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芬
(常熟理工學院體育部,江蘇 常熟 215500)
論奧林匹克教育思想與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契合
東 芬
(常熟理工學院體育部,江蘇 常熟 215500)
文章通過文獻資料法和對比的研究方法,對奧林匹克教育思想與中國傳統教育思想進行對比與分析,得出結論:同樣作為人類文明的精華,奧林匹克教育思想與中國傳統教育思想之間存在著諸多的契合點,主要體現在追求和諧、追求超越、崇尚公平和鼓勵參與四個方面。深刻把握這些相通之處,對于消解奧林匹克運動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沖突和差異,促進奧林匹克運動在全世界的深入發展、奧林匹克理想的最終實現以及中國體育成功走向世界均大有裨益。
奧林匹克運動 教育思想 契合
《奧林匹克憲章》中明確提出“奧林匹克主義是增強體質、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發展的一種生活哲學。奧林匹克主義謀求體育運動與文化、教育相融合、創造一種以奮斗為樂、發揮良好榜樣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則為基礎的生活方式?!币源硕x為邏輯出發點,我們可以看出奧林匹克運動旨在通過體育、文化、教育三者相結合的方式,促進人的和諧發展和相關人文精神的教化與傳遞。中國雖然未曾形成過像古希臘時的競技體育,但從早先時期開始,體育就是一種教育文化。儒家文化的鼻祖、孔子的教育人才標準就是德才兼備,全面發展。他所提倡的六藝,禮、樂、書、數、射、御,既有德育的方面,也有智育和體育的方面;既有科學教育,也有人文教育,是融合在一起的泛教育。因此奧林匹克教育思想與中國傳統教育思想之間存在著基于“人文”與“和諧”之上的一些教育理念的契合。
奧林匹克運動對和諧的追求,首先體現為對人的身心發展一致的追求,這與中國傳統教育培養“形神合一”的“人”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從一開始,顧拜旦就確定了現代奧林匹克主義最基本的原則:人的身心的全面發展。體育與競技的目標不是要造出健壯的“人形動物”,而是要培養和造就身心協調發展的、完整而健康的現代人格。奧林匹克運動之所以不同于一般體育與競技,就是因為它擁有奧林匹克精神,而奧林匹克精神的核心就是人的全面發展。它號召人們在奧林匹克的圣火下,參加體育運動以獲得身體的健康與娛樂,更重要的是通過體育運動要使人的精神、道德、思想及意志品質得到全面的提高,成為顧拜旦所說的兼具宗教精神、精英素質及騎士風度的杰出人物和一代新人。然后再以個人為起點,進而延伸到社會,最后擴展到整個世界,以體育運動和競技比賽促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了解與交流,消除各種政治經濟利益的矛盾,尊重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差異,減少宗教信仰的沖突,從而實現為建立一個友好互助、和平美好世界的偉大理想。這是符合全人類理想的更高層次的和諧,是奧林匹克教育思想所要實現的終極目標。
和諧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思想和政治智慧,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教育,其和諧教育思想可以說源遠流長,與中國的歷史、文化同樣悠久和燦爛。中國古代和諧思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天人合一論。這個觀念濫觴于我國最古老的一部文化典籍——《周易》。其基本思想是天道與人道必須和諧統一;二是和合論?!昂秃稀笔俏覈殑摰囊环N哲學觀念、文化觀念。所謂和合,是指自然、社會、人際、心靈、文明中諸多形相、無形相相互沖突、融合,與在沖突、融合的動態變化過程中諸多形相、無形相和合為新結構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總和。和合論的基本精神,就是在處理事物內部或外部的關系時,都必須保持和諧、協和。[1]其中和合論中又包含有部分的天人合一論的內容。這種觀念體現在教育上,就是教育要促使人獲得全面的、和諧的發展??傮w來說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包含著三個方面的內容:表現為個人“形神合一”的人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表現為人際關系的“貴和尚中”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即社會生活的和諧),表現為個人與外部世界的“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的和諧。而其又是以“人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為起點的,進而推廣到“人與人的和諧”、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孔子在教授射、御等課程時,就大力推崇人不但要有勇力,更該內外兼修,文武兼備,須在修身養性、怡情鑄志上下功夫,強調“勇而無禮,則亂”(論語·泰伯),“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如果說儒家是從道德的“禮”的角度追求個人的發展而達到“形神合一”的話,那么道家則著重于精神修煉的領域。道家認為,形神關系是陰陽對立統一法則在生命觀上的體現,在陰陽互動中求得和諧與平衡,使精神與形體協調發展,最終達到“形神合一”,莊子就提出了“神將守形,形乃長生”的重要思想。在個人“形神合一”而“修身”的基礎上,中國傳統教育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希望人和人能夠和睦相守、人和自然能夠相互順應,最終達到和諧統一的最高境界“大同理想”、“天人合一”。[2]
孔子以后,歷代不少思想家、教育家都持和諧教育思想,既有所繼承,又有所發展。近代大教育家蔡元培在1912年的《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中就提出了五育并重、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所謂五育即軍國民教育、實利教育、公民道德、世界觀和美育。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完全是以人格教育為中心的。這種完全人格即通過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來培養。此外陶行知的手腦結合主張,也都寓有促進人的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3]追求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最高理念。
奧林匹克運動的格言“更高、更快、更強”,集中地體現了頑強拼搏和銳意進取的超越精神,是奧林匹克精神的靈魂,也是人類挖掘和發揮自身的潛能,超越自我、戰勝自我,追求自我完善的真實寫照。它既召喚運動員在競技場上面對強手時,要發揚大無畏的精神,敢于拼搏,敢于勝利,也是要求每個人對自己永不滿足,不斷超越,從而戰勝自己,向新的極限發出沖擊。如果將這句格言延伸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那就是要鼓勵人們在自己生活的各個方面不斷地創新、奮斗、挑戰和超越自我,永遠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氣。
中國傳統教育中歷來是推崇積極奮進和自強不息的,這可以追溯到中國文化最早的代表作《尚書》和《詩經》中,這兩部典籍里充滿著勤勉穩健、勇猛深沉的前進氣息。在《易經·象傳》中就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以天體運動無休無止、永遠向上的規律,要求人們積極有為,勇于進取。這種思想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眾多勤奮成才的例子,比如孫敬和蘇秦的“懸梁刺股”、勾踐的“臥薪嘗膽”、匡衡的“鑿壁借光”等?!墩撜Z》中也有一段話描寫孔子的為人:“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體現的正是孔子自強不息、一生樂于進取的奮斗精神。孟子也非常重視在艱苦的條件下磨練自己,使自己杰出地成長起來,他認為偉人的成長道路都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比粘I钪?,中國人從孩童時期就熟悉“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知難而上、勵志圖強的寓言故事。毛澤東同志更是在艱苦卓絕的年代留下了“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的豪言壯語,抒發了人們憑著勇氣和智慧戰勝困難而感到精神上無比愉快的酣暢之情。自強不息、追求超越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理想人格的根本修為之路,也是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它不但是使奧林匹克運動生命力獲得延續的保證,同樣也是推動中國社會綿延不斷地向前發展的精神動力。
公平原則就是奧林匹克運動所倡導的“費厄潑賴”(fairplay)精神,奧林匹克運動就是由于堅持了這一原則才為奧林匹克賽場營造了一種民主、公平的比賽氛圍,也正是這種精神的引導,才使更多的人有了參與奧林匹克運動的機會,它是奧林匹克運動經久不衰、日益壯大的根源性因素之一。顧拜旦曾在《體育頌》中寫道:“啊,體育,你就是正義,在你身上體現的是社會生活中追求不到的公平合理,任何人要想超越速度一分一秒,逾越高度一分一厘,取得成功的關鍵只能是體力和精神融為一體。”《奧林匹克憲章》中的第六條基本原則也規定:“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是,通過開展沒有任何形式的歧視并按照以友誼、團結和公平競賽精神互相理解的奧林匹克精神的體育活動教育青年,從而為建立一個和平而美好的世界做出貢獻?!睆墓畔ED奧運會開始,在奧運賽場上沒有任何身份角色的標識,沒有貴賤尊卑之分,不管你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只要是公民,都可以平等地參加奧運會。現代奧運會沿襲了這一神圣的傳統,使全世界各族人民沖破了強權政治、霸權主義及種族歧視的藩籬,只要是注冊在奧林匹克大家庭里的一員,就可以擁有平等的權利聚集到奧林匹克旗幟下,進行公平競賽,以實現超越的夢想。
在中國,由于幾千年的封建統治造就了根深蒂固的等級制度,讓很多人都誤以為中國自古就沒有公平、公正可言?!叭V五常”的教條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基本的道德原則與倫理規范形式,嚴重影響了中國人的公平意識。但是,我們卻不能否認中國傳統儒家思想所設想的最理想社會模式就是“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抖Y記·禮運》中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是謂大同”。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也不乏泛起公平的波浪,從陳涉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無不體現了中國人的公平、公正思想。清朝時期,康有為認為“必天下為公而后可至于太平大同”。他說:“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治之至也,雖有善道,無以加此矣”(《大同書》)。在他眼中的“大同社會”是一個人人平等、消除一切等級差別的世界。雖然這種思想帶有烏托邦的印記,但表達了對社會平等及公正的憧憬。[4]而孫中山則把“天下為公”作為自己人生奮斗的目標。孔子更是早有所言:“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楫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體現的正是一種公平競爭、團結友誼的精神。如果說可圈可數的偉人的公平思想不足以證明的話,那么從制度上來講,沿用千年的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事件中最能反映公平、公正原則的典型。宋新夫等研究認為:中國科舉制度之所以得到封建社會各階層的政治認同,關鍵在于科舉制度自身的完善一直朝著使所有社會成員都盡量達到一種事實平等的方向而努力,使寒門士子與權貴子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它在形式上標榜“唯才是舉”,注重機會均等,強調公正、公平、公開,并保證了程序上的公平。[5]如果說科舉制度是“文舉”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那么“武舉”中也同樣閃爍著公平的光芒。武則天在長安二年(702年),首次舉行“武舉”考試,考試內容為各種射箭技巧,以及馬術、負重等等,任何有武術的人都可以參加。出生寒素之家的唐朝中興名將郭子儀正是以武舉得勝而起家為軍官的,最終成為當時唐皇朝最得力的大將。[6]雖然中國古代的傳統體育項目:投壺、圍棋、蹴鞠、馬球、武術、捶丸、龍舟等傳統體育項目沒有發展成為奧運會那樣的全民性競技比賽和競技文化體系,甚至更像是一種陶養性情的手段,但就競技的性質和規則的內容而言,卻也同樣體現著公平、公正的現代奧林匹克精神,體現了機會面前,人人均等的公平、公正的原則。
1908年第4屆倫敦奧運會馬拉松比賽中,意大利糖果商多蘭多·皮特里一直領先,第一個進入了運動場。但不幸的是他已精疲力竭,神志不清,先是跑錯方向,后因疲勞過度,幾次摔倒在地,但每次他都掙扎爬起,在離終點最后15米處,他又一次倒下了,再沒爬起來,在兩位醫生的攙扶下走到了終點。由于在比賽中借助了他人的力量,皮特里被剝奪了獲金牌的資格。但為了表彰他的進取精神,國際奧委會仍然授予了他與冠軍一樣的一只金杯。之后在倫敦圣保羅大教堂舉行的一次宗教儀式上,英國大主教彼得有感于那次馬拉松比賽說了一句迄今廣為傳頌的名言:“奧運會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彼J為與奪取勝利的榮譽相比,頑強進取和拼搏的參與精神更接近于奧林匹克運動的本質。這句話深深感動了在場的顧拜旦,他于是將“重要的是參加,而不是取勝”這句話,確定為奧林匹克運動的口號之一,并從此在奧林匹克運動中廣為流傳。因此鼓勵無數明知無望奪冠,卻仍然懷著奧林匹克理想,到奧林匹克賽場來奮力拼搏的運動員們,鼓勵了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并參與到奧林匹克運動之中,接受奧林匹克主義的洗禮,感受奧林匹克精神的熏陶。
在中國古代教育思想中,對于學分為幾個層次或者說是幾個遞進的階段:“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昂V行”是為學的最后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昂V”有忠貞不渝之意。只有明確目標、堅定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這種“篤行”精神與奧林匹克運動所倡導的參與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人要想在奧林匹克賽場充分體現自己的價值,首先必須擁有奧林匹克情懷和奧林匹克理想,然后參與體育運動,并進行艱苦的運動訓練,做到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在困難面前永不低頭,憑借自己堅強的意志力和頑強的拼搏精神,直至最后走進賽場去超越自己,達到頂峰,可謂奧林匹克之“篤行”精神。
誠然,中國傳統教育思想與奧林匹克運動在追求和諧、注重教化、崇尚超越、講究篤行等方面有著顯著的共通點。但是奧林匹克運動所蘊涵的教育畢竟源于西方文化,它和中國傳統文化中滋長的教育思想既有契合,卻也有分歧。例如中國儒學盡管十分強調“剛健”、“進取、”、“自強不息”以及“浩然之氣”,但這些豪邁風范主要指向人的精神修養,所謂“修身”,實質重在修煉精神、意志和品質,以達到“正心誠意”的境界,然后再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體現的是一種功利性教育思想。而西方人所謂的“修身”是為了給心靈活動提供舞臺與空間,在強調肉體發達的同時也強調心靈的充實,體現了人本主義的教育思想。但是文化就是因為有異曲才有同工,有異趣才有審美,正是因為中國傳統教育思想與奧林匹克運動中的教育思想有相通之處,才能搭建起彼此交流的平臺,而正是因為兩者有所差異,才能在沖突中發現彼此的優劣,從而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逐漸走向融合與發展,為人類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務。
[1][3]李秀娟.試論中國傳統和諧教育思想[J].網絡科技時代,2007(4):43-45.
[2]王念龍.試論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奧林匹克思想的共通性[J].體育科學研究,2003(1):7-9.
[4]陳家群,何崇喜.解讀中國傳統人文思想與奧林匹克運動的和諧性[J].貴州體育科技,2008(6):1-3.
[5]宋新夫,陳湘芝.教育公平——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機會均等[J].教學研究,2009(3):17-22.
[6]李慧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奧林匹克精神解讀[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335-336.
Agreement between Olympic Education Thought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oughts
Dong Fen
(P.E.Department,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Jiangsu 215500)
By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ison methods,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contrast and analysis of the education thoughts between Olympic Game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n the paper has conclusions.As the essence of human civilization,the though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allies with the Olympic games thought.It is reflected in four aspects:(1)pursuing Harmony;(2)pursuing transcendence;(3)advocating fairness;(4)encouraging participation.Deep comprehension of these consistence and dispelling the conflict and difference will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Olympic games all over the world,the ultimate realization of the Olympic dreams and the advance of Chinese sportsforward the world.
Olympic Gameseducation thoughtsagreement
G80
A
1004—5643(2010)10—0080—03
東 芬(1971~),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奧林匹克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