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亮
(浙江省海鹽縣委黨校 浙江 海鹽 314300)
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
吳 亮
(浙江省海鹽縣委黨校 浙江 海鹽 314300)
中共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任務和矛盾、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經濟體制改革的思想,對發展商品經濟、尊重價值規律的思想,對加強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和黨的自身建設的思想等進行了艱辛曲折的探索和思考。這些寶貴的思想財富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淵源。他們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拓者,而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先導者。
第一代領導集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探索
回眸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的六十多年光輝歷程,我們不能忘記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全國人民為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辛曲折的探索。歷史地回顧和科學地評價這段艱辛曲折的歷史,對于我們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長達二十多年的艱辛探索,歷經艱難曲折,雖沒有找到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但在探索中形成的正確的理論、觀點和經驗,無疑在理論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作出了積極貢獻。
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生產力對于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作用,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根本目標和根本任務。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1]面對慘遭戰爭破壞的經濟,以毛澤東為核心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及時制定了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正確方針,使國民經濟很快得到恢復。1953年制定了過渡時期總路線,隨后制定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生產力獲得了極大的解放。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黨的八大政治報告的決議中明確指出,國家的主要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發展生產力。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重要任務和中心工作,就是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工業國,以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系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劉少奇在建國初期反復強調,當革命任務完成以后,“經濟建設現已成為我們國家和人民的中心任務。”[2]
1956年的國內外政治風波,使認識和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矛盾成為全黨面臨的重大任務。以毛澤東為核心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矛盾運動的原理,總結了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經驗,吸取了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經驗教訓,毛澤東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和劉少奇的《如何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探討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和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問題。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就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不是對抗性的,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調整和完善不斷地得到解決。又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兩類性質完全不同的矛盾,前者是對抗性,后者是非對抗性的。社會主義時期,人民內部矛盾處于突出地位,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理論不僅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而且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基礎,也為后來中國的改革作出了最初的理論論證。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后的一定時期中國社會處在一個什么樣的階段?以毛澤東為核心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從中國經濟文化落后的形勢出發,對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長期性進行了思考。毛澤東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問題,指出“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后一個階段可能比前一個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3]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社會主義的第一個階段。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肯定了我國在完成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以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建立起來”,[4]表明我國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但是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了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于不發達的階段。“我們一為‘窮’,二為‘白’。‘窮’,就是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白’,就是一張白紙,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4]P43-44“一窮二白”的國情特點決定了我國將經歷一個相當長的社會主義建設階段,才能進入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毛澤東在1962年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在我國,要建設起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我估計要花一百多年……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經濟落后,要使生產力很大地發展起來,要趕上和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一百多年的時間,我看是不行的。”[3]P301-302這一思想雖然沒有形成完整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但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的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理論,成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一個重要依據。
1.開辟了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以毛澤東為核心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結合我國的國情,提出了區別于蘇聯的工業化道路。“工業化的道路問題,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問題。”[4]P240-241“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時并舉”,這才是“中國工業化的道路”。這表明毛澤東已深刻認識到蘇聯和東歐有些國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問題的要害。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糾正“左傾”錯誤的過程中,提出了安排國民經濟要以“農、輕、重”為序,在八屆十中全會上,毛澤東指出:全國人民當前的迫切任務是貫徹執行“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把農業放在首要地位,正確處理工業和農業的關系,堅決把工業部門的工作轉移到以農業為基礎的軌道上來。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打破蘇聯的工業化模式,探索自己的工業化道路。這就是在中國實現工業化,必須以農業為基礎,把農、輕、重的比例調整好,才能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這樣,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先河。
2.提出并初步探討了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問題。建國初期我國按照蘇聯模式建立起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在恢復國民經濟、促進社會主義改造和保證重點建設方面曾發揮過積極作用。但隨著經濟建設的全面展開,其弊端日益暴露出來。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已注意到這個問題,認為中央權力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影響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因而,必須進行改革。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對計劃經濟體制權力過分集中問題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權,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在國家和企業的關系上,應擴大企業的自主權,發揮企業的積極性,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利益。根據毛澤東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的要求,國務院于1956年5月和8月召開了體制會議,專門研究改進經濟管理體制的方案,后來國務院批準實施了《關于改進商業管理體制的規定》、《關于改進財政管理體制的規定》、《關于改進工業管理體制的規定》,這三個文件經標志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起步。其基本精神是“分級管理,逐步下放,重視綜合平衡,處理好下放后的人、財、物和產、供、銷等各環節的協調關系,破除和修訂某些不合理的規章制度,更好地促進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5]在企業的管理體制上,毛澤東主張改變“一長制”,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同時建立黨委領導下的職工代表大會制度。60年代初提出了“兩參一改三結合”的著名思想,即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實行干部、工人和技術人員相結合的企業管理體制。劉少奇主張學習發達國家先進的管理經驗,提出按照經濟辦法管理經濟。社會主義經濟既要有計劃性,有又多樣性,有一定的經濟活動的自由。在經營方式上,以行業為主,搞專業化生產,辦聯合公司,走托拉斯道路,在全國12個行業試辦托拉斯,取得了較大的成功;在流通體制上,主張實行多層次、多渠道的商品流通體制;在勞動制度上,主張實行固定工和合同工兩種勞動制度;在分配制度上,改變現行的不合理的分配方式,貫徹按勞取酬的分配原則。[6]
陳云是黨內最早主張搞活經濟、利用市場機制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領導人,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針對原有經濟體制存在的所有制結構單一、中央集權過多、對市場機制利用不足、國家對企業統得過死的諸多問題,陳云在1956年黨的八大《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問題》的發言中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總體構想。[7]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在一些談話和發言中,多次肯定了這個設想。毛澤東在1956年底進一步提出了“可以搞國營,也可以搞私營。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4]P170的設想。這些探討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思想的形成有極其重要的先導作用。
第五,提出了發展商品經濟、尊重價值規律的思想。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借鑒蘇聯的經驗,沒有宣布取消商品、貨幣,而是利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展經濟,這在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中起到了積極作用。1958年11月召開的第一次鄭州會議上毛澤東批評了急于由集體所有制過渡到全民所有制、由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以及企圖廢除商品生產、商品交換等錯誤主張,劃清了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集體所有制與全民所有制的界限,明確指出“只要存在兩種所有制,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就是極其必要、極其有用的。”[4]P440“商品生產不能與資本主義混為一談”,“商品生產,要看它是同什經濟制度相聯系,同資本主義制度相聯系就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同社會主義制度相聯系技術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4]P439毛澤東的這一論斷,從本質上把握住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和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根本區別。同時批評“有些人在企圖過早地”進入共產主義的同時,“企圖過早地取消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過早地否定商品、價值、貨幣、價格的積極作用,這種想法是對于發展社會主義建設不利的,因而是不正確。”[8]
針對人民公社化運動中普遍存在的“一平、二調、三收款”的錯誤傾向,毛澤東闡述了尊重和利用價值規律的思想。他尖銳地指出“共產風”的實質是無償地占有別人的勞動成果,這否認了價值法則、否認了等價交換的思想。如果我們在隊與隊、社于隊、社與國家要想等價交換,就必須運用價值法則。“這個法則是一個偉大學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建設我們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否則一切都不可能。”[3]P34并告誡我們:按勞分配和等價交換兩個原則“是在建設社會主義階段內人們決不能不嚴格地遵守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兩個基本原則。”[9]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不可能像現在一樣認識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但在探索過程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對我們今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仍有指導意義。
蘇聯的政治體制模式強調共產黨一黨統治,排除其他政黨的存在。我國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政黨體制采用什么方式?這是一個急需回答和解決的問題。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恐怕是幾個黨好。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以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毛澤東進一步闡述了共產黨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堅持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民主協商的政黨制度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偉大創舉。
在奪取全國政權之后,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反對和防止國際敵對勢力西化和分化中國的戰略圖謀,是擺在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面前的一個嚴峻問題。在復雜的國際和國內形勢下,為把中國共產黨建設成為一個能夠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勝利、反對帝國主義“和平演變”的圖謀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戰略思想,如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反對教條主義、主觀主義和修正主義等錯誤傾向;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用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占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陣地;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提高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能力;加強黨的集體領導制度,反對個人崇拜和專制;發揚黨內民主,加強監督,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強黨的團結,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營造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告誡全黨要永遠保持謙虛謹慎的精神,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堅決反對黨員干部容易滋生驕傲自滿、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堅持無產階級專政,防止資本主義復辟。這些思想深化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理論,對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黨的先進性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為新時期“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提供借鑒。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經歷了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他們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拓者,而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先導者。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雖然沒有形成完整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但是,這些寶貴的思想財富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淵源。
[1]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9.
[2]劉少奇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0.
[3]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4]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5
[5]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795.
[6]閔彥.劉少奇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12月);蕭棟梁.劉少奇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J].湖南社會科學,1998,(5).
[7]陳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
[8]逄先知,金沖及.毛澤東傳(1949—1976):下[M].北京:中國文獻出版社,2003:906.
[9]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0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8.
吳亮(1966—),男,浙江海鹽人,浙江省海鹽縣委黨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