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1日,籌備已久的陜西省推進西咸新區建設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以及西安灃渭新區和咸陽涇渭新區管委會在西安同時掛牌成立,這標志著規劃控制范圍達560平方公里的西咸新區正式進入了大規模實質性的開發建設階段。
陜西省省長袁純清在當天的揭牌儀式上說,西咸新區是涉及全省總體發展的一件大事,必須聚集各方力量形成發展合力。袁純清表示,建設西咸新區對于建設大西安、帶動大關中、引領大西北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陜西將按照打造內地一流、國際知名園區的目標,把西咸新區建設成為基礎設施完備、產業發展領先、人文特色鮮明、生態景觀優美的都市亮點與核心區域。
新設立的西咸新區地處西安、咸陽兩市接合部,范圍以渭河為中軸線,西起規劃中的西咸環線,東至涇渭交匯口,北至西咸北環線,南至310國道西寶線,東西約50公里,涉及西咸兩市6個縣(區)、22個鄉鎮(街道辦)。
自2002年西安咸陽兩市啟動西咸一體化進程以來,兩市的融合之路已經走過了將近8個年頭。
陜西省發改委開始著手編制《西咸新區規劃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初稿,充分吸取陜西省人大、省政協、省決策咨詢委及有關方面專家意見和建議。
隨后,陜西省政府常務會議最終審定了修改后的《方案》。根據這一《方案》,西咸新區在范圍上的主要考慮將與陜西省政府已經通過的《西咸一體化建設規劃》和正在編制的《西安國際化大都市戰略規劃》相銜接,初步定為以渭河為中軸線,西起規劃中的西咸環路,東至涇渭交匯口,北至西咸北環線,南至310國道西寶線。
按照《方案》要求,西咸新區將通過5至10年的開發建設,成為大西安的都市核心區,形成西安大都市圈之中渭河百里生態景觀長廊橫貫東西、秦漢歷史文化景區一脈相連、現代制造和生物產業集群化發展、人居環境適宜優美的城市特色功能區,形成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在西部具有強大積聚和輻射帶動功能的一體化開發示范區。
《方案》也進一步明確了西咸新區的發展目標,即2010至2015年為啟動實施階段,重點推進核心功能區建設,構建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網絡,增強對要素資源的吸納能力,形成初具規模的產業體系,“兩區一帶”基本建成,實現生產總值比2009年翻兩番,達到600億元左右。
2016至2020年為全面提升階段,開發建設重心由核心功能區逐步向其他區域延伸,建設成為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健全、產業優勢突出、環境優美宜人的西咸都市圈最佳人居區和重要經濟增長極,成為關中—天水經濟區重要的生物產業集聚區和生產性服務業集中區,實現生產總值比2015年再翻一番,達到1500億元左右。屆時,西咸一體化區域將占關中地區經濟總量約65%、占陜西省經濟總量約40%。
“實現西安咸陽經濟一體化,形成國際現代化大都市”,是《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簡稱《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陜西省發改委主任祝作利認為,推進關中—天水經濟區的第一個抓手便是加速推進西咸一體化建設。
記者從西安市規劃局了解到,新一輪的《大西安建設規劃》正在編制之中,將于2010年內出爐。
據介紹,該建設規劃在城市性質上將大西安定位為國家重要的科技研發中心、區域性商貿物流會展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國際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將逐步建設成為世界城市之文化之都。
在城市發展格局上,以渭河生態為串聯,形成“東進、西接、北跨、南融”的發展格局。以建設閻良國家航天城及臨潼國際旅游城市為契機,向東拉大城市骨架;通過西咸共建灃渭新區和豐鎬人文生態區,向西實現兩市對接;以涇渭新城及空港新城為帶動,在渭河北岸形成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以及多功能的機場城市;控制城市建設用地向南拓展,加強生態建設,使南部秦嶺的生態格局融入城市發展之中。
在規劃功能結構上,則形成“一河兩帶兩軸”的規劃結構:一河是渭河生態帶;兩條生態風光帶是秦嶺綠脈生態風光帶和北塬綠脈帝陵風光帶;兩條城市發展軸為縱向是省域內以西安龍脈為基礎延伸的南北經濟輻射軸線,橫向是隴海鐵路線經濟發展軸。
在產業布局結構上,按照大西安空間格局,將主城區分為涇渭、灃渭、浐灞、中心、南部5大板塊11個功能區。北部涇渭板塊:包括涇渭新區、涇渭工業區2個功能區;西部灃渭板塊:包括灃渭新區、咸陽城區2個功能區;東部浐灞板塊:包括浐灞生態區、西安國際港務區2個功能區;南部板塊:包括國家級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西安國家民用航天基地、曲江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3個功能區;中心板塊:包括皇城綜合商貿區、國家級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2個功能區。
在交通網絡結構上,以建設中西部和北方內陸地區現代國際交通中心為目標,構筑安全、通達、高效、綠色的一體化“1233”綜合交通體系(即一個交通信息中心——兩個高速——三個樞紐及三個系統),構建都市區對外2小時輻射圈、內部1小時通勤圈、東西南北到主城區半小時的通達圈。在現有關中環線與西安繞城高速之間規劃西咸北環線、西咸大環線、新繞城高速等級公路、拉大大西安骨架,完善城市功能;實現以繞城高速(新三環)為內核、關中環線為外核的交通體系。
其中,以“兩河兩心三園五基地”的城市空間布局的灃渭新區,建成帶動關天、輻射西部的低碳經濟和綠色產業的重要聚集區。以航空產業為主導布局的涇渭新區,則重點發展航空物流、大型飛機改裝及維修、先進裝備制造、航空服務和運輸等產業。
渭河生態景觀帶則是西咸都市圈重要的生態景觀帶,要以河堤建設、河道治理、生態綠化、景觀打造為重點,積極開發渭河沿岸的歷史文化資源,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環境,著力構建橫貫東西的百里濱河生態長廊。
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郭衛東認為,關中—天水經濟區要真正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引擎,其核心是發揮大西安的輻射帶動作用。因此,西咸新區該如何建設還應進一步充分挖掘《規劃》中的含金量,在機制、體制上創新則是突破的關鍵。
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俞從正也建議,西咸兩市政府要從真正意義上的“西咸一體化”的角度考慮問題,從打造國際化大都市的角度出發,要從方便老百姓的角度出發,正視兩地現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展格局,站在全局的角度上,按照市場要求進行資源配置、融合和流通,這樣能夠有助于實現兩地和未來整個“大西安”的利益最大化。
讓人欣喜的是,作為西咸一體化的主導方,陜西省政府已經開始了更大力度的推動。
2010年3月4日,陜西省推進西咸新區建設工作委員會召開了第一次全體會議。在聽取了陜西省發改委和西咸兩市政府等單位對西咸新區近期籌建和進展情況的匯報后,陜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省推進西咸新區建設工作委員會主任趙正永指出,建設西咸新區,是省委、省政府著眼長遠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對于實施《規劃》、加快西咸一體化進程和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以及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他強調,建設好西咸新區是全省人民特別是西安、咸陽兩市人民的共同期盼,是陜西省委、省政府賦予我們的一項重要職責,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必須快馬揚鞭,銳意創新,扎實推進,努力把西咸新區建設成為全省科學發展的示范區。
在2010年的“兩會”上,抓住機遇實施好《規劃》,讓陜西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也成為駐陜全國政協委員共同關注的熱點。
全國政協常委張道宏認為,落實《規劃》的核心在于建設西安(咸陽)國際化大都市,建設西安(咸陽)國際化大都市的重要舉措在于推動西咸一體化,推動西咸一體化的有力抓手在于加快西咸新區建設。
因此,他建議,國家批準西咸新區為國家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綜合配套改革示范區,賦予西咸新區與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同等的政策支持,特別是在土地、投資、財政、金融、產業規劃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持;把適宜在關中地區布局投資的重大產業項目,優先布局在西咸新區。與此同時,他還建議國家財政部在西咸新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和融資政策上給予傾斜。
據了解,陜西省政府相關部門目前正在研究制定的《西咸新區建設條例》也將于2010年年內出臺。屆時,西咸兩市將根據《條例》制定的相關細則,指導灃渭和涇渭兩個新區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