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青
(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中國武術的失望與希望
陳 青
(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中國武術存在著許許多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使人們產生了失望。但是,悲觀的情緒無濟于事,武術工作者應該振作精神切實地進行創新,尋求中國武術發展的思路。文章就此提出了五個方面的思路,通過創新促進中國武術發展,使人們燃起新的希望,使武術煥發新的活力。
武術 問題 思路 創新
四年前,時值上屆世界杯舉行期間,本人撰寫了一篇《孤獨與喧囂》,感嘆喧囂的世界杯被世人追捧的景象與中國競技武術最高級別比賽觀眾寥若晨星反差的失望之情。今年又是一屆世界杯,每當夜幕降臨,人們紛紛聚攏在電視機前,為每一支球隊吶喊,可謂萬人空巷。恰恰在此期間,全國農民武術比賽暨武術之鄉傳統拳種傳承人演武大會在陜西寶雞舉行。原以為競技武術可能遠離了人群而無人問津,中國武術發源地保留著豐厚民族傳統色彩的農民武術應該觀者如云吧,可現實又一次讓我們失望。在失望的思考中,本人感到中國武術整體出現了衰落。
在本次農民武術比賽中,有許多優秀的拳種,有許多優秀的傳承人,他們奉獻給觀眾質樸的中國文化。從行頭、打扮到套路內容、風格無不顯示著中國特色。從熱情、執著到認真、踏實無不顯示著中國農民的純潔。整個比賽中有五場,除了第一場有陜西“三和學院”組織了大批學生前來捧場外(裁判組的老師們由衷地感謝這些學生),其余場次的觀眾主要是參賽的運動員。有人說中國武術是習者多,觀眾少,這是中國特色。也許吧,但愿如此。
觀看極少數精彩的比賽項目,令人振奮,但是更多的時間令人昏昏欲睡,毫無激情。我思索為什么從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中很難看出中國人的勤勞、勇敢和智慧。人們不是說中國人是“勤勞”“勇敢”、“智慧”的嗎?可見這種觀點不完全正確。如果我們僅僅以自我為參照系,這個描述可能有一定道理,可是我們進行橫向比較時,問題馬上就會表現出來。假設“勤勞”是中國人的民族個性,那么勤勞的中國人為什么幾千年不改變它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勤勞的中國人為什么在冷兵器早已不復存在的今天不對武術進行時代化的創新?假設“勇敢”也是中國人的民族個性,那么中國人為什么修建防御性的長城?中國人為什么在統治集團禁武的時期將戰爭的工具演變成套路形式?假設“智慧”是中國人的民族個性,那么為什么中國發明了四大發明后再也沒有更多的發明?為什么沒有將武術推向國際?種種跡象表明,我們不能在被人賦予上述桂冠后就夜郎自大、沾沾自喜、不思進取。時至今日,我們能夠看到的是“懶惰”導致的工作效率低下,“懦弱”導致的世風日下,“迂腐”導致的抱殘守缺。在中國武術的現實情況中,同樣可以看到“懶惰”導致的套路功法不深,“懦弱”導致的缺乏創新,“迂腐”導致的傳承中斷。
在本屆農民武術比賽中,有部分拳種缺乏武術必要的基本元素。俗話說,手眼身法步是武術演練的基礎,沒有這些基本技術和動作的套路,何談精神氣力功?部分套路技法單一,頂多可以被稱之為組合,歷經漫長發展竟然沒有一點點技術的充實,這種套路很難適應當代人求新求變的思維。部分套路技術雷同,沒有風格和特點,特別是技術動作隨意性極大,這種東西很難被人們掌握,更難得到推廣。絕大多數套路依然是以技擊為主導,現代法治社會動手打人就會觸犯法律,實在難以被世人所認同。這樣的競賽和表演自然無法引起人們的關注,也的確由于武術自身沒有引人入勝的精彩之處。從這些表現中,也證實了中國的農村武術存在許多值得改造的內容,目前的現狀顯然難以與時代同行。
中國人對事物規律的認識總是有一個漫長且遲滯的過程,這給某些糟粕提供了極大的生存空間。比如QQ游戲中的“開心農場”原本設計者是讓人們在農場對自己所種莊稼進行施肥、耕作的,以求培養人們在虛擬狀態下保持農民的質樸,結果被中國人改造為盜竊的天堂,且大行其道,實在是讓人啼笑皆非。中國武術莫不如此,原本智慧的中國人將殘酷的搏殺工具改造成文明的套路形式,改造成人人可以習練的內容。但是卻遭受了莫名其妙的神秘性的包圍,使武術成為仙拳神授、飛檐走壁、隔墻打牛、見血封喉等等肉眼凡胎所不能企及的東西,逐漸成為有一技之長者的世襲專利,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形成牢固的家族流派體系,使百姓逐漸失去了對它的希望,留下的只有失望。這一切影響著中國武術的健康發展,阻礙著中國武術的改革與創新。
失望總不能最終解決問題,我們還必須胸懷希望,努力實踐,拓展思路,探索希望,消除失望。
首先,我們要從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方面去拓展思路。人們總是認為事物的本質只有一個,這種觀點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其實,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這個所謂的本質在發生著變化,原本的本質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新的本質。甚至一個事物存在著兩個,或多個本質。就像人們對人的認識一樣,有人認為人是高級動物,有人認為人是政治的動物,還有人認為人是符號的動物……對于人的本質是什么,我們不能說上述觀點不對,這些界定都有道理,在不同時代和場合,人的本質的確不盡相同,但是人還是人。中國武術也是如此,技擊性原本是武術的本質,隨著時代的演進,養生、健身、藝術也同樣是武術的本質構成。固守武術本質唯技擊論的認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董仲舒,董仲舒對于五行的解釋影響了世代中國人,也影響了人們對武術本質的認識。董仲舒是這樣看的,他說“土”為五行之本,其余四行都以“土”為中心,總是離不開“土”,從而奠定了萬變不離其宗的基本信條。這種影響十分強烈,對于產生于戰爭、私斗的武術來講,技擊自然成為武術演變的“土”,自然形成了武術的技擊本質。根據我們上述的分析,本質是隨著事物的發展而必然發生演變的規律,武術的本質必然產生時代化的變革。認識明確后,我們就會擁有開放的思路,武術就會有所創新,就會有新的格局,就能符合時代的潮流,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武術就會出現希望。
其次,我們要從中國武術傳承方式方面去拓展思路。過去認為武術只有口傳身授才能使人們掌握這項技術,這種方式延續了成百上千年,形成了穩固的模式,似乎這是唯一的一種傳承方式。那是由于當時的社會結構決定了這種方式是最有效的方式,現在社會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有的血緣社會結構被地緣、業緣社會結構所取代,人際關系出現了重大變化,人們對事物的學習和掌握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原有的傳承模式便顯得難以快捷地實施傳播。現代多媒體技術發展迅猛,人們可以不受地域、人際關系等條件的制約進行跨界學習,學習的媒體也從廣播、電視、磁帶、錄像帶、光盤到網絡、手機視頻,人們可以通過這些媒介隨時隨地、自由的進行學習,而不必為了學習長拳去投師李連杰,不必為了學習正宗的陳式太極拳非得去陳家溝。當然,人們在充分借助現代媒介的同時,還沒有很好地利用現代媒介,不過這只是時間問題。將來,如果傳承人都能夠充分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將自己掌握的技術進行演示,實施人機對話,點撥習練者的技術、勁力、風格,必將打破流派、拳社、門戶、私塾、學府的藩籬,實施更廣泛的武術技術和文化傳播。有了廣大的習武人群,才能真正地完成中國武術的傳承,才能看到中國武術的希望。
再次,我們要從中國武術表現內容和形式方面拓展思路。中國武術的表現內容和形式可謂博大精深,主要表現在流派眾多,技術精深方面。中國武術的這種特征具有正反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可供人們任選的范圍極大,有利于人們選擇切合自身實際的習練內容,有益于普及。另一方面,精深的技術體系,高妙深邃的境界,令人望而生畏,增添了掌握的難度。現實中人們發現,往往是后者發揮的作用遠遠大于前者,因而中國武術高高在上,總是令人可望而不可及。中國武術的確是一種以全身心的協調演練為主的身體活動形式,要求習練者具備全面的身體素質,突出表現為高度的協調能力。對于這樣的內容和形式絕非普通民眾所能企及,真正能夠掌握某項技術的人很容易被人們尊崇為高手。對此,要想中國武術能夠“親民”,武術技術就必須進行必要的調整,特別是在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已沒有了以往的悠閑。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武術的發展更要堅定地走群眾路線。對于少年兒童,應該為他們提供生動活潑的“體驗式”的武術組合,不斷滿足它們對武術的強烈好奇心。對于中青年人來說,必須給他們提供“快餐式”的武術套路,誘發了他們的習武熱情后,他們自然會被中國武術的魅力所吸引,逐步再給他們提供“品味式”的武術套路。對于中老年人,應該給他們提供“消遣式”的武術套路,提供可以自編自導的“創意式”的組合技術,使他們不必為記不住技術動作而煩惱。除了上述年齡階段的“親民”措施外,對于以健身為主的習練者來說,中國武術的技術必須進行規范方面的弱化;對于以藝術鑒賞為主的演武者,中國武術的技術必須進行演練方面的藝化;對于以競技為主的習武者,中國武術的技術必須進行規格方面的強化。總之,中國武術要適應不同人群的需要,使人們能夠從中找到自己的志趣所在,引起人們的習武興趣,激發人們習武的希望。
同時,我們要從社會需求方面去拓展思路。自覺習武的人群在中國是體育人口的主力軍,他們的熱情是武術發展的動力和希望,武術工作者如何引導地組織是十分關鍵的因素。如果我們行政不作為,專業不作為,那么武術工作者們將被世人所唾棄。當社會進行到一個以健康、積極、發展,一個以人為本的階段,這個社會一定會出現人人關注健康,關注完美的生活。在這種社會需求和環境中,中國武術給人們提供著健康的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中國人習慣了自古以來土生土長的民族體育文化,就像每天的餐飲一樣,我們的腸胃非常適應中餐,每天的習武,使人倍感親切和舒暢。人的感受是他們需求的前提,是社會需求的基礎。中國武術要順應人和社會的需求,科學合理地進行創新和改造,以便于防止人們產生各種感覺疲勞和審美疲勞,影響著人們的需要。尤其是在審美觀點巨變的今天,源自于鄉村的略顯土氣的中國武術美學表現顯得與時代格格不入,極大地影響著城市人的熱情,遏制了人們的習武需要。人們一日三餐都需要變變花樣,中國武術更要換換花樣。馬克思主義學說也在與時俱進地發展,沒有固步自封。因此,中國武術創新與發展才是中國武術的希望。
最后,我們要從中國武術人性修養角度去拓展思路。體育是人類創造的萬事萬物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可以全景式地展示人性。大家看看,在嚴酷、激烈的體育比賽中,人性的各種弱點暴露無遺,違例、犯規甚至暴力沖突屢見不鮮,受功利性的誘惑和驅使,被文明掩飾的人的攻擊性不再遮遮掩掩。這種袒露未必是壞事,它能夠讓人們警鐘長鳴,人性的弱點沒有因時代的發展而消退。當然也恰恰在這種情況下,體育比賽以一種極端的、生動的方式和方法塑造著人性,使人向著充滿關愛生命、重視人的價值、體悟人的本質力量、注重人際互動方向轉化,塑造全面而健康的人性。中國武術同樣如此,在某些方面技高西方體育一籌,主要表現在中國武術能夠對人性進行修養和培育。當人們總結戰爭、私斗技法的時候,使武術擁有強大的殺傷能力,人們可以在這種技術的練習中,與假設對手進行較量,將平時郁結的不良情緒通過“搏殺”沙袋釋放出來。掌握了這種危險技能的人,對他人和社會構成一種威脅,中國人很快地對其進行改造,套路應運而生。運用倫理道德約束這些高手,中華武德也應運而生。通過這兩個方面的內外合力,徹底地改變了中國武術原本的形象,一種文明的中國武術呈現在世人面前。人們在練習武術套路的過程中,得到倫理道德的教化,得到文明的熏陶,得到規范的制約,得到藝術的塑造,武術人成為社會文明規范的形象大使。這一切得益于揚棄和創新,中國武術揚棄了野蠻和殘酷,創新了文化和文明。今后,中國武術的發展必須進一步堅持揚棄與創新相結合的發展思路,不斷結合社會發展的實際,創新出更為有效的修養人性的內容,以滿足日益文明的人類的健康需要,這才是中國武術的出路和希望。
G85
A
1004—5643(2010)07—0001—02
陳 青(1963~),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武術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