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貿易摩擦的最大受害國,中國面對的貿易保護壓力并沒有像預想的那樣,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消退漸漸減輕,反而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中國遭遇的貿易摩擦從低端產品向高科技產品蔓延,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從產品層面向產業、政策層面蔓延,出現了一些值得警惕的新動向。近日,歐盟委員會再次對中國數據卡發起反補貼調查,涉及金額約41億美元,此案不僅成為迄今中國遭遇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救濟調查,也是此類高科技電子產品首次出現在中國的貿易摩擦中。今年,貿易摩擦案件出現一個值得關注的跡象——貿易救濟調查開始從低附加值產品,如紡織品、輕工產品等,迅速擴大到機電、醫療保健品、化工產品、微電子產品、食品土畜產品等高附加值高科技產品。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研究中心副主任肖鷂飛表示,數據卡等屬于不斷更新換代的高科技產品,中國產品促進了技術進步并創造了新的市場,也給歐盟消費者帶來了實際利益。但歐盟僅為保護某一成員國中一家企業的利益,就濫用貿易救濟措施。這凸顯歐盟后危機時代的貿易保護主義,是典型的濫用規則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