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智影
約見之路漸行漸寬
■汪智影
近日,青田縣人大常委會組織項岱羽等6位縣人大代表就他們提出的《關于要求加強甌江流域河道整治的建議》承辦不力一事,約見了縣水利局和縣砂石料辦公室的負責人。
這也是青田縣人大常委會自1999年以來第35次運用代表約見方式履行監督權。近年來,青田縣人大常委會把代表約見作為改進代表工作、發揮代表作用、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舉措,并通過不斷實踐,探索出了一條“約見之路”。
青田縣人大常委會首次嘗試行使代表約見權是在1999年。當時,57省道青田段施工單位將廢棄石渣倒入沿線河道,影響了河道的通暢和附近村莊的用水安全。當地村民為此曾多次向施工單位反映,但未能引起足夠重視。幾位縣人大代表聞訊后立即就此組織了視察,并向縣人大常委會提出了約見縣交通局局長的想法。這一次的約見結果,出乎所有參與代表的預料,原先堆放在河道已數月之久的大量廢棄石碴,竟在“約見”后的次日即被清理一空。
約見活動初試見效后,許多人大代表開始逐漸認可了這一監督形式。從此,一些代表遇到難題時,常會主動想到“約見”。在此后的5年時間里,就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在青田縣的市、縣人大代表在人大常委會的組織下,先后約見了交通、建設、公安、電力等部門負責人達20余次。像如今早已建成通車的投資近5000萬元的青田縣船寮鎮到高湖鎮的公路,正是在縣人大常委會的組織下,通過代表約見縣政府負責人促成的。
縣人大代表葉友明談到他曾參與的公路運管所負責人約見活動時說,這種監督形式不僅有助于問題解決,也讓代表們對政府部門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一些參加過約見活動的代表也都紛紛表示,約見活動確實有助于一些熱點難點問題得到盡快解決,還能大大提高代表在選民心目中的公信力。
約見權不僅被運用在閉會期間代表建議督辦上,也常被運用到人大代表視察活動中。
2005年,青田縣山口鎮石雕城連續發生多起交通事故。為探明原因,駐山口鎮的市、縣人大代表就此進行了聯合視察。結果發現,當地交通事故頻發與交通安全警示標志設置不合理有關。為此,代表們集體約見了縣公路管理段負責人。約見后,相關部門隨即進行了現場勘察、研究辦理,并在最短時間內安裝設置了減速帶和其他交通警示標志,消除了安全隱患。
2009年,青田縣城自來水由于管網老化等原因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出水混濁,群眾要求改造管網的呼聲很高。為此,2009年12月4日,青田縣人大常委會組織部分縣人大代表對縣城自來水廠的取水點、制水供水情況及后山區塊居民供水問題進行了視察,并專門約見了政府職能部門負責人。目前,管網改造和解決后山居民用水問題均已被列入計劃。
青田縣規劃建設局局長郭永軍在回憶這次約見活動時表示:“過去,我們常把代表約見活動理解為代表給政府部門‘挑刺’,所以往往抱著排斥或應付的態度。通過這次約見,發現這其實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與代表零距離溝通的平臺,不僅有助于我們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還可以讓彼此多些理解?!?/p>
經過10多年的實踐,青田縣人大常委會對代表約見權的運用已從探索嘗試逐步走向規范,還于2009年8月出臺了《青田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約見地方國家機關負責人暫行辦法》。
該辦法就申請約見的事由、約見范圍、約見程序、約見結果的處理等做出了具體規定,并體現了“有序組織、集體行為、注重實效”的原則。同時,該辦法第十條還明確規定,被約見單位對代表約見時提出的問題,能當場解決的應當場解決,不能當場解決的,被約見單位負責人應當作出承諾限期解決,受客觀條件限制不能解決或目前不能解決的應當向代表說明。
隨著約見制度的規范化,約見制度正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約見的效能也在一次又一次的代表活動中顯現出來。像非法牛皮加工點的取締整治、景觀林建設項目的推動、江南學校建設工程的推進等,都得益于代表約見。
青田縣人大常委會負責人表示,代表約見既是人大代表執行職務的一種方式,也是人大監督“一府兩院”工作的重要手段,青田縣人大常委會還會繼續完善約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