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黃良木 攝影/連中福
登山是要體魄的,但同樣也是需要有情趣。朋友垂約要到大湖山去采風,這給我沉悶的思緒注了一針興奮劑,我滿口應承了下來,因為湖山就是常山的母親山,而在全省以“山”命名的縣市里,“常山”是有著實實在在的大山與之對應的。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常山人,誰能沒有桑梓的文化情結,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拜望自己的母親山呢?
據古書上記載:湖山屬懷玉山脈,在浙江常山境內有12公里長,3至6公里寬,主峰海拔895.4米,因山體呈長條形狀,故原名“長山”,后來人們發現,山上生長著一種名為“常山”的藥材,為方圓百里的老百姓治好了瘧疾等多種傳染病,為了感恩和紀念,人們將這座巍峨的大山尊稱為“常山”,到唐咸亨五年,整個縣城就以“常山”兩字命名。
我們一行是從常山縣城出發,行到青石鎮的周家塢村稍作休息。因為這里是青石山區片“橋亭”的集散地,一條溪水成了周家塢與中心村的分界線,好在溪中一座石拱橋為溪兩岸的往來開辟了途徑。據老一輩傳言,在衢常公路尚未開通以前,達官貴人、販夫走卒們,或婚喪嫁娶、或賀壽喬遷,走到此橋旁都要歇一歇,當時橋端還建有亭閣,故名“橋亭橋”,也有“逢橋停轎”的意蘊。
在朋友的指引下我們開始了進軍湖山的“長征”,高山、流云、溪水、青林,漸漸地向身后隱去。沒攀多久,我就感到氣喘吁吁,但是母親山的召喚讓我重又打起精神,于是崎嶇而又曲折的山道留下了我的腳印,沉重的往事則被裝進了行囊。此情此景不免想起了“山中宰相”陶公的一首千古絕唱“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終于在接近中午時,我們登上了湖山,這是一片相對的開闊地。走出山林,如同走進一種暢達的心境;走出山林,好像走進一扇童年的大門;走出山林,更似走進靜美的圣地。在一片略顯平整的山坡上,住著幾戶農家:一戶鎖著門、一戶家里做著篾工、一戶的瓦房頂正冒著炊煙。一位老農告訴我們,在這座海拔近千米的高山上,種植水稻的產量就是上不去,而種植玉米、番薯、豆類產品,又常被野豬搶了分成,他們急切盼望山外的專家學者們能協力相幫,在發展高山蔬菜和其他經濟林方面給以指點。
在老農的指點下,我們又知道了“湖山”名稱的由來。就在我們所站立的地方以前是一個大湖,再翻過幾道山梁,還有中湖和小湖。我心想:如此的高山上竟有“三湖”相連,實在不可多得!難怪古老的《常山縣志》上對此敘述“絕頂有湖,廣可數畝,中有巨魚,有石環繞如城”,可見它的影響力。由于時過境遷,現在難見“大湖、中湖、小湖、巨魚和環繞如城”,但我覺得:這美好的幻景還是留在信念中慢慢去體會為妙。
站在湖山之巔,登高回眸,雖然常山縣城遙不可及,但是“常山、湖山”的名字在我的心中已經相擁在了一起,顯得那么親切而又莊嚴。就讓我親吻這塊腳下的土地吧!我將從湖山起步,開始慢慢地閱讀常山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