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生態學博士王如松認為,讓渭河休養生息,是生態文明理念在水環境綜合治理領域的集中體現,也是渭河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休養生息”是休息、涵養、恢復、投入和善待自然的活動,讓過度繁忙、負擔沉重的水體得到休閑的機會。“如果上述問題都能調整到位,渭河休養生息就是可能的。”王如松認為。
作為一位環境工作者,王如松認為休養生息是積極的防治,絕不是消極的防治,不能用停止發展的方式來讓水環境休養生息。例如日本琵琶湖的治理,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初開始,對污染排放總量進行控制,實行嚴于全國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環境評價的標準,大幅度提高污染物排放的限制,對家庭排水和家庭廢水也提出了嚴格的處理要求,達到了休養生息的目的,既改善了琵琶湖的環境質量,又提升了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一舉兩得。
因此,渭河流域的環境保護問題在本質上是一個經濟發展問題,是一個發展道路問題、生產方式問題、經濟結構問題、消費模式問題。離開發展、離開經濟建設,談環境保護那是緣木求魚,渭河治理的是整個涵水生態圈。
讓渭河休養生息的實質是堅持以人為本,遵循自然規律,以水環境和承載能力為基礎,統籌環境經濟與發展經濟的關系,積極主動地給江河湖泊以人文關懷,采取綜合手段,提高水環境的生態服務功能,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通過近幾年的實踐,王如松認為,讓渭河休養生息要堅持以下原則:
以人為本改善民生是核心。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發展的最終目標是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斷改善人民生活的質量,開著寶馬車,喝著污水,這是對現代化的一種諷刺。
恢復生機,提升活力是目標。通過休養生息對長期困擾經濟發展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形成強大的壓力,促進經濟轉型,這個問題過去我們認識不深刻,通過金融危機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經濟轉型調整結構是勢在必行的。實踐證明,正確的經濟政策就是正確的環境政策,環境出了毛病,首先要在經濟政策上找原因。
遵循自然規律,道法自然是前提。讓渭河休養生息,必須遵循和把握渭河的內在規律,堅持環境優先的理念,將水環境的容量和承載力作為控制經濟發展規模和速度的基礎,將環境要求作為各類經濟活動的約束性條件,采取多種措施,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維系生態系統的自身平衡,促進系統的良性循環。
系統管理,綜合治理是方法。渭河水污染防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方位防范、全面治理、全民參與。在管理方法上涉及多個地區和多個部門,必須構建上下游相互協調、各部門密切協作、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合作體系,形成治污的合力。在治理的技術上必須綜合運用工程、技術和生態方法,加大治理力度。在治理手段上必須充分運用法律、經濟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既形成嚴格的排放、合理開發的強大壓力,又形成主動治理水環境的積極動力。
王如松認為,當前我們必須不斷地創新渭河休養生息的各項政策措施,使其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采取有利的措施,讓渭河煥發生機。
一是要大力發展渭河流域的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嚴格環境準入,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從源頭上控制污染。
二是要全面防治污染,加大工業污染防治的力度,加大推進城鎮污水治理措施,積極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統籌水資源開發利用。
三是強化綜合治理手段,切實落實考核問責制度,加大環境投入,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嚴格環境執法。
簡言之,在推進渭河環境保護的工作當中,應堅持從國家戰略的層面切入來研究環境保護的問題,從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全過程來研究制訂環境經濟政策,把渭河保護真正融入經濟發展之中,走用優化環境來促進經濟增長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