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
(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上海 200433)
信息化視野下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養的幾點認識
劉斌
(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上海 200433)
信息能力是信息時代創造型人才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素質,如何培養和提高政工人才的信息能力,已成為21世紀我軍亟待解決的戰略性問題,本文在信息化視野下論述了政工人才以信息能力為中心的培育需求,構建了以課程設置為重點的信息能力教學培養體系,明晰了以聯訓機制為手段的信息能力培養權責,完善了以政策制度為保證的信息能力要素保障。
信息化;政工人才;信息能力
人才培養是政工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和重要保證。在信息化條件下,政治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只有加大信息化政工人才培養力度,才能適應政治工作信息化的新要求。加強政工人才的信息能力培養,對于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設、發揮政治工作的服務保證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培育獲取信息的能力。要加強信息技術素養,努力學習信息知識,包括與信息技術有關的知識、認知和方法,了解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的理論和工作原理及其發展趨勢;在捕捉采集信息的方式上,應該做到,及時從大眾傳媒中掌握信息、及時從微機網絡中查找信息、及時從人員交往中獲取信息、及時從工作實踐中掌握信息;要具備較強的外語、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善于應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載體獲取和處理信息。[1]
培育甄別信息的能力。具備敏銳的洞察力、縝密的分析力,善于從政治上觀察、分析、處理問題;具有很強的信息鑒別能力,善于在魚龍混雜的信息海洋中,正確區別有用信息與無用信息、關鍵信息與一般信息;以高度的政治敏銳性、慧眼識珠的本領,挑選出有用的精品信息,排除無用的“垃圾”信息從而優化信息環境,切實創造出有利于官兵健康成長的信息環境。
培育駕馭信息的能力。具備較強的調查研究能力、謀劃決策咨詢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指揮管理能力;熟練掌握處理信息的程序以及分發、傳遞的各種方法,高效地處理和使用信息;掌握信息作戰有關理論,能夠應用信息、網絡技術開展政治工作,特別是能熟練地使用指揮自動化系統進行政治工作作戰指揮,開展網上“三戰”。
培育信息系統操作能力。努力做到“九會”:會操作計算機和外設,會使用公文處理系統,會收發電子郵件,會使用網絡查詢資料,會制作多媒體課件和網頁,會網上組織教育,會通過網絡做思想工作,會運用網上視頻系統開展文化活動,會運用野戰無線局域網實施指揮;具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隊軍隊政治工作信息中心、網絡中心、指揮中心等進行建設和管理能力。[2]
信息化視野下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培養生成不僅需要在宏觀上進行總體設計,而且需要在微觀上有效開展;不僅需要部隊搞好人才的崗位鍛煉和任職使用,而且需要院校形成適應政工信息化建設要求的培訓體系和相互銜接的教學內容。
(一)注重課程科學設計。適應信息化視野下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需要,要精心設置新型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強化實踐的課程設計思路,實現課程整體結構的有機融合和重新組合。要因人而異,優化課程;知行合一,互為佐證;打牢基礎,發展個性。就當前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育的課程設置來說,應著力構建目標聚焦、層次配置、模塊組合、輪輻向心的課程教學內容體系。
(二)大力創新教學手段。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養,需要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應采取開放式、討論式、互動式教學,以實踐為主,以課堂講授為輔,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在授課方式上要增大決策咨詢、案例分析、崗位模擬、聯教聯訓、綜合演練等多種教學形式的比重。要大力發展網絡教學,利用各級院校現有通信網、計算機網、數據鏈及仿真網絡系統,構建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養數據庫,實現信息資源的有效共享。
(三)科學編配教學力量。培養政工人才信息化能力,關鍵是要有一支結構合理、混合編成的高質量教員隊伍。努力培養一支基本素質信息化、能夠始終站在軍事變革前沿的教員隊伍。積極抓好現有教員隊伍專業信息素質的繼續培養工作,吸收信息素質較高的專業人才充實教學一線。要擴大教員外延,優化教員構成,打破只在院校編制內才算正式教員的傳統認識,多渠道并舉,讓專家型人才為我所用。
(四)信息化的教學保障。先進的教學保障手段和設施,是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養的物質基礎。不斷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提升教學保障資源的信息化水平。要加強政治工作模擬系統建設,集中精力開發各類應用軟件,依靠這些平臺對政工人才進行政治決策、方案評估、情況預測和應急處理等課目的能力培訓,提高運用政治工作的能力。
科學制定聯訓機制是提高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重要環節,是實現目標、落實內容、督促教學、檢驗效果的有力舉措。
一是培訓目標統籌細化。我軍現行的三級培訓,盡管安排了一些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設內容,但層次不夠分明,內容不夠系統,培養目標不夠細化,應根據現實需求調整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創新教學手段,將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養目標分解細化。
二是教學過程全程評價。教學評價作為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養,質量保證的一道最關鍵的盾牌,必須作為人才培養鏈條中的關鍵一環,抓全、抓細、抓實。教學過程全程評價應同時關注到教員、學員和機關,把計劃評價與隨機評價、評價教學現狀與評價發展潛力、在校學員評價與畢業學員跟蹤評價相結合。要完善評估指標體系、創新評估方法、建立長期跟蹤問效機制。
三是全程要素分級聯考。培養和選拔合格的信息化政工人才,既要制定嚴格的能力標準,也要采取科學的考核方法,實施各級各類培養機構分級聯考。可借鑒外軍的成功經驗,制定和頒發《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訓考核標準》,對各級各類信息化政工人才經過相應的級別培訓后應達到的標準作出細化、剛性的規定,為考評提供基本依據。
政工人才信息能力教育培養體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多種要素進行保障,才能確保其有效、順暢地運行。
加快政策制定步伐,完善制度保障。政策制度建設是確保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的根本保證。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養必須克服以往存在的“措施先行、政策滯后”的弊端,實現制度建設與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養相攜而進。要嚴格使用制度,確保人盡其才、訓用一致、精確定位,防止因使用不當而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為實現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養工作的良性循環奠定基礎。
增加投入力度,提供硬件保障。可在各院校原有的文獻檢索課基礎上,增加部分人力、物力的投入,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突出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技能三要素。建立全院信息檢索中心,建設好各院校圖書館局域網,并盡快形成地區性、全軍性、全國性信息工聯網,積極加入因特網,配備必要的終端設備,切實提供學員實習條件與機會。通過實踐,真正實現信息能力培養的目標。[3]
盤活各方資源,加強聯合保障。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養,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僅靠一所院校難以完成,需要協調多方力量,盤活多種資源通過聯合培育共同打造。要發揮軍隊院校培養政工人才的“主渠道”作用。要探索院校、部隊、科研機構聯合培養政工人才的模式。要依托國民教育培養軍隊政工信息化人才。
[1]李波:努力提高政治干部的信息能力《政治指導員》2006年第8期
[2]沈國權、羅劍明:《軍隊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設研究》解放軍出版2006年版,第264-265頁。
[3]陳岸然:《聯合作戰政治工作》國防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17頁。
[個人簡介]劉斌,男,(1979.9——),山西省交城縣人,漢族,現為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政工系研究生。研究方向:軍隊人才培養與干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