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宏杰 張 磊
截至目前,漢中市土地流轉面積達81831萬畝,占承包地總面積的 2.86%。涉及農戶36323戶,占總戶數的4.33%。農村土地流轉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由自發無序流轉逐步向有序流轉轉變。統計數據表明,農民自發流轉的耕地由2003年的12.34萬畝減少到6.01萬畝,由鄉村統一組織協調流轉的土地增加到2.17萬畝,呈現出由無序流轉向有序流轉的積極變化。
2.流轉形式多樣。主要有轉包、轉讓、互換、出租和其他形式。其中轉包最多4.79萬畝,占流轉面積的58.56%;出租1.66萬畝,占20.33%;轉讓0.998萬畝,占12.2%;互換0.413萬畝,占5.05%;通過股份合作進行流轉發展比較迅速,由2007年的134畝擴大到去年的634畝,流轉比例由0.04%增加到0.77%。
3.土地流轉的市場化取向日益明顯。一是流轉主體多元化。在流轉的土地中,農戶間流轉6.23萬畝,占76.18 %;流轉給村外的0.71萬畝,占8.66 %;流轉給各種經濟組織的1.23萬畝,占15.16%。二是流轉規模有所擴大,土地向大戶集中進程加快。
4.土地流轉與經濟發展呈正相關關系。由于區域資源分布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均衡,平川、經濟發展快的縣區土地流轉快,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山區縣流轉較慢。
1.土地流轉期限短,流轉范圍以農戶間為主。
2.流轉程序不規范,手續不健全。
3.土地流轉缺乏價格評估、補償、扶持等機制。
4.部分基層政府在土地流轉中定位不當,影響了土地流轉。
1.實施制度創新,引導土地流轉。一是制定土地流轉具體辦法。結合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抓好農村承包地、宅基地、建設用地的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為土地流轉奠定基礎。二是建立土地流轉促進制度。靈活運用糧食直補資金等政策。制定全市統一的進入城鎮農民放棄土地承包權的補償政策,在經濟發展較快的縣開展“宅基地換住房、承包地換社保”試點。三是加大土地復墾、中低產田改造、“空心村”治理力度,緩解人地矛盾,為土地流轉儲備充分資源。
2.培養經營主體,帶動土地流轉。一是大力發展規模經營大戶和流通大戶。二是發展壯大龍頭企業。認真落實農業產業化政策,扶持壯大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訂單農業,允許農戶以土地使用權入股,促進土地規模流轉。三是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消除農民離土的后顧之憂。四是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組織,培養流通經紀人,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產業發展。
3.健全流轉機制,規范土地流轉。一是規范流轉程序。在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的基礎上,簽訂規范的流轉合同,實行登記制度,由村委會備案,鄉鎮土地承包管理部門登記。凡是涉及大面積流轉,要召開村民大會表決通過。二是規范合同管理。縣區統一編制土地經營權流轉申請書、委托書和流轉合同書。做好合同的登記、鑒證,加強檔案臺賬管理。三是建立科學合理土地流轉價格體系。
4.建立流轉平臺,促進土地流轉 。一是成立縣級農村土地流轉領導小組,負責抓好政策研究、指導土地有序流轉。有條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縣級“土地儲備庫”或“土地銀行”,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土地。二是培育以“兩個中心、一個服務站”為運作模式的土地流轉中介服務體系。三是抓住漢臺區被省上列為土地流轉試點機遇,大膽試驗,積極創新,為推動我市土地流轉積累經驗。
5.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土地流轉。一是加大財政對土地流轉的支持,安排專項資金給予扶持。二是加大信貸部門的金融支持,提高金融資本對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的支持,促進規模經營。探索用《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抵押貸款,解決產業化資金問題。三是將土地流轉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形成政策合力,推動土地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