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湘 黃卉昂
我該如何有效精簡人力
□周昌湘 黃卉昂
身為人資部門的高階主管,因為不景氣,公司接單量接連兩季下滑近三成,未來的市場前景看來也不好,公司為了控制成本,打算精簡人力,我該如何著手?
過去,大家對于精簡人力容易有個誤解,認為精簡人力是在企業發生重大危機事件后,才去做的人力資源工作。事實上,精簡人力跟招募人力一樣,都是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必然的人力資源策略執行過程,是一個標準且長期循環的工作。
企業的人力精簡工作跟人體的消化系統一樣,人員必定有進就有出,“找合適的人上車,讓不合適的人下車”。而進行精簡人力作業,其實就是在做人力盤點工作,是企業為了因應發展策略和環境變化,必須要做的調整。人力資源部門必須固定進行“年度人力盤點”(如同財務會計部門每年年底的資金盤點、固定資產盤點一樣)作業。
然而,企業在決定精簡人力前,必須先考量三個因素:企業的發展策略、經濟環境和產業前景。例如,公司計劃明年將到歐洲發展,有些員工可能要移轉到國外去;或是有的產品因為長期銷售不佳,該部門就必須進行人力的縮減調整。又例如,因為整體環境的改變,企業營收受到影響而下滑,為了維持利潤,就要考慮該如何降低人事成本。
當上述三個因素都考量過后,企業決定要精簡人力時,在作業流程中必須掌握兩個原則:第一是誠信原則;第二是合法原則。誠信原則,就是對員工要有誠信。企業應該跟員工清楚溝通公司的狀況,讓員工感覺到公司的誠意,在過程中輔導并協助員工。像有些企業的企業主逃亡、不發工資、不繳勞健保費、無預警歇業、關廠,就是不符合誠信原則,是沒有企業社會責任的做法。
合法原則,就是遵照法律上的規定。例如依照法律規定,企業關廠或資遣員工時,應該付出資遣費給員工作為補償,以避免員工的生活受到沖擊,企業就應該要遵守這樣合法的規定。如果企業沒有掌握這兩個原則,在精簡人力時,往往會產生許多沖突,甚至影響到企業的整體形象。
一般來說,精簡人力并不是從整個公司來看,決定要砍10%或15%,就直接平均到各部門,而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按照企業所遇到的沖擊,先找出受到影響的部門,了解其產品和組織能力,再決定到底要不要精簡人力。例如,全公司營業額共衰退20%,其中A產品衰退最多,因此,A產品的部門要進行人力精簡。除非全公司的所有產品在市場的銷售量都滑落了,才以整體平均的方式來精簡人力。
所以,企業領導人要依照明年的業績和利潤,重新規劃新的組織圖,讓部門規模合適于未來。在新的組織圖中,有哪些人在或不在其中,都要讓部門主管清楚了解。人力資源部門在精簡人力的過程中,則扮演著專家和輔助的角色,協助部門經理一起進行人力精簡。
第二階段,則是要從組織內來看員工個人的績效和年資,決定誰要被精簡。例如,績效最不好的人,會被優先精簡。若公司比較需要資深、有經驗的人,今年剛來的員工也會被優先精簡。
此外,在篩選條件上,應有公開公平的標準。企業可以成立一個審查委員會來決定,誰應該留下來,誰應該離開。在審查的過程中,部門主管也可以參與提供意見。
確定名單后,要準備一份“人員安置計劃”。例如,安排A員工到其他部門工作,或是到公司的關系企業工作。如果該員工不接受,只好讓他接受資遣。要注意的是,資遣解雇是最后一招,也就是必須先透過審核,真的覺得這個人不符合公司需要,才解雇他。因為對員工來說,最基本的尊嚴就是基本工作權,只要可以保住工作權,執行減薪、調動、減少福利項目等作業,都不是太大的問題了。
為了避免過于輕率、匆促,建議在精簡人力執行前兩三個月就開始準備。比如將在12月底裁員,應該在10月就要開始準備人力的試算、盤點。前置作業包含被精簡的人數和費用預估。費用的估算是以員工年資算出資遣費或退休金的金額,作為參考資料。
在采取降低成本、精簡人力的作業之前,企業主應采取公開誠實的態度,并有明確的資訊和書面資料,把公司的政策很公開誠實地向員工宣達,表達出大家一起共度難關的信念。
企業主的公開宣達,可以讓員工有心理準備,并清楚了解公司現況。例如,向員工宣告未來將縮減加班費和福利,如果還是無法維持公司營運,則將調降薪水、福利。重點是一定要讓員工知道,公司不是一定要裁員,也希望可以保留員工的工作權,要讓員工感受到公司的誠意。
要注意的是,在減薪的部分,不是公司直接跟員工說減薪就減薪。這是不合法的。必須經過勞資雙方的協商,而且最好是從高階主管開始。非萬不得已,不要向基層人員開刀。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例如告訴A員工,他薪資中職務加給的2000千元,從下個月開始將不再提供。但如果未來公司賺錢,這2000千元會再補給他,并詢問他的意愿。如果他不愿意,只好告訴他,公司必須資遣他了。如果他同意,就可以繼續工作下去。這整個過程中,一定要有溝通和書面記錄,表示雙方曾做過溝通協調,并取得共識。
在精簡人力的過程中,部門主管扮演非常重要的溝通協商角色,必須站在公司這一方,與員工溝通。為了讓部門主管能與員工順利溝通,企業可在事前提供訓練,讓主管了解自己的角色和溝通技巧,比如如何決定被精簡的人、勞動法令有哪些規定,或員工如果詢問解雇理由時,主管該如何回答等。
部門主管與員工溝通的過程中,應展現誠意,告訴員工為什么公司要這么做,也讓員工知道,公司希望幫助他降低個人損害,并將協助他找尋下一份工作。因為,對員工來說,最大的損害就是沒有工作。為了減輕員工的傷害,企業可以協助員工到就業服務中心、人力銀行找工作,或是請勞工局派人來跟他們面談,增加就業機會。
對于高階主管,可以把他的履歷表送到獵人頭公司,協助他找到下一份工作。如果是中高齡的員工,因為他們再找工作不太容易,可以協助他們理財、創業,例如可以找加盟店的廠商來,讓他們有下一個工作的可能性。公司甚至可以為被精簡的員工舉辦歡送會、頒發感謝狀,很溫馨地畫下句點。這些行動在精簡人力上都是加分的,因為公司不只支付金錢給被資遣者,還協助就業,降低員工心理的惶恐。
在精簡員工的過程中,有的企業可能會為了避免個別員工得知資遣消息后,帶走重要資料,因而采取臨時告知的方式,讓員工當天早上就打包離開。這樣做其實是太過突然,也沒有顧及其他員工的感受。如果企業真的必須這樣做,最好事前讓員工了解會有這樣的可能性,讓他有心理準備,并且最好是在禮拜五下班前一個小時與員工約談,因為隔天是周末,可以讓彼此有個冷卻期。
此外,企業在當天解雇員工的情況下,依照法律規定,除了要給予資遣費,還必須多給員工一個月薪水的預告工資。如果資遣的對象是一群員工,這樣的方法就不合適,因為沖突會太大。建議還是要按照正式的程序,事先商談,讓員工感受到公司的誠意會比較好。
最后,不要忘記安撫留任員工。例如,公司有500人,精簡了50人,這個狀況會讓留任員工擔心自己就是下一個被裁員的人。企業要安撫他們、請他們不要擔心,表示不會再有第二波裁員,并說明公司未來的愿景和新組織圖,勉勵大家好好努力。
另一方面,企業應簡化組織相關作業流程,以減輕留任員工的工作負擔。精簡人力后,如果組織流程、管理制度還是很復雜,會導致留任員工無法負荷龐大的工作量,反而降低企業效率。
所以,企業在處理精簡人力的過程中,除了秉持誠信和合法的原則,如果可以在事前沙盤推演得更仔細、準備越多,遇到的狀況和困難就會越少。
(摘自《世界經理文摘》)
book=195,ebook=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