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根勤,衛瑞麒,劉 彥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
珠三角地區民生新聞成功的原理與前景
劉根勤,衛瑞麒,劉 彥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
本文以“海珠橋跳橋事件”為例,定義民生新聞及分析其背后的發展原因,深入探討媒體在社會生活的導向作用,并且從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兩個方面剖析民生新聞對政府、社會和民眾的影響,最后展望民生新聞未來的發展趨勢。
民生新聞;成功;前景
為了考察媒體在珠三角社會發展尤其是民生問題上所起的重要作用,筆者以媒體民生欄目為切入點,進行實踐調研,并為此專訪著名報人、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范以錦教授。
“海珠橋跳橋事件”是民生新聞中的一個典型例子。有關數據表明,在最近的民生新聞專題中,“跳橋”是個熱點話題,其中“海珠橋”更是此類事件的代表。對“海珠橋跳橋事件”的關注與表述,體現出媒體在當下社會中扮演的各種重要角色與功能。
第一重角色為“表達訴求”。無疑爬上海珠橋的當事人是出于無奈,絕望之中尋找新的途徑使自身問題和困難能夠解決。在常規途徑訴求受到阻礙時,只得把希望寄托在社會輿論的力量。因此,他以一種極端方式來引起社會關注,借助輿論壓力,來為自己的利益談判。媒體的報道正體現其為民表達訴求的作用。
第二重角色為“信息傳播”。媒體顧名思義為媒介,即傳播介質。只有通過媒體報道宣傳,這件事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快速傳播,得到各方面的關注和反響。
第三重角色是“輿論導向”。媒體在新聞報道時定要注意報道角度,把握有度。以海珠橋為例,媒體的報道及其后續跟進報道讓更多的人潛意識中認識到這是一種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于是導致海珠橋在4周內共發生11起跳橋事件。因此,媒體要關注跳橋事件,但關注程度和方式值得思考。高度關注,會引發另一方面的社會問題。事后媒體有所注意,對于海珠橋系列跳橋的報道不僅篇幅有減,語言激烈程度有減,且在報道方向上也由簡單報道事實向質疑和價值分析轉向。
民生新聞是關乎老百姓生存和發展,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新聞。經濟事件不僅包括國家貸款利率政策,福利補貼調整等宏觀大民生新聞,也包括食品漲價,出租車價調整,商品折扣優惠信息等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小民生話題。文化新聞可包括展覽演出通知,考試留學信息等與老百姓精神層面相關話題。政治事件則可包括政府決策,體制改革等政府及其各部門的決定。總的來說,民生新聞是為老百姓謀福利的新聞,是切切實實為老百姓服務的新聞,其本位是作為個體的“民眾”,而非體制。
當下的民生新聞已經成為新聞業的重要領域,無論是傳統紙媒還是電視網絡,對此都有高度關注。無論是社情民意的表達與交流,還是政府的咨詢與決策,都將之作為重要平臺與渠道。但是,民生新聞的空間還不夠理想,很多話題欲語還休或者無法言說,也有民生新聞不能擔負自身的使命,變得低級趣味。其實在傳媒業誕生之初,就有著民生新聞的萌芽。因此,民生新聞在新聞發展中不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而是一個始終存在、近年走熱的過程。
媒體在報道事件時,應本著客觀公正的原則。但是客觀的報道并不是否定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媒體作為事件的傳播載體,在傳播過程中應注意思考如何傳達讀者更多具有價值的信息。媒體的傳播應不同于街巷消息的散布,倘若媒體人只看到事件表面,而未進行深入思考和詳細調查,就無法真正做到客觀。而在此過程中,既然媒體站在一個新的高度觀察新聞,那么媒體有職責讓老百姓了解真實,這就是導向作用。然而導向作用需有“度”有“量”,不引起社會動蕩是底線。社會在發展進程中,存在著種種弊端,處理和解決難以做到十全十美,這是受時代背景及事物發展限制的。因此,過度關注和支持極端行為,不能起到解決問題的效果,反而會激化矛盾。
在關注民生新聞時,電視和網絡比起紙媒具有明顯優勢。從新聞原理和實踐角度看來,紙媒等傳統媒體的價值是巨大的不可否認的,民生新聞作為新興的輿論領域,一樣體現出這個道理。傳統媒體的特點:
1)權威性。如人民日報等,許多關于熱點猜測,政策走向的議論都未有定論。只有當傳統媒體進行公布時,才起到真正驗證消息源;
2)跟進深化的作用。即新媒體披露問題之后,傳統媒體以深度報道跟進。如今傳統媒體的發展已由單一報道新聞向深入連續多角度報道轉向;
3)高度與理論水準。同樣的,傳統媒體也由單純的傳播信息轉向傳播判斷和價值。真正為讀者呈現有高度價值的東西。
1)時效性。新媒體的時效性遠遠在傳統媒體之上,它的優勢體現兩個方面:一是現在社會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傳統媒體或多或少受版面和播出時間的限制,在傳播信息量上有限。而新媒體則可承載更多的新聞。二是速度。傳統媒體受特定的出版時間或播出時間限制,無法做到像新媒體一般即時的新聞散布,此外在新媒體平臺上傳播者即為當事人,省去采編環節,因此速度更加的快。
2)互動和促進民意表達。新媒體創造的平臺可以即時發布各方看法。讀者對新聞的反饋信息可以第一時間呈現在網上,利于交流。
3)涉及敏感問題時其效能較大。這是因為目前對于新媒體的管制比較寬松。
首先,媒體不能娛樂化,不能粗俗化,不能盲從潮流。要保持冷靜,保持思考,真正的正確的引導民眾。
其次,媒體之間要加強合作,優化信息平臺。
最后,媒體主力軍-媒體從業人員要加大創新能力,要能夠提出更具見解力的問題,提高語言表達準確性,擁有獨特的視角。
[1]李晗.論民生新聞的發展現狀與未來道路.
[2]解析電視民生新聞的資源優勢,2005.
[3]楊莉.電視新聞的差異化策略,2005.
[4]吳郁.地域新聞表達方式中主持人元素解讀[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4(12).
[5]潘偉華,楊鵬.民生新聞的社會效應,2009.
G212
A
1674-6708(2010)24-0006-02
book=14,ebook=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