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亞邰崇禧陸彩鳳雍 明劉愛霞
(1.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21;2.吳江市體育局,江蘇 吳江 215200)
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改革與創新
劉昌亞1邰崇禧1陸彩鳳2雍 明1劉愛霞1
(1.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21;2.吳江市體育局,江蘇 吳江 215200)
實踐能力不僅是對人的素質的基本要求,也是培養人創新精神的基石。文章運用專家訪談、文獻資料、個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對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實踐能力的內涵、構成及其培養途徑等進行探討,為深化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參考。
普通高校 體育教育 實踐能力 改革
2003年教育部頒發的《全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提出了復合型體育教育人才的培養目標以及相應的培養規格[1]。2007年教育部1號文件也指出:高等教育質量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亟待加強,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需要進一步轉變。迫切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進一步深化高等學校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創新性人才的需要[2]。普通高校體育院(系)肩負著培養體育專門人才的重任,人才培養質量必然關系到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速度和水平。目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現狀與社會發展需求尚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普通高校所培養的體育教育人才實踐能力不強,不能適應學校體育、社會體育發展的需要。本文擬對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實踐能力的概念、構成及其培養途徑等進行探索與研究,總結歸納其一般規律,以提高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的實踐能力。
準確把握能力的真正內涵,是深入研究本科生實踐能力培養問題的基礎。目前的研究主要從心理學角度來界定能力的概念,有學者認為: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的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3]。黃希庭在《心理學導論》中提出:能力是一個人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心理特征[4]。沈德立在《基礎心理學》中將能力界定為個體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心理特征,它直接影響活動的效率[5]。但余楠把能力界定為:能力是人的綜合素質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正確駕馭某種活動的實際本領、能量和熟練水平,是人實現自身價值、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種有效手段和積極力量,它包括體力、智力和實踐能力[6]。由此可見,目前對能力概念的界定,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即個體完成某種活動的個性心理特征和人的綜合素質在實踐活動中的具體表現形式。
實踐能力的概念雖然已經在不同學科領域被廣泛使用,但不同學者對實踐能力這一概念實質內容的表述尚未達成共識。有學者指出:詞源學視角的實踐能力可以理解為實踐的能力。具體而言,是指主體有目的、自覺地改造客體的能力,其中主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客體是主體要認識或改造的對象[7]。有學者把實踐能力分為基本實踐能力與綜合實踐能力兩個層次。基本實踐能力是指完成某一指定專門業務活動或具體工作任務的能力,屬于單項技能的層次;綜合實踐能力是指獨立辦事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屬于解決綜合問題層次的高級能力[8]。由此可見,對實踐能力概念的界定,也分為兩個方面,即主體有目的、能動地改造客體的能力和由基本實踐能力、綜合實踐能力組成的能力體系。以上兩種界定在文字表述和實質內容上均存在差異,表明大部分學者對實踐能力內涵的理解各不相同。關于實踐能力的內涵界定仍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的實踐能力,不是某種單一的實踐能力,而是由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若干種能力所構成的能力體系。是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術技能發現、分析、解決體育工作中實際問題的專業綜合能力,主要包括體育教學能力、運動競賽能力、課外指導能力和體育科研能力。
體育教學能力是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畢業后從事體育教學活動、完成體育教學任務、不斷深化體育教學改革的能力,是實踐能力培養體系中的核心部分。體育教學能力強者,可以全面熟悉教材知識體系,保證教學內容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科學、實效的教學方法,整合教學內容并建立能為學生所接受的知識體系,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課堂教學是培養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體育教學能力的關鍵環節。素質教育背景下,大學教師應確立重視素質教育,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發展為一體的指導思想;理論聯系實際,樹立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思想。在教學方法上,必須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科學組織教學活動,提倡啟發式、互助式、討論式教學等。以案例分析、問題探究等形式組織教學,解答教學活動中學生感興趣和難以理解的問題。重視學生組織教學能力、表述能力、教學設計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促進課堂教學與學生將要面臨的實際工作的有效銜接,通過課堂教學提高學生體育教學能力。
課堂實習、專業見習和教育實習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教育、教學工作實際能力的重要途徑。課堂實習應注重與技術教學相結合,采用編寫教案、帶準備活動等方式以及學生試講、試教、教師點評等活動,提高學生的組織教學能力。專業見習應加強與中學的聯系,組織學生接觸中學體育教學實踐,觀摩中學優秀體育教師示范課,并參與講評,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教育實習,將所學的技術、技能、理論知識應用到中小學體育教學實踐,在實踐中發現、解決問題并及時進行總結。
相關研究認為,近些年畢業的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專業素質和專業技術掌握較好,基本能勝任基層學校的體育教學和訓練工作,但運動競賽能力卻不盡人意。表現在理論水平低,實踐不足、技能掌握比較單一等[9]。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我國競技體育各項目運動技術水平持續提高,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各種級別的運動競賽日益豐富,需要大量具有豐富運動競賽組織與管理經驗的專業人員從事裁判工作,保證運動競賽活動的順利開展。
運動競賽能力是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能力結構的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社會活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學生體育實際工作能力強弱的標準之一。因此,如何使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更好地掌握各項體育運動競賽規則和裁判法,不斷提高運動競賽能力,是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培養學生的運動競賽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作為一名合格的裁判員,首先應具備熱愛體育事業、為運動競賽活動無私奉獻的精神,其次要深刻領會和熟練掌握各項體育運動競賽規則和裁判法,并能準確地運用于運動競賽實際工作之中;第三是通過反復的實踐,及時進行總結,不斷提高工作能力。
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運動競賽能力的培養,應采取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首先應加強學生的興趣培養,通過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使學生明確裁判工作的內容、性質及其在體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次應重視裁判理論知識的傳授,注重改革創新教學方法,注重相關競賽規則、裁判法的分析與解讀,注重結合具體案例,使學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第三要采用校內外相結合的原則,由專業教師帶隊,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各種級別尤其是大型運動會的裁判工作,鍛煉學生裁判工作實際操作能力。比賽結束后教師應及時總結,將學生的表現記入裁判考核檔案,針對薄弱方面加強分析和進一步培養,不斷提高培養效果。
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在校接受的專業理論知識、技術和技能,必須接受社會實踐的檢驗和充實,才能融會貫通,進而服務于社會,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相關研究認為,近年來,雖然一些體育院、系已開始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但往往把視線放在課內,忽視了課外活動這個培養學生能力的好陣地、好形式[10]。重視開展課外指導,提高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指導運動訓練、課外鍛煉的能力,對強化學生運動技能的形成,培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應積極引導學生根據自身能力、個性、特長以及興趣愛好,參加多種形式的課外指導,并與中小學、社區、體育健身俱樂部等相關單位建立合作關系,組織引導學生參加中小學業余運動訓練指導,擔任體育公司、體育健身俱樂部和社區體育健身休閑指導員,在高水平運動隊、體科所從事體育科研工作等。通過課外指導,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運動訓練和課外鍛煉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既能檢驗自身掌握知識的應用程度,又能在實踐中實現認識的飛躍,不斷開拓新的知識領域,提高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
體育科研能力是一種研究體育綜合問題的能力,是體育教師運用科學方法、體育教育的規律,并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這些規律為體育教育服務,不斷調查研究教學實踐過程,分析總結經驗,改進教學,并將其中成功的經驗上升為新的理論,以指導實踐的能力。相關研究發現,近幾年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科研能力培養現狀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教學、訓練中,創新意識不夠,受傳統方法的影響較大,墨守成規;科研方法掌握較差,且不能靈活運用;選題不科學,常常是教學工作總結,不能很好地結合工作實踐進行科學選題[11]。因此,如何調動學生的科研積極性,不斷提高體育科研能力,是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學改革的另一項重要內容。
培養學生體育科研能力,應建立健全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運行機制,積極組織學生參與體育科研活動,將學生科研工作納入學校、學院(系)整體工作的管理機制中,納入對學生工作的考核評估體系和學生綜合考評中,統一安排、統一考核,對表現優異的學生予以表彰獎勵;加強教師對學生課外科研活動的指導,實行大學生科研活動導師制,充分調動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鍛煉學生獨立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整合、提煉科學研究中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探索與爭鳴的學術意識;設立學校、學院(系)本科生科研基金,鼓勵學生撰寫學術論文和申報課題,發掘和培養學生的科研潛力和開拓創新能力;對有一定理論意義和研究價值的課題進行相應的資助,并選派教師指導,對立項課題進行定期檢查和鑒定;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建立以開拓專業學習視野為目的,以新興學科、交叉邊緣學科的研究內容為主要對象的科研社團,或有計劃地吸收學生參與教師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邀請專家、學者進行學術專題報告,定期舉辦學術沙龍、科研專題講座及大學生科研論文報告會等;培養學生在科研活動中探索、挖掘有關知識的技能,逐步形成體育科研創新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在積極引導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技術和技能的同時,十分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做到思想重視、組織落實、方法多元、效果明顯。在學生運動競賽能力培養方面,抓好制定培養計劃、改革理論教學內容與方法、自編教學指導書、系統安排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裁判骨干、嚴格組織考核與晉升等環節;努力改革創新田徑運動競賽理論教學方法,采用個別化系統教學法,針對田徑運動競賽的教學內容,把競賽規則、裁判方法、組織編排、場地器材等內容科學地分成多個單元進行教學,做到教學內容單元化,單元教學提綱化,教學時數節省化,課外閱讀明確化,單元考核反饋化等,提高了教學效果和能力培養效益。編寫教案、測繪場地、課堂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也都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培養方法;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形成了制定目標和計劃、建立培養體制、加大科研教育比重、完善評價體系、引進激勵機制的培養途徑。我院學生參加的2007年全國田徑大獎系列賽(蘇州站)暨世界田徑錦標賽選拔賽,2008年奧運會田徑達標賽,2009年第十一屆全運會田徑預選賽暨全國田徑錦標賽(女子),亞洲田徑大獎賽(蘇州站)以及其他田徑運動會的裁判實踐活動,得到了國家體育總局田管中心和相關領導的充分肯定,蘇州市體育局局長、教育局局長給予學生的評價為:“市級田徑比賽,省級裁判水平”;我院還積極組織開展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并獲評蘇州大學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優秀組織獎”,2個小分隊被評為“江蘇省社會實踐優秀小分隊”;2007-2009年期間,我院學生成功申報各級各類課題數明顯增加,其中立項國家級創新性研究項目2個,省級創新性研究項目2個,校級課題11個和蘇州大學《大學生課外學術科研基金》重大項目課題1個,并有多名學生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學術論文等。
實踐能力不僅是對人的素質的基本要求,也是培養人創新精神的基石。深入分析和研究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實踐能力培養狀況及影響因素,改革創新大學生實踐能力培育機制、激勵機制和自我完善機制,對促進本科生實踐能力的全面提高、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從而達到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體育教育人才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普通高校體育院(系)作為培養創新型、應用型體育人才的重要基地,應科學整合和有效發揮一切可利用的優勢與資源,因人而異地加強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塑造,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水平體育教育人才。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Z].20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Z].2007.
[3]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公共必修心理學教研室.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2:215.
[4]黃希庭.心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615.
[5]沈德立.基礎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20.
[6]余 楠.論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與能力培養[J].機械工業高教研究,2001(4):31-34.
[7]劉三朵,張冬勝.論實踐能力的內涵與結構[J].當代教育論壇,2004(9):43-44.
[8]周愛國.關于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問題的研究綜述[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69.
[9]朱書祥.高師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體育實踐能力培養的思考[J].商洛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2(3):92.
[10]薛留成,韓偉杰.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教育實踐活動與能力培養研究[J].體育函授通訊,2000(2):29.
[11]吳海強.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路徑研究[D].河南大學體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8.
[12]周立珍.體育教學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途徑[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81-83.
Reform and Innovation on the Practice abi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in Universities
Liu Changya1Tai Chongxi1Lu Caifeng2Yong Ming1Liu Aixia1
(1.Schoolof PhysicalEducation,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Jiangsu 215021;2.PhysicalEducation Bureau of Wujiang,Wujiang Jiangsu 215200)
The practice ability not only is one of the basic requirements to the quality of people,but also is the cornerstone of cultured human innovation.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interview,case analysis,the research does the study on the practice abi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in universities of capacity-building connotation,construction and to explore the ways of cultivating,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epening teaching reform,improving quality-developed of person ability.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practice ability reform
G807.4
A
1004—5643(2010)10—0084—03
劉昌亞(1981~),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