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明
(南京大學體育部,江蘇 南京 210093)
漫談武術文化內涵
吳 明
(南京大學體育部,江蘇 南京 210093)
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脈支流,數千年來源遠流長,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文章主要從武術文化源遠流長和武術文化老樹新花兩個方面,以漫談武術文化內涵為緣由,提出自己對新形勢下武術發展的些許想法。
漫談 武術文化 內涵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已經提到“孔武有力,氣貫長虹”。到孔子時代又有“一張一弛,文武之道”這樣的說法,正式將武術提高到一種民族文化的層面上。“功夫”在國際上的流行是近三四十年的事,但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早在18世紀就已經被法國學者介紹到歐洲。可以認為,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脈支流,數千年來源遠流長,氣韻裊裊。
亞洲武術聯合會名譽主席徐才認為,武術一定要走科研之路,實際上也就是要求我們把握好武術的立體結構,更好地理解武術的文化內涵,并為武術在新形勢下的發展開創更為有利的條件。
武術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本身就涵蓋了中國古典的哲學、美學、倫理學、兵法學、中醫學的博大文化內容。這種綜合性關系也是武術立體性結構中最重要的一點。
古人云:“文而評心理,武以觀禮德。”武術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格斗技法作為基本內容,強調攻守進退、動靜徐急、剛柔虛實、內外兼修等。正是在這些最基本的武學原則中滲透了樸素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從而將武術提高到了一種形而上的文化層面。
翻開我國古代浩如煙海的典籍,不難找到已經成諸文字的樸素的武學文化觀,而正是透過這些簡單得甚至有些單薄的文字,我們品味到了包孕天地的人文精神。《老子》中指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到了《孫子兵法》,已經將其發展為“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內家拳強調“天人合一”與“拳與道合”,也體現了中國的哲學底蘊。就連項羽,雖然因剛愎自用而留下了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的千古遺憾,但若論起武學思想,還是頗有見地的。他認為大丈夫當學“萬人敵”,也就是兵法,而不應該迷戀于一己之勇的提高。在這里,武術的“萬人敵”就是武術運動發展的普遍規律與社會現實的有機結合,無論是冷兵器大行其道的封建社會,抑或是核武器箭在弦上的工業社會,都不為過時。
不妨以劍這一具體的形式作一些簡單的分析。劍作為武力的象征,帶有天命和至尊的光環,《莊子》中就曾經單獨列出“說劍”篇,將劍分成三等,即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和庶人之劍。之后又有劉邦仗劍斬蛇取天下。到唐朝杜甫又有優秀長詩《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后人更將李白的詩作、張旭的草書和裴旻的劍術并稱為“三絕”。在這樣千載而下的傳承過程中,劍從武器到佩飾,甚至到法器;從習武到表演,再到追求境界,真是說不盡的武學文化,道不完的華夏人文精神。
正因為武術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所以應該以中國武術文化作為一個切入點,在科學的殿堂里進行系統的研究,以此作為塑造民族形象的一個側面,進而以大體系的態勢向世界展示古老神秘的東方文化。
其實我們的先輩們早就明白了這一點,一種優秀的民族文化是沒有國界的,它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兩千年前,隨著中日文化交流的航船,樸素的武術就以刀、劍等形式傳到了東瀛日本,在日本的創世神話中,劍是天皇三件法寶之一,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皇權。近代中國武術直接影響了日本柔道、空手道的形成。東南亞國家在本世紀初,就有從中國移植去的武術團體精武會,至今不衰。當然,文化的交流總是雙向的,武術也不例外。在宋代,我國從日本引進了大量手刀,歐陽修就曾經為此賦詩《日本刀歌》予以贊揚。
歷史走到今天,世界正在逐漸縮小為地球村,不同文明之間的對抗正日益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注意到,甚至于有人認為文化的侵襲是一種隱蔽然而摧毀性的新殖民主義。當然,情況也許并沒有那么嚴重,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乃至摩擦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武術將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體育樣式,它正等待著煥發出新的光彩。
武術的立體性結構還表現在它具有競技、健身功能,它可以與影視等文化樣式結合,同時它也在經濟中發揮著能動的作用。武術既有競技功能,這對中國武術走向市場化的道路來說意義非凡。近年來,中國散打對美國拳擊等商業性的比賽日益增多。而傳統文化對這樣的實戰搏擊無疑是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的,有人就認為膽識力對搏擊的勝負有決定性的意義,要求明識天時、地利、人和,既不做有識無膽的懦夫,也不做有膽無識的匹夫,這顯然是傳統儒家思想在新時期的新發展。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健身體育、大眾體育開始進入普通公民的認知范疇,武術也越來越多地注意到了全民性,因此,出現以強身健體為主要目標的武術健身俱樂部,將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和職業化的武術雙軌制發展。
在未來的社會里,武俠片將成為人們認識武術、了解武術的一種重要途徑。說起武俠片,當然不能忘記為其打造出國際影響的著名影星李小龍。他自創的“振藩截拳道”對詠春拳中“以無招勝有招”的基本拳理進行了新的演繹,要求“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融入了道家哲學,強調武術最高境界應如水一般有適應性。而他本人在國外的生活經歷也使得他的武學思想深受西方存在主義思潮的影響,明顯表現出武術中西交融的發展新方向。當然,隨著科技的進步,影片中將會越來越多地采用一些高科技手段,逐漸將武術虛化為一種概念,但我們有理由相信,無論武術經過了怎樣商業化的炒作,最基本的武學思想還是會被保留下來,并且得到新的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一切都開始與經濟利益掛鉤,武術也不可避免地要與經濟相結合。我們看到,武術已經開始用于醫療保健,比如說太極拳作為一種健身操正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歡迎;我們看到,武術正在強化它的表演娛樂功能,如果說早年的民間藝人多是為生活所迫,那么如今的武術專業表演隊卻純粹是一種不錯的職業了;我們看到,武術本身正在商業宣傳中發揮著品牌效應,無論是在武學圣地發展旅游業,還是對武術器械和服裝的大批量生產,都反映出武術在經濟大潮中的日益活躍。
武術是一種源于大自然的形意,是浸潤了美、智、剛的健身藝術,它展現力量、速度、氣勢、兵法雄渾一體的寬廣意志,它傳承中華民族六千年來秉承自然為本,兼收并畜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站在新世紀的起跑線上,我們炎黃子孫有責任了解武術這門國粹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透過武術這種古老的體育形式去分析它的立體結構,進而促進武術在新的時代里繼往開來,再創輝煌。
[1]申國卿,丁建嶺.《莊子·說劍篇》透露出的武術文化信息[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3).
[2]王 崗.武術發展的文化學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2).
[3]劉 銳.中國武術文化的哲學內涵[J].四川體育科學,2000(1).
[4]商聚德,李振綱.中國傳統文化導論[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6:1.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Wushu
Wu Ming
(PhysicalEducation Depart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3)
It is an undoubtful fact that Wushu with a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has existed as a branc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In terms of the long history and new concept of Wushu,this article offers some ideas of how to develop Wushu in the new modern situation on account of random talk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Wushu.
random talk Wushu culture connotation
G85
A
1004—5643(2010)10—0022—02
吳 明(1965~),男,教授。研究方向:武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