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進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針對目前西部開發中存在的問題、東西部產業轉移、金融危機等新的經濟形勢,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白永秀教授,作出以下幾方面的思考:
白永秀認為,伴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進行,要繼續推進西部地區重點區的突破發展,大力推進西部地區各主要城市群的建設。
西北部要加快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的建設、呼包鄂城市群建設以及以榆林為中心的陜晉蒙寧甘次經濟區域建設,從而盤活整個西北部的發展;西南部要繼續推進成渝經濟區建設,并以城市群以及城市之間的經濟合作為紐帶,聯結西部功能區,通過以線串點、以點帶面,依托城市群和次經濟區域實現重點開發。同時要依據經濟聯系、地域關系積極搭建中西部聯動發展的平臺。
建議第一步以潼關為中心,建立以渭南、三門峽、運城為“三角”的黃河中下游小(內)三角洲經濟區和以潼關為中心,以西安、鄭州、太原為“三角”的黃河中下游大(外)以及泛三角洲經濟區,從而形成跨越陜西、山西、河南三省輻射寧夏、甘肅兩省區的黃河中下游三角洲城市群及經濟區。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建立以西安、鄭州、太原、銀川、蘭州為支撐點的黃河五角洲,建設成能與京津冀經濟區、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并列的全國性的經濟區。
第一,推進黃河中下游三角洲經濟區城市群的發展。城市群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當前黃河中下游三角洲經濟區城市群主要包括關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以及晉中城市群等。要在推進每個城市群發展的同時,積極構建城市群之間分工合作的機制,通過產業分工、商業流通、技術合作以及交通連接等多種形式,增強黃河中下游三角洲經濟區各城市群之間的合作,應在關中—天水經濟區的基礎上,大力推進大關中城市群和泛關中城市群建設,并在此基礎上,將關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晉中城市群連為一體,并通過城市群范圍的擴展、經濟聯系的加強和城市群輻射范圍的擴大,最終將關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晉中城市群連為一體,建立黃河中下游三角洲經濟區的主體。
第二,培育黃河中下游三角洲經濟區的產業支持體系。根據目前黃河中下游經濟區已有的產業結構,結合黃河中下游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優勢,黃河中下游三角洲經濟區應主要培育四條產業帶:一是以隴海線天水至鄭州段為軸心的輻射中西部的裝備制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帶;二是東起鄭州、西至天水,以洛陽、三門峽、潼關、渭南、西安、咸陽、寶雞為主線的貫穿隴海線的現代立體物流產業帶;三是以渭北、晉南為軸線,輻射陜北、晉北、豫中的煤化工產業帶;四是沿隴海線和黃河中下游三角洲經濟區三環環線,打造陜西、山西和河南中華特色文化旅游業產業帶。
第三,完善以潼關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三角洲經濟區的交通支持體系。在高速公路建設方面,在現有交通體系的基礎上,建設黃河中下游三角洲經濟區高速公路環線:一是沿渭南-三門峽-運城-韓城建設黃河中下游三角洲經濟區高速公路1環;二是沿洛陽-臨汾-延安-慶陽-平涼-商洛-三門峽-洛陽建設黃河中下游三角洲經濟區高速公路2環;三是沿鄭州-長治-太原-榆林-天水-漢中-安康-南陽-許昌建設黃河中下游三角洲經濟區高速公路3環。在航空運輸方面:在建設現有民用機場同時,重點建設太原-延安-天水-咸陽-洛陽-鄭州為主要中點城市的斜“V形”航空運輸體系。此外,還可以考慮在西安、鄭州、太原等中心城市建設城市輕軌、城市間快速軌道交通等。
第四,應盡快出臺黃河中下游三角洲經濟區開發計劃。建議由國務院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牽頭,成立“黃河中下游三角洲經濟區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由五省區政府(陜、晉、豫、甘、寧)共同參與,研究城市群發展中重大項目、工程及合作事宜的決策;專家委員會由國內外的知名專家、學者組成,負責各類項目的調研論證,提供決策咨詢;各城市跨行政區劃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大戰略資源開發、跨區生產要素流動、生態環境保護及生態恢復重建等工作,促進城市間的相互溝通與合作。同時建議國務院出臺《黃河中下游三角洲經濟區開發綱要》,闡明開發和建立黃河中下游經濟區的重大意義,并提出開發的步驟和對策,出臺黃河中下游經濟區發展的支持政策等。
10年來西部地區圍繞西部特色產業的建設,西部產業結構日趨完善,但是仍存在著“富國產業”與“富民產業”發展的不協調、產業發展水平低、產業鏈條短等問題。為此,針對目前西部產業發展的實際,白永秀建議,應在產業類型調整、產業體系構建、生態產業發展等方面建設完善西部產業發展新格局。
第一,實施產業類型調整,形成“富國產業”與“富民產業”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市場經濟發展中,有兩類產業:富民產業與富國產業。一些產業如農副產品加工業,其產業鏈條長、就業彈性高、關聯度高,但是往往是低產值、低稅收,大力發展這些產業能夠大量吸納勞動力,提高勞動者收入,實現富民,這類產業即為富民產業;另外一些產業,如能源化工產業,其產業大、稅收多,但產業鏈條短、就業彈性小、關聯度低,大力發展這類產業發展能夠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實現富國,這類產業即為富國產業。因此,在深入開發階段既要大力發展富國產業實現富國,更要大力發展富民產業實現富民。
第二,發展特色產業,構建具有西部特色的產業體系。具體來講,一是充分發揮西部的資源優勢,通過對資源的深加工、精加工,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市場優勢;二是深度挖掘產品特色,打造西部特色產品品牌;三是產業的選擇要反映西部的優勢,打造特色產業體系。
第三,發展生態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產業是一種隨著退耕還林、種草植樹以及自然環境治理而形成的以林草為主、自然衍生產品為輔的一種新型產業,它是由品種培育、種植、加工、銷售、消費、科研等環節組成的一種新型產業鏈。生態產業是開放式的、滲透式的一種生態體系,它自動優化環境,從本質上解決生態問題,主動提供良好的人居環境。因此要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尤其是在煤炭開發區加大能源化工產業發展利潤對生態產業發展的投入力度,將生態產業培育成為能源化工產業的接替產業。
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單靠西部地區的自身努力僅僅是一個方面,還需要國家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通過特殊政策加快西部地區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為此建議國家出臺一些特殊政策。
第一,中央政府實行宏觀調控的差異政策。考慮到西部企業的規模小、實力弱、抗風險能力差等實際狀況,中央政府在宏觀調控的時序上和力度上將西部與東部有所區別,不搞一刀切,給西部企業一個自我調整的機會。具體設想是,在每次中央宏觀調控時,先對東部地區進行調控,后對西部地區進行調控,給西部企業一個自我調整的時間;在調控力度上,中央政府采取的對東西部的調控政策應有所區別,比如對西部的調控行業范圍小一些,對西部企業的調控強度弱一些。此外,即使在宏觀調控期間,也給西部的中小企業一些特殊政策。
第二,設立西部大開發人才基金。中央政府對西部人才培養與引進要給予特殊政策。如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三方共同出資設立西部大開發人才引進與獎勵基金,加大對西部大開發人才引進與使用的激勵力度。
第三,出臺西部教育與科技發展的特殊政策。教育與科技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因素,也是西部經濟長期發展的動力源。建議中央政府在高校產權多元化、民辦教育產業化、辦學自主權等方面給西部地方院校更多的特殊政策,以便培養西部開發的特殊人才;在科研院所體制改革及重點項目申報等方面給予特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