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明
(廣播電影電視管理干部學院基礎部,山西 太原 030013)
中國武術在城市化進程中的發展思考
高曉明
(廣播電影電視管理干部學院基礎部,山西 太原 030013)
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過程中,城市化成為一個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而城市化進程對許多事物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武術便是其中一個典型案例。文章運用文獻資料研究方法,對城市化過程對武術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并從武術自身發展的角度,從文化創新的視角,針對武術在城市化過程中如何適應、發展提供理論思考,以推動武術擺脫當代發展的瓶頸,開創未來發展的盛世。
城市化 中國武術 發展
城市化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彰顯,隨著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國的城市化成為中國社會變遷的一個重要標志。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林立的摩天大樓、交錯的現代交通、便捷的通訊、繁華的鬧市、多元的文化、多彩的生活,等等這些我們所體驗到的變遷已經證明中國城市化所取得的成效。城市化的推進對于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的變化,也享受到許多隨之而來的益處。但對于有些事物而言,這種變化對其生存、發展帶來的反而是種種沖擊與挑戰,武術正是其一。中國武術,這個誕生于農耕文明的中國傳統文化典范,中國城市化所帶來的社會環境變遷成為其亟需關注和解決的問題。武術原先業農安土的生存環境被遍布摩天大廈的城市生活所逐漸代替,武術環境的轉變也使得武術重新在新的歷史時期尋求自身的定位,進而為走出當代發展的瓶頸開辟出新的生命航線。而武術的城市化過程也成為武術當代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課題和發展難題,因為武術的當代發展問題和困境正是武術城市化過程中的諸多變遷所導致。武術近代以來所發展的嬗變正是武術現代化過程所邁出的第一步,而隨著中國社會城市化程度的加深,武術在城市中的發展狀況如何便成為武術現代化程度的重要衡量標準。
“從當今世界各國的發展過程來看,無論是先發展國家還是遲發展國家,也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不發達國家,‘社會現代化’都是它們發展的主題和目標,各個國家都在以不同的模式和通過不同的道路,朝著這一目標邁進。這一世界性的社會變遷,不僅已經深刻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而且將更深刻、更全面地改變整個世界。”[1]而“城市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后構筑在地平線上的杰作。它的出現是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是人類聚落形態的一次空前革命。工業革命以來的世界城市化已經或正在導致以鄉村為基本載體的傳統社會轉變為以城市為基本載體的現代社會。”[2]城市化正是社會現代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標志。
“城市化的歷史發端于18世紀60年代英國的產業革命。在此之前,世界的城市發展處于十分緩慢、曲折的過程之中……到目前,世界城市人口已接近50%(1997年為46%)。根據這一趨勢,在21世紀,人類將最終完成從傳統的鄉村社會向現代城市社會的轉變。”[3]中國社會的現代化發展同樣要經歷城市化的過程,而且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我國是自1949年以后才進入城市化的起步階段的,和新中國成立的時間大體一致,其時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10.6%。截至目前,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大致為30%。”[4]而且中國城市化將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而繼續加快,我國的城市化模式將建立在我國特色的基礎上逐步與國際慣例接軌。
“城市是一種主要由從事非農業活動的人口組成的、規模較大、結構較復雜的地域社會共同體。”“城市化亦稱都市化,通常是指伴隨人口集中,農村地區不斷轉化為城市地區的過程。這一過程促使城市數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規模擴大,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比重上升,農村人口比重下降時城市化的一個顯著標志。城市化亦包含城市文明不斷向農村傳播的過程。城市化的實質是消滅城鄉差別,實現社會轉型。我國不少學者根據中國實際,將城市化稱為‘城鎮化’。”[5]這種城市化的發展趨勢正是中國社會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結果。“工業化推動城市化。這是城市化發生與發展的最根本動力或決定性因素。工業化導致工商服務企業在特定地域集聚。同時,由于工商服務業較之農業具有更強的吸收勞動力的能力,必然促進農村人口的城市化”。
從武術發展來看,中國武術與中國傳統文化一樣滋生于傳統農耕文明之中,雖經歷過幾次大的轉折但仍一直浸潤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環境之中。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前所未有的強烈沖擊,隨之而來的則是中國社會、文化的巨大變遷,城市化則是一個顯著特征和發展趨勢。武術的當代發展無法回避這個現實,并給武術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讓人憂心忡忡。幾千年的傳統農耕社會和冷兵器時代是長期孕育武術發展的客觀環境,社會的需要支撐著武術從歷史中蜿蜒走來。但城市化使得武術原本生存的土壤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而這種轉變給武術的當代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傳統農業社會中,武術扮演著重要角色,發揮著重要的社會功能。在近代以前的中國,武術一直作為戰爭的主要手段,即使在非戰爭時期,村落中由習武之人組成的“護青”組織憑借武術來保護著自己的勞動成果,而田間地頭的武術習練同時也成為當時人們余暇的一種消遣和娛樂。傳統農業社會這樣的生存方式給與了武術巨大的生存空間,滿足著人們的需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城鄉一體化日益明顯,即使在農村,農業生產的工業化,農村人口的城市流動,使得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農業生產工業化的趨勢必將改變農村社區的固有特點,從而推動農村地區的城市化。”參與農業的人口將不斷減少,同樣,武術生存環境中的主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此可見,武術原本的生存環境已經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如何去面對和適應城市化,無疑成為當代武術發展亟需重視和解決的課題。
武術作為一種身體文化,其發展與人是分不開的,大眾是其產生、發展的載體,因此,大眾生活方式決定著武術發展的興衰。武術在唐宋時期的大轉折,使得武術走向民間,從小眾走入大眾,為武術此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忙時種田,閑時練拳”的田園生活給予了武術無比廣袤的發展空間,習練武術成為當時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隨著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發展,尤其是城市化建設快速推進,使中國人的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影響著大眾的生活方式。城市化程度的提升伴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經濟一體化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中國消費型的社會也業已形成。“消費社會引導人脫離真實的現實而生存于一個虛構的幻境中”,[6]并占據著人們的巨大生活空間,影視、互聯網等現代產物逐漸在大眾生活方式中起著主導性作用。此外,同為身體運動的西方體育,自近代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而舶入中國后,也逐漸從中國大眾中搶奪著武術的生存空間。直到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西方體育一直逐步滲透并深刻影響著中國,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尤其新中國成立以后,舉國體制的實行、奧運爭光計劃的推出,中國人在自己的努力之下,一次又一次在奧運舞臺上展現著中國人的風采,讓世人刮目相看。但此時西方競技體育已深深滲透到中國人的生活之中,中國武術不得不在西方競技體育的夾縫中生存,深陷進退維谷的境地,在沖擊與抉擇中艱難前行。
20世紀80年代,美國文化的代表NBA開始登陸中國,從此便開始在中國的蔓延,且影響不斷擴大。從轉播NBA的比賽,到中國本土球員成功進入NBA,許多中國人已經將觀看NBA比賽融入了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中國的許多年輕人則在籃球場上追尋著自己的快樂。此外,城市化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此時人們開始去追求健康和精神享受,中國大眾進入到了休閑時代。如今,全球化將地球變成了村落,豐富多彩的休閑方式也從四面八方來到中國,旅游、探險、漂流、健美操、街舞、跆拳道、瑜伽等休閑方式出現在當今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人們可以根據不同需求自由選擇。武術在名目繁多的休閑方式中接受著現實的考驗。尤其是年輕一代,他們追求個性的彰顯,他們所從事的休閑或運動方式自然也成為其張揚個性的一種手段。而這種城市化生活方式不僅僅存在于城市,同時也不斷向農村地區傳播,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這種傳播速度和覆蓋能力是驚人的。
文化創新是文化發展的根本訴求,武術作為一個文化事物,并不會因為時代、環境的變遷而走向沒落。武術將在當今社會中擔負起文化的重任,它所承載的文化價值是有目共睹的,而且武術所兼具的其他價值同樣可以為人類所共享。
“沒有本民族個性的文化,就沒有資格躋身于世界文化之林。世界文化之成其為世界的,就在于每個民族各以其自己民族獨特的創造而貢獻于世界,從而充實并繁榮了世界文化的整體。”[7]同樣,作為一個城市的發展,成為世界化的城市也是其發展的目標。文化需要個性,城市同樣也需要個性。文化是不斷發展的,且縱觀武術的發展歷程,武術自身受文化環境的影響而不斷嬗變,直至發展出今日之面貌,且這種發展的步伐一刻沒有停息。武術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子系統和典型代表,成為一個道道地地的中國文化符號。近代以降,中國的社會、文化經歷了巨大的變遷,現代化發展成為中國發展的歷史課題,而各方面的現代性問題成為時代賦予的艱巨任務,“在現代性的多重建構或多元性中,文化始終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層面。甚至不少思想家在解析現代性的矛盾體或矛盾邏輯時,把文化現代性作為基本矛盾的一方加以考慮。在某種意義上看,現代性的矛盾就是文化現代性與社會現代化之間的抵牾沖突。”[8]武術在這場歷史激蕩中,深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為謀求新的生存方式與發展方向,自身應不斷的調適與更新。
英國人崇尚戶外運動,造就了英國特有的文化特征。英國的紳士們將運動視為其身份和品位的象征。美國的橄欖球、籃球、冰球、拳擊等運動作為美國文化的符號,同樣凸顯著美國“英雄主義”文化的特質。由此可見,富有代表性的身體運動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符號,并與本民族的文化發展一直發生著劇烈的互動關系。中國傳統武術“起于易、成于醫、附于兵、揚于藝”,中國武術中蘊含了厚重的多元的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古典哲理、古典醫理、古典兵學、古典美學、古典倫理都在中國傳統武術中有著深刻的表現。此外,中國武術具有的教化功能,這是許多其他體育項目所無法比擬的,“貴和尚中”、“仁愛孝悌”、“謙和好禮”等道德規范在中國武術發展中一直被置于首要位置,對武術這項技擊性的身體運動的參與者有著極高的道德要求,這個“武德”所體現的優秀傳統美德對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和弘揚民族精神具有積極作用。武術作為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始終煥發著文化的光輝,在城市化進程中我們應當看到其中的文化價值,在文化立國的政策指引下,在大力提倡、推動武術發展的過程中,將武術的文化功能充分的表現出來,這是極具價值和具有深遠意義的。
隨著城市化程度的加深,尤其在大都市,快速的生活節奏和激烈的社會競爭,給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巨大的生活壓力,從而使“亞健康”狀態的人群大大增加,大大降低了城市生活的質量。而傳統武術在古典哲學和傳統中醫理論的基礎上,依據中國傳統陰陽、五行、經絡學說來指導人體運動,主張“形神兼備”,注重“手眼身法步”與“精神氣力功”的內聯;結合剛柔相濟,動靜結合的運動方法,以達到健身、調心的生理、心理雙重效果。同時,武術的娛樂功能也能給人們的余暇生活帶來輕松和快樂。與西方體育相比,建立在中國文化傳統基礎上的武術,其多元化的價值已超越了單純的一種體育運動,并能夠在城市生活中顯現出較大的適用性和功用。
武術之所以可以稱為一種身體文化,歷經千百年的發展歷程自身也經歷著不斷嬗變與發展,而在這么漫長的蛻變過程中衍生出了多元化的功能,如技擊功能、健身功能、娛樂功能、文化功能等。這些功能在不同的時期都發揮著其功用,以滿足著人和社會的需要,也正因如此使得武術擁有了強大的生命力,任憑時代變換而生生不息。“所謂‘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從操作上說,中國傳統武術演練講究‘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形神兼備、虛實變換、陰陽相濟、天人合一’,‘練武修德、體用一如’。這是一種真正身心相應、內外兼修的‘全身運動’。……由此跟當代所謂‘生理適應、心理適應、社會適應’這三大適應的現代立體健康概念相通暗合。”[9]長期習練傳統武術可以達到“內外兼修”的目的,武術是符合中國文化精神和品位的身體運動形式,不僅可以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而且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修為。尤其,武術中包含的豐富哲學思想,在消除當代大眾浮躁心態、緩解現代社會帶給人們巨大精神壓力、提高中國文化修養、防止道德失范等方面有著特殊的功能。在大眾參與中,武術不僅擁有傳統武術項目,此外一些在傳統武術基礎上創出的許多新拳種和健身活動也可以推廣,如“木蘭拳”、“合氣健身操”、“太極柔力球”等,它們以傳統武術為基礎,從表現形式和運動特點上進行了創新。其實,許多國家已經發現中國武術所蘊含的價值并在本國推廣(如美國應對老齡化社會推廣太極拳),這應當引起我們國人的深思,這“墻里開花墻外香”的局面究竟意味著什么?
由此可見,武術不應被淹沒在城市化發展的大潮中,而是應該憑借其多元化功能服務大眾、提高城市生活質量,從而煥發出新的時代生機。
如今,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日趨成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文化產業也逐漸占到更大的份額。健康消費、文化消費、娛樂消費等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在大眾消費中所占的比重逐漸增加,文化產業擁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這對于武術而言,實為一個絕佳的發展契機。由上節所論述,武術的多元化功能可以提高城市生活質量,也正因于此,武術潛藏著不可低估的經濟價值,通過不斷地發掘,進而可以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從武術所蘊含的中國的文化精神中汲取生命的能量,從武術所蘊藏的文化、休閑、藝術、醫學等方面的文化基因中進行時代性的開發,不僅可以賦予武術強大和持久的生命力,而且使城市化過程中的文化產業進行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進而促進城市、社會的經濟發展。“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武術的文化內涵是其永久的魅力,在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也經歷著自身的現代化發展,讓傳統的武術具有時代的特色是其現代化發展的不二法則,若武術能夠在現代社會發揮出經濟價值則是武術現代化發展的有力表現。城市大眾如何喜愛、參與武術則是武術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大課題,因為城市大眾的廣泛接受則意味著武術在現代社會中真正立足,城市的輻射作用將推動武術最大限度的普及與發展。對于武術而言,時代的變遷只是生存土壤的改變,如何在新的土壤中茁壯成長是武術發展的命題。武術依然擁有旺盛的生命力,缺少的是人們的關注和珍視,需要的是人們的研究和發掘。
時下,各種體育項目和休閑運動憑借其健康、休閑、娛樂價值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內容。全球經濟一體化、商業化的今天,中國消費型社會的已經逐步形成,尤其在城市里,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工作時間的縮短和物質的豐富并未降低人們所承受的生活壓力,文明病肆意蔓延,極大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美國學者弗里喬夫·卡普拉在其《轉折點》中寫道:“由于東方哲學和宗教傳統總是傾向于把精神和身體看作一個整體,因而東方發展出大量的從身體方面來解決意識的技術是不足為奇的。這種沉思的方法對治療的意義在西方正逐漸被認識到,許多西方治療家正把東方的身體作用技術,例如瑜珈、太極和合氣道結合進他們的治療中。”[10]由此,單從健康的角度出發,武術的推廣有利于城市大眾的身心健康,并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一部電影《少林寺》在中國大地上掀起了武術熱,也打造了一批武術明星,許多以武術為題材的影視作品紛紛走上銀幕,武術學校也如雨后春筍般遍布全國。這一時期,武術彰顯出蓬勃生機,但這種發展狀態并未持續下來,沒有繼續將武術發展推向新的高度。中國武術和國外其他體育項目一樣,都是文化發展的產物,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并且武術的發展至明清之際已達到空前的成熟,無論其理論體系還是技術體系都已相當完備。將武術推向世界的過程中,李小龍、李連杰、成龍等人的武術題材電影功不可沒,同時也顯示出了巨大的商業價值。當下,中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給電影產業又一次良好機遇,《赤壁》、《葉問》、《功夫之王》、《精武風云·陳真》、《劍雨》等大導演、大明星、大制作的武術題材電影吸引著人們走入電影院,注目于中國武術,去領略中國武術的博大精深,去體味中國武術的文化品味。此時,武術在創造著經濟價值的同時,也反映出武術的魅力所在,在大眾的精神世界中又一次激起了武術文化的漣漪。此外,中央電視臺第五頻道的“武林大會”、“WMA”聯賽以及河南衛視的“武林風”等節目也日趨成熟,擁有廣大的受眾。河南登封市舉辦的多屆國際少林文化節吸引著大量的國內外武術愛好者,極大推動了當地的特色經濟發展。
由上可見,武術的多元化功能中蘊藏著豐厚的經濟價值,需要我們做的,就是將其加以整理和提煉,賦予其時代的新裝,給予其現代化手段的支持,發展武術走出瓶頸的同時,使其在城市化過程中推動城市、社會的經濟發展。
[1][2][3][4][5]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329,296,298,301,299.
[6]陳望衡.美與當代生活方式[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61.
[7]何兆武.文化漫談——思想的近代化及其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77.
[8][10]周 憲.文化現代性精粹讀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序言)14.
[9]關文明.中國武術的文化特征與發展前景[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4).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Gao Xiaoming
(Basic Department of the ProfessionalTraining Academy of Radio,Film and TV,Taiyuan Shanxi030013)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al modernization,urban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ign,while the urbanization has great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ny things,and Chinese Wushu is one of the typical examples.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the paper does the analysis on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and from the standpoint of Wushu development,and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the study tries to promote Wushu to break the bottleneck of its development and form a flourish future development,aiming at finding out 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 on how to let Wushu adapt to the processof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Chinese Wushu development
G85
A
1004—5643(2010)10—0014—03
高曉明(1979~),男,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武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