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馮家臻 于鴻志 楊勇先 常平陽 吳剛
(作者馮家臻、于鴻志、楊勇先、常平陽為陜西省決咨委委員,作者吳剛單位為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轉變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對于建設西部強省,促進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陜西省服務型政府建設取得什么成績?出現了什么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如何以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為契機,進一步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就成為陜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服務型政府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一切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現實需求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我省在服務型政府建設方面,與中央的要求相比,與東部省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一)從服務意識看,重權力、輕責任,重管理、輕服務的現象在一些部門依然存在。有的地方和部門對群眾反映的問題不關心,有權有利的事爭著干,沒權沒利的事繞著走;官僚主義、形式主義還不同程度存在,一些機關辦事人員服務意識差,“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地方和部門落實政策不到位,反映社情民意渠道不暢,群眾上訪事件增多。
(二)從服務內容看,公共服務產品投入相對較低。據統計,近年來我省對公共服務產品投入逐年增加,但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公共資源配置不夠均衡,經濟與社會發展呈現出“一腿長一腿短”的現象;一些地方和部門偏離公共利益,導致公共服務覆蓋面較窄,供給效率不高,影響了政府公共服務的效果。目前,全省農村仍有206萬低保對象,偏遠農村的生活用水、用電、通信、看電視等仍存在諸多困難,不能滿足正常的生產生活需求。
(三)從服務方式看,審批手續繁瑣,收費行為不規范。我省行政審批改革盡管已經進行了多次清理和調整,保留的省本級行政審批許可項目依然還有476項,這與浙江省到“十一五”末擬保留264項、吉林省繼續執行審批的279項、江西省保留的330項、河南省保留的373項相比,數量偏多。有些外省來陜的企業反映:投資陜西一個新項目,從立項到開工,要蓋30多個圖章,除個別例外,一般需2~3年才能辦下來。行政事業性收費行為不規范。有些事業單位未經法律法規授權承擔行政執法職能,一些執法單位存在以罰代管的現象,不少執法單位甚至給工作人員下達罰款指標。
(四)從服務效能看,效率和水平不高。一些部門工作重形式不重實效,會議多、文件多,文山會海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扭轉;少數單位衙門作風嚴重,推諉扯皮、效率低下的現象仍然存在;服務、協調能力不強,我省作為全國第一軍工大省,軍工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軍工企業民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僅有12%。而重慶市這個比重達到38%,綿陽市達到40%。
(五)從服務通道看,“中梗阻”現象嚴重。老三亂(亂罰款、亂檢查、亂攤派)屢禁不止,新三亂(亂培訓、亂收費、亂發證)開始出現。有的部門借規范和加強管理之名,不斷集中、上收和增設對企業的培訓權、考試權、發證權、年檢權、審驗權、檢查權、罰沒權,借機擴大公共權利邊界,并且千方百計借地方立法使其合法化。對一些重大項目、各類規劃的前期審查、備案、審批、鑒定、文件會簽等方面,環節多,手續復雜,辦事難度加大。司法環境亟待優化。由于行政干預、地方保護等人為的原因,使一些投訴案件久拖不決、判決不公、執行不力,外商反映強烈。
建設服務型政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級政府,乃至全社會的關注和全體公務員堅持不懈的努力。
(一)研究出臺專題文件,積極推進我省服務型政府建設。建議省政府組織力量,研究出臺我省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專題文件,做出工作部署。對服務型政府建設情況要定期進行督促檢查和組織協調,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突出問題,確保服務型政府建設取得實際效果。各地、各部門也要結合實際,認真學習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有關文件資料,查找本地、本部門工作中的現存問題,研究制定本地、本部門的具體實施意見和工作方案,并認真抓好落實。在推進我省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方法步驟上,先要抓好市、縣及部門的試點工作,由點到面、逐步推廣,以保證服務型政府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破除官本位、權力本位的陳腐思想,不斷強化服務意識。
政府及其公務員,尤其是領導干部、掌握重要行政資源的職能部門,要破除居高臨下的官本位、權力本位等陳舊觀念,破除注重部門利益、地方保護等錯誤的管理思維方式, 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代表人民利益來監管市場和維護社會秩序的公仆位置上,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提高服務質量為已任,以公眾滿意度為最高標準,以對民眾負責為崇高使命,一切公務活動都應做到保證民權、尊重民意、關注民生、開發民智,不斷強化服務意識,努力營造親民、富民、扶民的思想氛圍。
(三)以推進民生八大工程為抓手,著力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促進政府職能轉變。要加大工作力度,推進民生八大工程,努力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強化政府在促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教育、應急救援、社會治安等方面的社會管理職能。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要按照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基本要求,完善公共財政體系,調整財政收支結構,進一步減少行政性經費支出,擴大公共服務覆蓋范圍,把更多財政資金投向公共服務領域,使其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把更多公共資源投向公共服務薄弱的農村、基層和困難群眾,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深化事業單位改革,規范發展社會中介組織,使其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形成政府主導宏觀管理服務,事業單位和中介組織承擔微觀管理服務,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協調互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機制。
(四)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能。一是以下放和委托行政許可審批項目為重點,在清理壓縮、調整行政審批項目上實現新突破。在進一步減少行政許可審批項目數量的基礎上,也要借鑒吉林、廣東、浙江、成都等地的經驗,下工夫清理規范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否則,會導致行政行為失范,滋生腐敗。二是以建設高標準、規范化的政務大廳為載體,在改革行政審批方式,實現“權力陽光運作”上有新突破。要明確政務大廳的工作定位,理順政務大廳管理體制,全面推行行政審批相對集中辦理制,變分散審批為集中審批,變多頭受理為一門受理,變串聯審批為并聯審批,最終實現政務大廳“一廳式辦公、一條龍服務”的審批服務模式。要全面落實首問負責制、認真實行限時辦結制、嚴格執行責任追究制。積極建立和實施網上審批、并聯審批、監督、考核、激勵等各項管理制度,切實改善政務服務環境。三是以推進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建設為抓手,在強化行政審批全程監督檢查上有新突破。要按照“總體規劃、先易后難、總結經驗、分步實施”的工作思路,推進我省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建設。爭取在三年內實現省市縣三級電子監察系統聯網。
(五)規范行政收費和處罰行為,優化發展環境。一是加快收費項目清理工作。每年定期公布調整和取消的收費項目內容,凡不在公布保留之列的收費項目、未經法定程序設立的收費項目,均屬亂收費。必要的行政收費、處罰事項,不得下放給學會、協會等中介機構。要嚴格限定政府部門所屬各類站、所、中心的培訓、發證、年檢、收費、處罰權限。政府授權的評估、發證項目要在網上、媒體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對與政府各部門有各種關系的資格評估公司、評估中心、培訓中心等尤其要實行嚴格監管。二是各級具有行政處罰權的部門,必須遵循合法、公正、公開的原則,規范處罰程序和處罰尺度。執法必須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做到過罰相當,禁止重錯輕罰或輕錯重罰。執法人員執法時要做到規范執法、文明執法、秉公執法,嚴禁態度粗暴,以權壓人。三是堅決取消各級政府給行政執法部門下達罰款指標的做法。一旦發現下達罰款任務,要通過一定的程序,對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和部門主要領導進行相應的問責及處理,徹底改變以罰代管、只罰不管的現象。
(六)優化管理,加強培訓,努力提高公務員素質。一是在控制總量、限制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上狠下工夫。加強公務員職位管理,加大輪崗交流力度,推進辭職辭退、申訴控告等各項制度落實,促進公務員職業化發展;改進和完善考核模式,在考核內容、考核標準等方面,把服務水平、服務效率的績效進行量化,納入考核的目標體系,引導公務員樹立科學的政績觀。二是加強培訓。大力開展以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務和依法行政為內容的培訓,加強公務員思想作風建設,更好地擔負起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責任。在培訓方面,要強化各級黨校、行政學院的職能,充分利用其教學、培訓條件,盡量壓縮和減少不必要的部門亂收費、亂培訓。政府培訓公務員實行誰培訓誰出經費,從根子上治理亂培訓、亂發證和亂收費行為。勞動人事部門要負責清理各類職業資格培訓,對政府設立的各類職業資格應交由專家咨詢機構論證是否合理,然后方可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