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烈
朝鮮人生活面面觀
□葉永烈
來到朝鮮,我見到朝鮮人的服裝無非是黑、灰、藍、白四色,其中以黑色居多。正值盛暑,穿黑色的衣服該有多熱。
朝鮮的軍人頗多。陸軍官兵一律綠色軍服。他們的軍服沒有短袖的,據說因為朝鮮夏季短暫,能省則省,而穿長袖,軍裝勢必在里面要穿長袖襯衫。何況朝鮮軍人的大蓋帽又特別大,夏日,穿這樣的軍服,又該有多熱。
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前,中國老百姓跟朝鮮人一樣,服裝同樣是以黑、灰、藍、綠、白五色為主,其中以藍色居多。難怪那時候美國記者譏笑中國人為“藍色的螞蟻”。如今在朝鮮,不用看胸前有沒有像章,光是憑五顏六色的服裝,就能判斷那是中國游客。
后來才知道,朝鮮人連衣服也是配給的。那些深色的衣服就是國家統一制作的。在朝鮮,工人一年發兩套工作服;一般干部、技術人員,每三年發一套西服的布料,中級干部兩年發一套西服的布料。中、小學校的學生大約每隔兩年,在“太陽節”——金日成生日那天贈送一套校服。由于中、小學生發育較快,隔兩年發一套的校服很快就變得太小,家長們不得不在褲子、袖子上接一塊布來加長。
朝鮮人不穿牛仔褲。他們給牛仔褲取了個有趣的名字,叫做“美國褲”。
在朝鮮婦女之中,不見露臍裝,不見吊帶裝,不見燙發,只有齊耳短發或者長發后束。顏色鮮艷的朝鮮民族服裝,只在外事場合、演出或者慶典時穿一下。
朝鮮人的鞋子不是國家發的。在朝鮮,皮鞋的價格很貴,只有收入比較高的人買得起皮鞋,普通朝鮮百姓穿膠鞋。所以在朝鮮“以衣取人”不適用,倒是“以鞋取人”適用。
就連朝鮮的轎車也以黑色為主,絕少鮮艷的顏色。
街頭沒有色彩繽紛的廣告。不用說,見不到手機,也見不到MP3、MP4。
這里沒有證券市場。
這里沒有商品房,老百姓甚至不知道“商品房”這個詞。
這里沒有房屋中介公司。
這里沒有夜總會。
這里沒有麥當勞,沒有肯德基,也沒有可口可樂。
我很注意地觀看了朝鮮的電視。朝鮮全國只有朝鮮國家電視臺的兩三個電視頻道。清早,當我打開電視機,希望看朝鮮新聞時,出現的卻是一個又一個朝鮮歌舞節目。
朝鮮沒有夜生活。入夜的平壤,燈光暗淡。人們的唯一娛樂就是看電視。
晚間,我總要看朝鮮的新聞節目。屏幕上出現“主體思想塔”,越推越近,最后停留在塔頂的火炬上——其實,“主體思想塔”就在大同江畔。我的窗口天天對著“主體思想塔”。新聞播音員嚴肅地出現在屏幕上,頭條新聞要么是金正日視察什么地方,要么是金正日接見什么人。倘若金正日不出現,那就是領袖的教誨,人民的敬仰。
在新聞節目之后,則是電視連續劇。我在朝鮮的那些天,電視臺在播放關于朝鮮地下工作者的電視劇。
在世界各國普遍實行一周五天工作制的情況下,朝鮮仍然實行一周六天工作制。其中的周六是全民學習日,學習金日成著作,學習金正日著作。
朝鮮這幾年也開始使用“時尚品”——電腦。在平壤少年宮,我見到一個電腦教室,老師在教孩子們使用電腦。
朝鮮開始普及電腦,這跟金正日喜歡電腦有關。據美國一本名為《朝鮮的決戰:南北統一與脫離美國的戰略》的書中透露,金正日聲稱在自己的住處擁有三臺電腦,每天的上網時間超過兩個小時。
2000年,金正日在與時任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談話時說,在二十一世紀,不懂電腦的人是傻瓜。
金正日的長子金正男也是個“電腦迷”。2001年,當時金正男擔任朝鮮計算機委員會的領導人,負責朝鮮信息技術政策。
盡管金正日父子都喜歡電腦,但是朝鮮人的收入畢竟有限,電腦只能進入極少數人的家庭。而且,朝鮮百姓只能用國內局域網,不能與因特網相連,無法得知境外的種種信息。變經濟增長方式已經成為當今中國企業順利發展的當務之急。中國工人為世界各國提供著優質的產品,自己卻拿著極低的工資、干著繁重的工作、承受著嚴重的污染。長期不變的低收入狀態,進而影響著內需的增長,對外貿高度的依存性,使得國際金融危機來臨之時,我們無以應對。顯而易見,以低成本、低人權、高消耗、高污染的經營模式參與國際競爭的時代該結束了。因為,工人們再也忍受不下去了,社會也給了工人們更多的選擇;低成本競爭無法做到可持續發展,無視勞動者權益的企業遲早要被工人所拋棄。這次民工荒大潮來臨之際,也有一些地方的企業不存在用工荒,究其原因,除了適時的產業調整升級、技術改造以外,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這些地方的企業重視勞動力資源、善待農民工,在工資待遇、勞動條件、社會保障、工人培訓、員工文化生活,以及社區建設等各個方面做出實實在在的努力,這樣的企業贏得了農民工的認可,他們愿意在這樣的企業里工作、生活、發展,企業也因此而受益。
(摘自《真實的朝鮮》)
總結今年民工荒的教訓,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改善企業勞動關系,是保持中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從根本上解決民工荒問題的有效途徑。黨中央提出的“體面勞動”、“活得有尊嚴”,恐怕首先要從農民工的幸福和尊嚴開始做起。
book=204,ebook=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