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浦國
(尚志市地方志辦公室 黑龍江 尚志 150601)
一部彰顯地域文化特色的鎮志
——《一面坡鎮志》讀后感
高浦國
(尚志市地方志辦公室 黑龍江 尚志 150601)
一本剛出版帶著墨香的《一面坡鎮志》(以下簡稱《坡志》)放到了筆者案頭,欣喜所致,閑暇細讀,情趣陡生。眼球越來越被《坡志》中蘊涵的形形色色的地域文化內容及色彩所吸引。通篇讀罷,感慨良多,著實為這部刻畫出獨具特色的豐厚文化積淀和鮮明地域特點的地方志書稱奇叫好,欣慰釋懷。
第一,《坡志》在篇目制訂上確切地體現出地域文化特色。每個地方歷史中都蘊涵著不同的地域文化,若能將這類文化歸納聚集,提供給社會各個階層,讓人們曉文化之內涵,振地方之經濟,立發展之方向。從這個特點來說,《坡志》不但較好地扮演保存史料的工具書的角色,而且是獨樹一幟地凸現了一面坡鎮歷史上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坡志》作為“一方之全史”,是記載域內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從自然到社會、從政治到經濟、從歷史到現實、從人物到風貌,一應俱全的全面系統詳細的資料性文獻。從編纂原則上看是事以類聚、橫排門類,從記述方法上說是以卷、章、節、目為主的志書體例。從《坡志》所制訂的地理、居民、政治、經濟、政務、城建、鐵路、文教、藝文、人物10個分卷中所記述的不同的社會自然風貌,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改造之后形成了形態各異的人文環境,同時形成的還有一面坡鎮獨特的地域品牌文化。如一面坡清真寺、普照寺、青云宮、西大廟、基督教會、紅廟子、萬佛山等古寺各剎的宗教文化,以及與此相關的回族文化等等。這些韻味各不相同的地域文化在《坡志》的篇目制訂上十分搶眼。
第二,《坡志》在載錄各種文化要素中鮮明地凸顯出風俗文化。風俗是地情的靈魂。著名作家、學者馮驥才先生曾指出,在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構成要素中,廟堂之上的文化是民族文化之父,來自民間的是民族文化之母。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切民族的文化,都是風俗文化,它是我們的文化母體,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文化有多長久,風俗就有多深厚。風俗包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是人們生活行程的歷史積淀。北齊劉晝所著《新論·風俗》中所言:“人居其地,習以成性,謂之俗焉”。這一論斷,恰如其分地闡明了風俗的成因。在《坡志》中載錄風俗文化最鮮明的是在第二卷《居民》中的第三章“民俗”。這一章從第十節“宗教”,到第13節“民國遺風”,整個13節中,記述的是一面坡這個古老山鎮中歷史以來的風俗文化。從中涉及到行業民俗、生活民俗、禮儀民俗、教育民俗、歲時民俗、游藝民俗、信仰民俗及社群民俗等,尤其是對回族風俗傳統的演變以及風俗文化的發展,追溯久遠,詳今略古,從不同角度表現出特征:如服飾、飲食、民間歌謠、俗話、方言、禮儀、節慶、信仰、祭祀、禁忌、文字、繪畫等回民族文化習俗,在志書中有了濃沫重彩的描寫記述。關注和整理風俗事項,對于協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構建和諧社會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風俗因人而起,人又是風俗傳承的載體,而把回族風俗文化詳情入志,正是《坡志》的一大看點。
第三,《坡志》在記載發掘地域文化內涵中顯現出獨特色彩。雖然說地域文化的形式各有不同,但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具有地域性、傳承性與差異性等方面的特點,《坡志》在記述中,正是抓住本地域最為顯著的文化要素,通過描述文化現象明顯的地域特征和外在表現形態,從而揭示出地方文化的內涵。《坡志》第九卷“藝文”中的第一章“詩文”,輯錄了民國詩文中的“四詠”,即詠東珠、詠人參、詠松子、詠貂皮,這四種物產,正是過去一面坡域內的四大特產。“藝文”中還記述了民國散文、抗日詩文、現代詩文、現代散文、小說、故事、楹聯、曲藝、碑子、繪畫、書法、剪紙、攝影等文化藝術形式。在內容的記述中突出了從民國至現代域內群眾參與各種文化活動的民眾基礎,充分體現一面坡鎮濃郁的詩詞歌賦氛圍和書畫文化的地方色彩。
《坡志》在揭示地域文化的地方色彩時,還充分體現了地域文化的傳承性。在記述坡鎮的寺廟文化中,首先詳細地介紹了各個寺廟始建、興起及不斷發展,以及一面坡鎮在收集、整理、繼承與發展寺廟的情況,并在記錄過程中,錄入了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寺的始建史料,明顯地揭示出一面坡鎮的寺廟文化并非是突如其來的,而是一面坡鎮地域文化由來已久的特色。
第四,《坡志》在圖文結合的編纂方式上彰顯出地域文化深厚的內涵。志書合理地應用圖片,再配上適當的文字說明,就能準確地反映出一個區域文化深厚的內涵。這方面,《坡志》也堪稱是圖文并茂的優志佳作。《坡志》中從彩頁到內文總計選用輯載了各類圖片476幅,其中最早的照片竟是1929年所拍照的。類似這樣的老照片,能夠載入志中實屬不易。這些形象鮮明的新、舊圖片,展現了兩個方面特點。一方面在志的圖文照的選用上是以地域和時代特點為主要目標,選用了方位圖、沿革圖、生態圖、政區圖和城區圖等。有的圖片除反映一面坡鎮地域內重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活動外,其他的圖片則是以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時代特色為標準,同時以簡練的文字揭示出這些圖片所蘊涵的文化內涵。如《坡志》第4卷第5章第一節記述一面坡鎮私營商業發展的歷史演變中,以“歲月回放,民間商工”的專記手法,排例式的登載了1929年至1938年之間拍攝保留下來的歷史照片,其中有“書攤、古董攤、綢緞店、釘馬掌、舊衣攤、鋸盆鋸碗、照相館、染坊、挑擔賣瓜、賣糖葫蘆、小吃攤”等民間商販現象老照片。
另一方面,是在志中隨文照的選用以志書內容為依據,體現內容的地域文化特色,選用了具有深刻歷史內涵和地方文化特色的圖片。如《坡志》在介紹鎮內古文化遺址時,選用普照寺、清真寺等歷史圖片,結合相關文字,不僅揭示出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而且還從中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生活特點。在《坡志》第8卷第2章第4節中,在介紹旅游景區時,圖文并茂,突出了景區的景觀特色。此外,《坡志》在編纂過程中還擷取了一些新的文化元素,用以表現新文化現象的圖片,如《坡志》第4卷第3章第3節在記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樣板——長營村”中,用20副新舊照片,立體式直觀地展示了長營村自黨的十三中全會之后,到2008年新農村建設所顯現出的文化現象,使人讀后心情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