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 四川 南充 637002)
“華亭鶴唳”考
李 波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 四川 南充 637002)
《晉書·陸機傳》載陸機被害,臨刑嘆曰“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言不勝其悔之意,然而,關于“華亭鶴唳”歷來疑點頗多,筆者擬從“華亭鶴唳”其真實性、出處、意義和華亭具體在何處等方面略作考證,以期還原其真實面貌。
陸機 華亭 華亭鶴唳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人,西晉著名家、文學理論家、書法家,與其弟陸云合稱“二陸”。曾被成都王司馬穎表為平原內史,故世又稱其為“陸平原”。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1],存世作品較多,有詩歌、賦、散文,還有最著名的文藝論著《文賦》。
《晉書·陸機傳》載陸機臨刑:“繼而嘆曰:‘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遂遇害于軍中,時年四十三歲?!盵1]
考諸文獻,關于“華亭鶴唳”的記載大概有以下幾處:
1.晉人裴啟《語林》:
“陸士衡為河北都督,已被間構,內懷憂懣,聞眾車警角,謂其司馬孫掾(拯)曰:‘我今聞此,不如華亭鶴鳴也。’”[2](《北堂書鈔》卷一百二十一)又《世說新語》劉孝標注引《語林》曰:“機為河北都督,聞警角之聲,謂孫丞曰:‘聞此不如華亭鶴唳?!逝R刑而有此嘆?!盵3]
2.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第三十三》:
“陸平原柯橋敗,為盧志所讒,被誅。臨刑嘆曰:‘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3]
3.盧琳《晉八王故事》:
“陸機為成都王所誅,顧左右而嘆曰:‘今日欲聞華亭鶴唳,不可復得。’”(見于北齊祖埏等撰敦煌殘卷《修文殿御覽》)[2]
4.唐人房玄齡等《晉書·陸機傳》:
“繼而嘆曰:‘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遂遇害于軍中,時年四十三歲?!盵1]
5.宋人司馬光《資治通鑒》卷八十五:
“與秀相見,為牋辭穎,既而嘆曰:‘華亭鶴唳可復聞乎。’”[4]
6.宋人袁樞《通鑒紀事本末》卷十二上:
“機聞秀至,釋戎服著白帢與秀相見,為牋辭穎,既而嘆曰:‘華亭鶴唳可復聞乎?!闼鞖⒅!盵5]
7.宋人鄭樵《通志》卷一百二十四上:
“既而嘆曰:‘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遂遇害于軍中,時年四十三。”[6]
此外在許多方志如《輿地廣記》、《至元嘉禾志》等中都有“華亭鶴唳”之記載。
由此可見,在歷代文獻中,有“華亭鶴唳”記載的文獻頗多。其中文字雖不盡相同,但意思大都一致。從成書時間來看,《語林》成書于晉當代,但由于裴啟生卒年不詳,我們只能說他與陸機生活時代相隔時間最近,也應該是最準確的?!妒勒f新語》為南朝宋劉義慶所編,離陸機亦較近,后世史學家對《世說》頗多非議,多認為不足采信,但筆者認為結合齊梁間劉孝標的注來看記載“華亭鶴唳”這段,可信度還是比較大的,因后世亦稱劉孝標其注“善于攻謬,博而且精”[7]。敦煌殘卷《修文殿御覽》由北齊祖埏等撰,離陸機年代亦不甚遠,也應該較為可信。而后的唐房玄齡等撰《晉書·陸機傳》、宋司馬光《資治通鑒》、袁樞《通鑒紀事本末》、鄭樵《通志》都有“華亭鶴唳”之記載,而且在血多方志中也有記載,由此可知,陸機在臨刑之前,曾感嘆“華亭鶴唳”,是比較可信的。
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宰相李斯,在臨刑前對其同時受刑的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8]言下之意,悔不該當初。距李斯之死511年后,晉朝的陸機,在遭奸人陷害,臨刑之前,也發出了一句類似的感嘆:“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言下之意,同樣也是悔不該當初。于是,歷史上“華亭鶴”,“東門犬”,便成了含義相同的典故。后世只消一提到這只鶴、這條狗,便意味著當事者悔不該當初的悲嘆。
為什么陸機在臨刑前會發出“華亭鶴唳”之悲嘆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他的仕途經歷吧。
陸機生于東吳顯赫的貴族世家,其祖父陸遜歷偏將軍、右部督,宜都太守,撫邊將軍,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婁封侯,大都督,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江陵侯,又上大將軍、右都護,丞相之職。曾封華亭侯,婁封侯,江陵侯,卒后追謚為昭侯。而且陸遜之妻乃孫策之女,可見和孫吳關系匪淺。父陸抗拜奮威將軍、大司馬,領荊州牧;從父陸凱為左丞相;從父陸喜官至吏部尚書。陸機的哥哥陸景又娶孫皓的胞妹為妻,可見,陸家與孫家乃是休戚與共的貴族士族大家。
據《陸平原年譜》,陸機十四歲時,其父陸抗卒,而后十五歲時,“抗卒,領父兵為牙門將?!盵1]《三國志》亦記:“(陸抗)秋歲卒,子晏嗣。晏及弟景、玄、機、云分領抗兵。”[9]公元250年,晉武帝滅吳。陸機退居舊里,苦讀十年,后與弟陸云一起來到洛陽,開始了他的仕宦歷程。晉武帝死后,繼位的惠帝司馬衷昏庸無能,司馬氏家族內部發生了爭權奪利的“八王之亂”。陸機也被卷入這場斗爭,他先后依附趙王司馬倫,成都王司馬穎,最終因討伐長沙王司馬又兵敗被誣陷而死??梢哉f,陸機在政治上基本是無所建樹的。但是其仕途還是頗為坎坷的。具體來看看陸機在永康元年(300)之后的事跡。永康元年,趙王倫假詔專權,誅賈謐,殺張華等忠臣,陸機本引為相國參軍,后趙王篡位,有以機為中書郎。后不到三月,趙王倫為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顥、成都王司馬穎起兵所殺,陸機險些被齊王冏所殺,因為他做了趙王倫的中書郎,齊王冏認為他參與了趙王倫的謀反。后被河間王顥和成都王穎所救,至此,陸機可以說是逃過一劫,如果至此隱退,說不定還能做出比《文賦》更好的作品,但是他卻委身司馬穎,“時成都王穎推功不居,勞謙下士。機既感全濟之恩,又見朝廷屢有變難,謂穎必能康隆晉室,遂委身焉。穎以機參大將軍軍事,表為平原內史?!盵1]后長沙王又專權,成都王穎和河間王顥討長沙王,以陸機為前將軍,前鋒都督,而其部下大將多不服陸機,陸機大敗。宦人孟玖與陸機有隙,借此機會內外勾結,誣陷陸機,終于將其殺害。
有人根據“華亭鶴唳”之說,還有《三國志·陸遜傳》陸遜封華亭侯的記載,便認定陸機的籍貫是吳郡華亭,筆者不認同此說法。關于陸機的籍貫,筆者認為沒有必要再做討論,一般說某人的籍貫是以祖籍為準,陸遜為陸機祖父,而《三國志·陸遜傳》以說得十分明白:“陸遜,字伯言,吳郡吳人。”[9]所以筆者認為陸機籍貫應為吳郡吳人(今江蘇蘇州)。那么陸機所謂“華亭鶴唳”之華亭到底在哪呢?他是一個地名嗎?考諸文獻,筆者發現,其實陸機所謂“華亭”乃是有華亭谷和華亭水之地,且陸家有宅在此。《世說·尤悔篇》劉孝標注引《八王故事》:“華亭,吳由拳縣郊外墅也。有清泉茂林。吳平后,陸機兄弟共游此十余年?!盵3]又引《通鑒》:“華亭時屬吳郡。嘉興縣界有華亭谷、華亭水,至唐始分嘉興縣為華亭縣。今縣東七十里,其地出鶴,土人謂之鶴窠?!盵3]
又宋·宋歐陽忞撰《輿地廣記》:“由拳漢屬會稽郡,東漢屬吳郡,吳黃龍四年,由拳有嘉禾生,改為禾興,后太子諱禾,改為嘉興,晉宋因之,后省焉,唐武徳七年,復置屬蘇州,八年省入吳縣,貞觀八年,復置五代,屬杭州,吳越王錢元瓘奏置秀州,有胥山緊華亭縣,本崑山縣地,唐天寶中,置屬蘇州,后屬秀州,有華亭谷水,有崑山吳陸氏之先葬此,后機云兄弟有辭學,時人以玉出崑岡因名之,有機云宅在谷中,后機臨刑嘆曰:‘華亭鶴唳,可得聞乎!’”[10]由此可見,由拳和嘉興即一處,只是隨時代不同叫法不同而已。
又《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六:“天寶十年,吳都太守趙居貞奏割崑山、嘉興、海鹽三縣,置華亭谷,在縣西三十五里,陸遜、陸抗宅在其側,遜封華亭侯,陸機云華亭鶴唳,此地是也?!盵11]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五:“華亭縣東一百二十里,舊十鄉,今一十七鄉,本嘉興縣地,唐天寶十載置,因華亭谷以為名,華亭谷輿地志云,吳大帝以漢建安中封陸遜華亭侯,即以其所居為封,谷出佳魚莼菜,又多白鶴清唳,故陸機嘆曰:‘華亭鶴唳不可復聞’,二陸宅,吳地記云,宅在長谷,谷在吳縣東北二百里,谷周回二十余里,谷名華亭,陸機嘆鶴唳處,谷水下通松江,昔陸遜、陸凱居此谷。吳志云,漢廬江太守陸康與袁術有隙使侄遜與其子績率宗族避難于是谷?!盵12]
綜合以上文獻可以得出結論,陸機臨刑所謂之“華亭”并非是他的籍貫,那時候還沒有設立華亭縣,華亭縣是唐后才設立的,因華亭谷而名之,而且是割崑山、嘉興、海鹽三縣而設。那么他所說的“華亭”就應該是那么一個地理范圍,包括華亭谷、華亭水,還有他們的祖宅。就是從小生活和吳滅后閉門苦讀的地方。其地就在今上海松江內。
[1][唐]房玄齡等撰.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晉]陸機著,金濤聲點校.陸機集[M].北京:中華書局.
[3][劉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5][宋]袁樞撰,通鑒紀事本末[M].北京:中華書局,1964.
[6][宋]鄭樵撰,通志[M].臺北:新興書局,1965.
[7][唐]劉知己撰,找呂甫校注.史通新校注[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8][漢]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2.
[9][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盧守助點校.三國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宋]歐陽忞撰,李勇先,王小紅校注.輿地廣記[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11][唐]唐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2][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