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歡
(黑龍江省圖書館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親子共讀,是大人與孩子共同分享多種形式的閱讀過程,是培養孩子良好閱讀習慣和引導孩子正確閱讀的重要方法。圖書館建立親子共讀閱覽室,目的是為家長帶領孩子閱讀創造良好環境,提供細致周到的引導,讓家長和孩子充分感受到共讀的樂趣。本文結合黑龍江省圖書館開設親子共讀閱覽室以來筆者的工作實踐,就如何開展好親子共讀服務談一點粗淺認識。
布置得當的環境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親子共讀服務中,最關鍵的是要抓住兒童的心理特點和閱讀需求,為兒童提供輕松,愉快,和諧的閱讀環境。
閱覽室的格局,應運用開放式的服務格局,特別要注重兒童的情趣,設計要活潑。傳統的兒童閱覽室書架高大冗長,像防護林一樣密密匝匝地排著長隊,給人以沉悶壓抑之感,與少年兒童的審美心理相去甚遠。孩子們找書要仰頭伸脖,十分疲勞。親子閱覽室應體現人性化設計,突出活潑童趣的個性特色,色彩的選擇應該主推明亮鮮艷,對比強烈的顏色,可用卡通畫,拼圖,壁紙,掛畫,成語故事套圖等來裝飾墻面和地板。當兒童進入閱覽室的時候,猶如進入童話世界,科學殿堂,使他們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親子閱覽室在陳設方面,應力求寬松舒適。窗戶最好的落地窗,光線充足,通風良好,清新明亮;閱讀桌椅可選擇色彩明亮和各種形狀的,比如黃綠相間的小桌,蘋果形狀的沙發,粉色的小茶幾等等;書架應以四層以內為宜,給人一目了然之感,書架之前應保持一定的距離,給兒童及家長更自由的閱讀空間,就近來閱讀圖書。同時,在閱覽室點綴一些花草盆景,能給人優雅舒適,賞心悅目的感覺,讓兒童和家長盡情享受零距離的人文關懷,并使兒童產生視覺美感,增強求知欲望。
親子閱覽室應充分利用自身場地和環境,在一些節假日期間開展有意義,有趣味的親子活動,如智力競答,寶寶講故事,你來比劃我來猜等。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激發兒童閱讀的興趣,提升親子共讀的效果。
智力競答方式,考察兒童閱讀效果對于閱覽室流通中的圖書,按照文學類,歷史類,科普類,生活常識類等提取一些知識點,細分成類,匯集成競答題目,每一個月對兒童讀者開展一次智力競答活動,可以讓兒童選擇自己擅長的類別進行答題,按照答對的題目給予積分,一年一匯總成績,按照成績給予適當的鼓勵,并在本館網站上進行公布。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兒童主動,積極的投入閱讀,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從而享受讀書的樂趣。寶寶自己講故事,增強理解和表達力。家長在引導兒童閱讀的過程中,不能僅僅讓他們去背誦三字經,孔孟百家,詩歌辭賦,最重要的是通過一個故事的閱讀,一首詩歌的朗誦,讓兒童掌握知識和懂得道理。閱讀,包括閱和讀兩方面的意思,閱,就是看書,讀,就是說和表達。看書和表達應該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寶寶講故事活動,就是讓兒童準備一個小故事,可以是原創的,也可以是在書中閱讀到的,或搞笑,或感人,或發人深思的,可以利用服裝,道具,音樂等表現手段演繹出來。我館已有過一次此類活動成功的組織經驗,在家長和兒童讀者中反響甚好。
你來比劃我來猜,是近年來電視娛樂節目和晚會聚會等場合常用的活動形式,參加的人群常常是夫妻,父子,母子,朋友等,通過這類活動,一是娛樂了觀看者,二也是最主要的,是考察參賽者的默契,增強參賽者之間的溝通。親子閱覽室開展“你來比劃我來猜”,可以有效的增進母子,父子之間的溝通,讓父母更了解孩子,兒童更理解父母。這一方式簡單,可行,有助于父母成為兒童學習和生活中的最好搭檔和伙伴,讓共讀的過程更順利,更融合的進行。
實踐證明,親子共讀服務只有充分了解兒童心理,把握兒童閱讀能力、興趣、傾向,與少兒讀者及時的溝通交流,循序漸進,有針對性的把各種作品推薦給不同閱讀能力的兒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低幼兒童的閱讀能力和興趣隨年齡變化而有所不同,一般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一是搖籃童話階段(2-3歲),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養成期,應多引導家長講一些簡單易懂,短小精要,以動植物童話歌謠,故事為主,看圖說話的圖書。比如《小鹿斑比》。
二是民間故事階段(3-4歲),這階段可以擴展一下閱讀內容,多引導家長講一些使兒童分清真假,善惡,美丑,認識和懂得事物道理的故事。比如《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等。
三是寓言故事階段(4-6歲),兒童的生活環境由家庭擴大到幼兒園,親子閱讀服務應著重引導兒童盡快適應社會,使兒童學會判斷簡單的是非道理,明白做人的正確態度,啟發兒童進行獨立思考。比如:《狼來了》,《龜兔賽跑》。同時,這個階段的兒童閱讀不能單憑興趣,要注重誘發興趣來獲取知識,兒童文學名著,科普讀物,藝術欣賞是這個時期的側重。比如:《十萬個為什么》,《安徒生童話》等。
美國圖書館學大師謝拉說:“服務,這是圖書館的基本宗旨”。這一宗旨,是貫穿圖書館發展的主線,是圖廣大教師為了搞好教學工作,他們傾注了巨大的心血,夜以繼日地刻蠟板、印材料、編講義,學校恢復了正常的教學秩序。
自從77級、78級學生進校后,三匯壩辦學條件差的問題顯得更加突出。在華鎣山下,學校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辦學條件十分艱苦。學生宿舍和教室已經十分擁擠,無法繼續擴大招生;由于三匯壩夏季高溫,冬季潮濕多雨,搬來的許多實驗設備因受潮而損失嚴重;山下小鎮上,唯一的一個新華書店的代銷點,不能滿足廣大師生讀書的需要。這時,所有的礦院人都形成了這樣一個共識:礦院要適應新的形勢,必須走出華鎣山。經過煤炭部領導、學校領導和廣大教職工的不懈努力,礦院的問題引起了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1978年3月2日,方毅和鄧小平同志批準:四川礦業學院遷往江蘇省徐州市建校。6月13日,煤炭工業部同意四川礦業學院恢復“中國礦業學院”的校名。隨著徐州建校工程的順利推進,1979年礦院在三匯壩招收了最后一屆121名學生。1982年春,全部人員從三匯壩遷至徐州新校園,三匯壩辦學宣告終結。
回首在四川華鎣山辦學的那段歲月,雖然環境特別惡劣,條件極其艱苦,學校所遭受的創傷十分沉重,但是廣大教職工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憑著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勤儉建校、艱苦奮斗,完整保存了學校的基本辦學實力,并為學校搬遷徐州后走上中興之路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