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安琪
東莞廣播電視臺直播部,廣東東莞 523129
民生新聞負面效應如何“正面化”
何安琪
東莞廣播電視臺直播部,廣東東莞 523129
從2002年元旦第一個“民生”節目——江蘇電視臺的《南京零距離》節目開始,以“民生”為內容的節目在各個地方的媒體中迅速發展壯大。但是,人們通常關注更多的是新聞報道的正面效果,而由新聞傳播過程的復雜性和傳播者操作不當導致的負面效果卻往往被忽視。由于對民生新聞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以及在新聞傳播過程的復雜性,在把握其傳播效果,尤其是減少負面效果的影響上,還存在著很多問題。民生新聞的負面效果給新聞宣傳和受眾帶來一定程度上的危害,需要有相應的對策來引導民生新聞的進一步發展。
民生新聞;負面效果
負面效果的產生與傳播者、信息、及受眾有密切淵源。首先,根據英國傳播學者霍爾的“編碼/譯碼”理論,傳、受信息的過程可以理解為編碼與譯碼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中產生的“‘歪曲’或‘誤解’的現象,恰恰是由于交流雙方之間缺乏對等性造成的。”;其次,從受眾來看,接受信息要經歷一個理解的過程,而影響與制約這一過程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心理預設、文化背景、動機、情緒、態度等”
從觀眾的角度來看,觀眾總是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念及思維方式對接觸到的信息做出獨特的個人解釋,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與信息的多義性是相關的。
另外,從傳播者來看,信息在采集、編輯、發布過程中必然會滲透某些主觀因素,相對于信息原生態來說,這就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失真”,從而產生負面效果。
“民生新聞”反映百姓的困難和意見,并不是越多越好。每天大量諸如此類的報道引起的負面效果,就是無意中讓老百姓把社會陋習誤解為社會的主流,進而引起人們對現實社會的錯誤認識和不滿情緒,不能真正起到抵制丑惡現象的作用,反而易引發新的不安定因素。較有代表性的例子《今日關注》的《蠻漢跳橋,堵路十余里》這條新聞。該名男子因為遭遇交通意外而沒得到賠償,所以企圖以跳橋這種方式來達到討回賠償的目的,結果致使廣州洛溪橋交通堵塞3個多小時,車龍長達十幾公里,嚴重影響了其他市民的正常生活。隨后,記者又對該事件進行了連續的追蹤報道,讓觀眾對事件了解得更清楚。這本來是正確的,也是新聞報道必須要做的。但是,記者和編輯卻沒有注意到事件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在報道時對觀眾進行正確的引導,防止“跳橋”事件的負面效果不斷地擴大化。在之后的一個月里,又有五起“跳橋跳樓”事件接連地發生,而這些所謂的要“自殺”的人,都是為了達到討薪這樣的目的才上演這樣的“跳樓SHOW”。
編輯主觀地刪改記者稿件,會讓新聞事實變得不“真實”,觀眾由于不能全面地了解整個事實,就會斷章取義地誤解新聞,甚至看不到報道中積極的一面,而把負面的信息當成重點。
從某種意義上說,任何新聞負效果的產生,編輯都負有一定責任。編輯的這種責任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疏漏了原稿中的問題;一是由于編輯審稿過程過于主觀化,最終產生傳播負效果。由于每一個報道者的風格不同,因此語言習慣差異就很大,又由于報道對象的差別也很大,如果編輯不是見多識廣,只是運用自己的知識予以刪改,就會帶來錯誤的引導,帶來負面效果。
如今的民生新聞中,大力打造主持人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為一種時尚。記者或主持人在播報新聞時,主觀地加上自己的評論,沒有理性地處理其中的問題,會把觀眾帶往錯誤的理解上去。觀眾處于受者一方,很容易就受到主觀評論的影響,而不能真正地了解新聞的實質。
《今日關注》的主持人鄭達一向以“直言直語”的主持風格而很受市民歡迎。但是,也因為他的“直言直語”和過于主觀臆斷的評論,讓新聞產生了額外的負面效果。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媒介要提供真實、準確、客觀、全面的信息,避免造成輿論誤區和社會動蕩。報道負面新聞時不能為了吸引眼球就把新聞事件擴大化,新聞中體現的觀點必須和新聞事實相統一,批評報道要客觀公正,注意區分具體對象與具體性質,切忌無端牽連,擴大打擊面。而在做正面的先進典型宣傳時,也要實事求是,既要肯定優點,表揚先進,同時不能回避和掩蓋問題。鄧小平同志說:“宣傳好的典型時,一定要講清楚他們是在什么條件下,怎樣根據自己的條件搞起來的,不能把他們說得什么都好,什么問題都解決了,更不能要求別的地方不顧自己的條件生搬硬套。”
在新聞加工中,要注意負面報道的版面疏密度,注意曝光內容的選擇,注意邏輯的嚴密性,避免負面新聞的教唆作用和精神污染。把握“量”與“度”、“量”與“質”的關系,凡事“過猶不及”,新聞報道不能只重數量輕質量。正面報道中同類題材大量重復及空洞說教容易引起受眾的反感;反面題材報道過于密集,會誤導受眾和社會輿論,滋生消極思想,破壞社會心理結構。因此,在版面安排上一定做到恰如其分,盡量增加正面和中性的報道,減少可能產生負面效果的報道。
新聞報道要創新方式,創新視角,尤其是民生新聞,更要注重策略性和藝術性。負面報道要體現人文關懷,注重曝光與關懷的平衡,糾正錯誤觀念,變危機為契機。特別要選準新聞切入點,報道方式要有利于受眾理解與接受,這樣才能更好地使負面的新聞正面化,或是讓負面效果的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
[1]韓澤.民生新聞小札.視聽界,2004(1).
[2]孟建,劉華賓.對“電視民生新聞”現象的理論闡釋.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4(7).
[3]路璐.解析電視民生新聞的資源優勢.傳媒觀察,2004(6).
[4]程前,陳杭.望診電視民生新聞.中國電視,2005(2).
[5]吳飛,沈薈.現代傳媒、后現代生活與新聞娛樂化.浙江大學學報,2002(5).
[6]楊保軍.正效新聞?負效新聞?零效新聞.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CJR),2006-09-07.
G210
A
1674-6708(2010)21-0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