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慧
(山西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山西 太原 030012)
后奧運武術發展淺探
田曉慧
(山西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山西 太原 030012)
文章通過對中國武術與奧林匹克文化相融合,奧運后中國武術在市場中的發展進程和中國武術邁向全球化為研究方向,從而使中國武術體現出應有的社會價值,激發出人們對中國武術傳統文化的興趣愛好,讓中國武術發揚光大。
奧林匹克 中國武術 市場化 全球化
武術講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至國家,小到個人,一切事物的繁衍生息都離不開發展二字,依照發展規律同樣離不開繼承與創新,只有堅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才能求得新的發展,這便是事物發展的本源,也是我國武術發展之基礎,這是符合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
我國文化瑰寶之一的武術,在過去讓多少英雄好漢盡折腰,無論是在何處只要練過武術的人都知道“中國功夫”,那時的影響力可想而知,為何現在無論是傳受者、學習者、觀賞者等,在不同參與人群都少了一些熾熱、迷戀。跆拳道和印度瑜伽的風靡之所以有如此的發展程度,主要是其適應了當代社會的需求,這就是發展之需所在。
中國武術和奧林匹克各自都體現著特有的價值,展現給世人獨具特色的文化氛圍,它們必將有力的推動中西方文化恰當的融合,充實各國人民文化素養,從而使中國武術文化理念融入奧林匹克這一大家庭中,體現世界體育文化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將要邁進一個新的領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主要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精髓,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講究“和”之哲學文化。儒家的代表者孔子強調“和為貴”、“仁者愛人”的思想,道家的代表者老子“無為”、“道之道,非常道”以物之自然的思想,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獨特的風貌,而這也與奧林匹克思想不謀而合。為此,“我們是否可以挖掘并形成與奧林匹克精神相對應的武術文化‘和諧、和平、完美’的文化內核”,奧林匹克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相融合有助于奧林匹克發展的動力所在,“奧林匹克文化運動組織也意識到要想單純從西方文化中去解決人的身心健康是不太實現的,必須從其它文化,特別是東方文化中尋求有益的元素,吸收新的營養,獲取新的動力”,在奧林匹克文化中不斷的吸取對自身發展有益的文化理念,為了更好的發展完善這一運動奠定基礎,促使奧林匹克文化淵源不斷的流傳。所以,中國武術應敞開胸懷,勇于接受那些有助于自身發展的文化理念,為自身的發展拓寬渠道,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給自己注入新的生命力,把中國傳統武術文化提升到一個新的起點。
中國武術在歷史的長河中綻放出絢麗的色彩,經過幾千年淘沙般歷練流傳至今,在現代高度發達的社會中中國武術依然為人類文明進步體現出應有的價值,但現在我國武術在經濟全球化中卻出現了一些不服水土的癥狀,對于我們這一代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學習西洋體育長大的,心里非常期盼著屬于我們國家自己的體育運動項目,雖然人們都提倡體育無國界,但是體育運動是有家的,家就是發源地。的確,現在的武術以一個學習者角度來看,像個機器人把程序都相應編輯到位與學體操并無兩樣,給人負面因素占多數。在過去武術之所以博大精深,就是與人不斷的進行“切磋”注重實戰,在實戰當中磨煉出來如寶的技擊套路,與練習者自身相匹配的動作,形成百家爭艷的勝景,在實踐的練習中通過大自然各種可以用的上的東西來提高自己、檢驗自己。譜寫出千古流傳的佳話,這就抓住武術最基本的攻防技擊含義得以流傳至今。在古時候,武術源自于狩獵和戰爭為主,是格斗技術與經驗的總結。主要體現在軍事技術中,在戰爭中用來搏殺,與射御、手博、角力、擊刺等技擊訓練,并作為武舉考試來進行選拔為內容為主的功能之一,其次逐漸流入到民間、學校、宮廷等,具有娛樂性、競技性、教育性等為主的功能。在民間當中作為一項技能來養家糊口,地點雖然沒有固定,但大多數都在人員來往密集的地方進行,其內容表現豐富以娛樂性為主,通過一定的技擊性,形式多樣主要以表演、比賽等來吸引觀眾,獲取觀眾的喜愛,從而觀眾作為回報給與一定的錢財,在學校中,為國家培養人才做準備,提高各自的身體素質,如今在現代流行的太極拳健身運動,在市場中這一無形資產還沒有很好的建立標準體系,“作為中國武術體系分支之一的太極拳運動,在世界范圍內傳播最廣被認可最高程度的武術運動形式,現在以傳播到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堪稱世界范圍內擁有最多的練習者運動項目之最”,在市場化中太極拳通過健身方面表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也反映了中國武術是可以被市場所接受的。
中國武術運動正以迅猛勢頭向前發展,并以東方體育模式躋身于現代體育行列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下,中國武術運動要在原有的以弘揚民族特色為前提下,以現代化的市場管理和提供現代服務,加以完善規劃。適應現代運動發展的需求,提高自身在市場中的占有率,對武術的持續發展打下堅定的基礎,“在如今體育社會形態具有合理的內容和形式時,才能真正體現出社會功能”。武術內容表現繁多,在現代社會中以競賽為主,其形式參與由政府舉辦或資助為主,再通過社會團體、學校和個人出資協助舉辦的體育競賽,體育培訓等群眾性武術體育活動。在傳統方面還延續著原有的武術發展模式繼承著武術之精髓,因此在現代社會發展中面臨諸多問題,如在管理、運營和推廣系等都沒有明確統一的標準規劃,在武術競技當中一味學習西方體育模式,缺乏對自身發展的定位思考,出現了“重西輕中”、“武術體操”等等口號,雖然在現代體育運營管理、推廣當中符合本土化稍占優勢,但在向外傳播、推廣方面困難重重,與大型體育項目相比如足球、籃球在經濟效益、消費人群、比賽規模等都有一定的距離,中國武術發展要何去何從,最關鍵的因素是要抓住當代人的需求,很好的引領消費群體為中國武術拓寬市場規模,在保持武術的本質不變下進行推廣,運用全新的經濟理念。在如今武術相關產業逐漸表現出強有力的發展勢頭,在相關武術比賽項目中,通過市場模式在媒體的大力宣傳,如河南衛視播出的“武林風”節目進行的中美、中日、中泰等擂臺比賽,舞臺表演方面的《輝煌少林》被邀請到世界各地進行展現中國武術的輝煌,在俱樂部方面全國各地以太極拳、散打等體現在娛樂領域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在經濟市場里中國武術逐漸走向成熟,還要不斷地學習其它大型運動項目的成功經驗,把自身不足之處加以修改,正如盧元鎮教授在《一具華麗的四輪馬車——體育電視文化漫談》中所講到的:“一架以競技體育、觀眾、大眾傳播媒介和商業為四輪馬車馳騁起來,并大搖大擺地使進21世紀”。因此,中國體育的發展應向著多元化、全面性挺進,結合現代市場管理理念,找出一條屬于中國武術自己的發展道路來。
“‘全球化’是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必然結果,市場競爭和市場逐利行為打破了經濟的國家和地域限制,把世界各國的國民經濟日益連接為一個整體的全球經濟,成為一個‘無疆界的市場’”,在這個無疆界的市場中,我們應努力增加中國武術市場的占有率,做市場的引領者,使中國武術體現出自身獨具特色的價值,在現代的經濟社會中處于不敗之地。在全球化進程中,中國武術市場化建設較晚,到現在還未形成統一的市場運作體系,導致中國武術在市場中的建設不平衡、不完善。我國在民族體育傳統方面的研究,以在武術當中率先展開研究,但在全球市場化中武術的發展受到各種因素的阻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初步確立向全球經濟一體化挺進,市場建設起步較晚,與國際大型體育項目的接觸、交流較少,武術在不斷地學習成長中走進了市場。面對這樣的現狀,第一,在我們應以恰當的手法對武術進行宣傳,做到合情合理。在影視當中,中國功夫的精彩打斗動作名揚海內外,其中來源于我國的武術元素被國內外的愛好者廣泛運用,如功夫巨星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在影視當中的精彩畫面,讓無數人著迷并且很好的樹立中國武術形象,擁有一定的群眾基礎,拓寬了武術市場,提高了武術在人們的心目中的地位。第二,通過合理的開發武術文化內涵,將發展的不平衡性給予清楚的界定,消除大眾對武術的誤解,從養身、競技等多元化的方面開發運用,其發展受到奧林匹克文化的影響。第三,提高中國武術在全球化的競爭力,多舉行國際性比賽、文化交流等,以不同形式出現在國際舞臺中,從而提高武術的知名度,適當學習西方的競爭理念,增強武術的競爭意識。第四,要善于創新發掘武術精髓,不能一味繼承傳統武術,讓傳統武術擁有獨特的生命力。
中國武術邁向全球化進入奧運會必將在競賽活動中有所體現,姚頌平在《體育運動概論》中指出:“體育全球化的實質內容是大型體育競賽活動的全球化”,“揚棄武術現代化中的異化,保持競技武術全球發展中的民族特色,就像現代奧林匹克在復興及以后的發展對古代奧運會后期出現的‘職業化’、‘商業化’等異化現象的克服一樣,武術在進入奧運會的也應該考慮到我國武術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已出現的‘異化’——‘標準化’和‘形式化’,并努力在全球化中加以預防和揚棄”。我們都明白,競技武術是個很好的展現中國武術的窗口,通過標準化對形式對傳統武術進行推廣有可能丟掉民族特色,都會影響到中國武術文化獨具東方色彩的形象,會誤導國外練習者對中國武術的理解和運用,阻礙了武術在國內外的普及、傳播。由此,我們應采取措施來推動競技武術的發展。第一,在比賽當中以裁判為中心應逐漸導向觀眾為中心,作為一項競賽應以保持民族特色不變為前提,更加注重觀眾的需求上,適當提高競賽的激烈程度、觀賞性,從而引導觀眾對武術項目追逐和熱愛。第二,在競賽套路中注重把握武術攻防含義和武術的精氣神特點,不要過分追求武術的審美性、難度系數等,要以符合武術的模式來創新。第三,在比賽過程中,結合武術自身的特點創編出適應武術比賽的規程,可以借鑒西方體育模式,但不能完全模仿。
在北京奧運后中國武術應以嶄新的面貌走向世界,提高中國武術在國際中的影響力,以獨具特色的東方文化融入奧運會,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中國武術,提高武術項目的普及與推廣力度,加強對武術項目的研發,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需求,從而增強中國武術的競爭力,培養中國武術的國際氣度,為武術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讓后人更好地繼承弘揚中國武術。
[1]戴國斌.從現代奧林匹克的復興看中國競技武術的奧林匹克之旅[J].體育與科學,2003(3).
[2]賈 磊,聶秀娟.中國傳統文化:奧林匹克運動可持續發展的文化行動力[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2).
[3]邱丕相.中國武術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
[4]王 艷.論奧運后武術項目的推廣與普及[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3).
[5]姚頌平.體育運動概論[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
[6]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評說[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7]李 龍.詮釋學視野下的中國傳統武術發展觀[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10).
On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in the Age of Post Olympic Games
Tian Xiaohui
(Wushu Management Centerof Shanxi,Taiyuan Shanxi030012)
Through studying the melting of Chinese Wushu with Olympic Games,the paper does the analysis on the marketing development and globalization of Wushu,to show its social value,and stimulate people's interests in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and popularWushu widely.
olympic Chinese Wushu marketing globalization
G85
A
1004—5643(2010)10—0017—02
田曉慧(1974~),女,高級教練。研究方向:武術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