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與熊貓叢書
直到現在,已經消失的《中國文學》雜志在很多海外讀者的心中都是令人懷念和喜愛的。這里曾匯聚了一批學貫中西的優秀翻譯家:葉君健、楊憲益、戴乃迭、蕭乾、巴金、王科一、楊必、楊絳、草嬰、傅雷、傅東華……在這些名字背后,是蔚為大觀的優秀譯著。
曾在《中國文學》任職的劉方是楊憲益的老同事,一位法文翻譯家。她回憶起上世紀80年代初期,稱那是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黃金年代”。當時,楊憲益任雜志《中國文學》的主編,他從聞名世界的《企鵝叢書》得到了啟發,倡議出版“熊貓叢書”,將中國經典著作用英、法兩種文字出版。
楊憲益本人對此興致勃勃,他第一個要推出的就是在當時身份還比較敏感的沈從文,之后是巴金以及當時很流行的傷痕文學。劉方介紹,當時不僅翻譯陶淵明、王維、蒲松齡等人的古代文學作品,也翻譯張潔、諶容等人的現當代文學作品。叢書的推出一改中國外文版文學書籍免費推銷的頹勢,很多外國人競相來訂購,“那真是一個巨大的變化,在國際上非常轟動。”劉方說。
從1981年以來,“熊貓叢書”發行到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文學》雜志和“熊貓叢書”幾乎成為很長時期內國外了解、研究中國文學的唯一窗口。有數據統計,《中國文學》雜志共出版590期,“熊貓叢書”出版190多種,介紹中國作家、藝術家2000多人次,譯載文學作品3200篇。
在翻譯界,相比于“外翻中”來說,“中翻外”的陣容顯然要勢單力薄很多,尤其像楊憲益這樣堪稱翻譯界國寶級的人物,更是為數甚少。而今,大師們一個接一個的離去,讓本就處于弱勢地位的文學翻譯更加凄冷。如果沒有這些翻譯家的幫助,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溝通與理解將成為難題。作為仍然奮戰在翻譯崗位的老翻譯家,劉方對誰來繼承十分憂心,“大家年紀都大了,像楊憲益這樣的大家越來越少,而現在的年輕人有幾個能安心坐冷板凳搞文學翻譯呢?”在當下社會,這些翻譯大家們的文化底蘊和嚴謹的風格越發顯得珍貴。(孫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