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6]楊朝明.儒家文化面面觀[M].濟南:齊魯書社,2000.
[7]易劍東.中國武術百年歷程回顧——面向21世紀的中國武術[J].體育文史,1998(1).
On the Cultural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Chinese Wushu and Taekwondo from a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Zhang Tao
(P.E Department,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Hunan 421001)
Chinese Wushu and Korean Taekwondo are two typical traditional sportsitems.Because of historical relations,the two sport cultures have certain commonalities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developmen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historical featuresfor the purpose of unfolding the peculiaritiesand value of the two oriental sport cultures.
Wushu Taekwondo cultur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G85
A
1004—5643(2010)07—0023—03
張 濤(1974~),男,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