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倩
新鄉市育才小學,河南新鄉 453011
試論語文教學的科學理念
宋曉倩
新鄉市育才小學,河南新鄉 453011
新時期語文教學改革在曲折中發展,在迂回中前進,如今又必定走上創新之路。怎樣做才能把握到語文教學的精髓,創建科學的教學模式,找到富有成效的教學方法,形成成熟而有活力的教學風格,是當前亟待考慮的重要問題。本文旨在探討如何科學地把握語文教育規律,創建21世紀語文教學新體系。
語文教學;科學理念;創新教育;多媒體技術
長期以來,由于教師中心意識的作祟,三尺講臺成了教師高筑的絕對權威,學生不敢質疑的神壇,使得語文教學缺乏師生雙向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合作的溝通。教師獨霸講臺,惟我獨尊的行為給本應最具有詩意最富魅力的語文教學投下了陰影。
從現象看,教師至高的特殊地位及嚴肅表情使課堂籠罩著嚴厲氛圍,課堂“平靜如水”,那種所謂的良好的課堂秩序其實不過是課堂生命力的萎縮與疲軟。從實質上看,教師中心意識所造成的教學專制漠視了師生人格的平等,用尊卑之別的鴻溝割斷了師生心靈之間的情感紐帶,極大的遏制了學生獨特的個性、志趣和思維,將學生異化為接受知識的容器。顯而易見,陳舊的師生觀念會給教學帶來很大的損害,嚴重阻礙了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痛定思痛,我們在教學中,應追求一種充滿愛、極富人情味、人本主義趨向的師生關系。首先,要努力去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伙伴關系;其次,以尊重來贏得學生的信任,轉換自身的角色,不把自己拒絕于學生群體之外,而是主動成為他們中的一員。作為一個熱愛教育事業的教師就應該時時刻刻擁有那顆“童心”。信任在付出中滋長,建立信任是消除無效教育的最佳方法。
第三,語文教學中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一方面,在觀念上教師要從片面注重智育到全面注重綜合素質的發展的轉變。另一方面,在實踐中,教師不但要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而且要加入到學生的課外活動、游戲之中。這樣就有利于建立和改善良好的師生關系。在這種師生關系中,教師應是教育教學的主體,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這種師生關系反映兩者在地位上的平等性,有利于教學互動,教學相長,同時使學生成為課堂教育教學的真正的主人。正如教育家贊可夫說的:“就教育工作的效果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看師生之間的關系如何”。
因此,語文教學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實施教學民主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順利進行的前提。學生的獨立人格、智慧、情感也只有在乎等、寬松的民主氛圍中才得以高度強化。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總是視課堂為師生共同體驗情感和分享教學收獲的場所,并知道用“微笑的藝術”去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態和活躍的心境。這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在師生之間進行情感的溝通,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有利于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增強自信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適應21世紀的新人才。
人們都明白一個不爭的事實:近幾年來,語文教學形成了以傳授和灌輸為主要方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習慣于對課文進行機械的語言分析,把考試作為教學的最重要的目標。這種教學的“錯位”使得母語教學陷入了撲朔迷離的狀態。其結果是學生會熟練的分析句子,卻寫不出一句生動的話來;能給閱讀文章的題選出準確的答案,卻難以寫出一篇有感情的習作來。學生的視野變得局促,精神變得蒼白,情操變得委頓。要改變這種教學的失衡與異化,就必須重視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大興科學之風。《語文課程標準》中“課程性質與地位”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作為母語,他不僅是一種語音符號系統,在其中也積淀了民族的睿智、文化精神。同時也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要求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使全體學生都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熱愛、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了解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的精華,具有廣闊視野和創新能力,成為對民族、國家、人類有責任感的現代公民”。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這不僅體現了人文學科的特點,而且明確了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目標。
小學語文作為人文學科,對學生心靈的震撼和影響是很有力度的,也是深遠的,這是因為小學語文本身蘊涵的理念和感情,對學生的情感、態度會發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小學語文課本入選的課文,或記錄了作者生活的閱歷,或抒發了作者的情懷,或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觀、世界觀。要搞好語文教學人文素養的滲透,就要深入鉆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明確人文內容。諸如贊美祖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民智慧的《撈鐵牛》、《美麗的集郵冊》、《中華民族最強音》等;歌頌老一輩革命家的理想情操及關心人民群眾的《“這個規矩不能有”》、《草帽計》等;歌頌古今中外科學家、畫家、名人刻苦學習、頑強拼搏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裝滿昆蟲的袋子》等;歌頌革命先烈,為新中國的誕生不怕犧牲、前仆后繼、英勇斗爭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珍貴的教科書》、《豐碑》等。這些都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容,都蘊涵著很強的人文素養。因此,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這些深刻的思想、正確的道理、感人的形象、優美的語言等人文素養來熏陶、感染、塑造學生的靈魂,使其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21世紀合格人才。
語文教學是人文教育。教語文,同時也在教中華民族的文化,中華民族的思想、中華民族的情感。為此,教師在每個教學環節都要有人文思想滲透的考慮,這就要以體驗式活動教學模式的探索為重點,改變現行課堂教學以書本、課堂和教師為中心、講授灌輸偏多、忽視合作交流、主動參與和探索學習的傾向。尊重學生的個性創造精神,切實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實現由“標準劃一,關注少數”向“面向全體,關注個別化學習需求”轉變;由“灌輸式學習”向“啟發式學習”轉變,使學生學會提問,學會“從做中學”,學會探究式學習,學會溝通和表達。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這就是說,新世紀教育的主旋律仍是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很顯然,這也是要求我們自覺地把語文教學定位在創新層面上。
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呢?首要是充分利用興趣這個嚴啟動器”的作用,想方設法點燃學生探求新知的思想火花,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首先為學生創設敢想敢思的創造性學習的良好情境。因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教師自身思維的靈活性和豐富性密切相關。因此,教師自身思維應具有創造性,應以創造者的身份進入設置的課堂情境中去。如教學《蝌蚪找媽媽》一課時,筆者就設置了這樣的情境,在授課時指著掛圖,放上音樂,然后隨著輕松的樂曲進入情境:在一個清澈見底的池塘中,有一群可愛的小蝌蚪。他們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你們聽著音樂,慢慢地閉上眼睛,跟著老師地敘述和音樂動起來。是不是覺得自己就是一只在水中自由自在、又迫不及待地尋找媽媽的小蝌蚪。孩子們神采飛揚地說:“我好象在水草中穿來穿去。水很清,草很綠。”一個個沉浸在無限的遐想中,思維處于積極、興奮狀態。這時,我相機提出要求:你能說一說此時小蝌蚪的心情嗎?學生表達踴躍。
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難。對學生的質疑,教師的態度應該是鼓勵、引導。通過鼓勵使學生從不敢提問到敢于提問,從“敢問”到“善問”是一個飛躍的過程,教師要不斷提高質疑問難的質量,認真研究學生的思路,教給他們提問的方法,以帶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促使學生自主地學習。
第三,教師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一如《稱象》一課,可以讓學生思考:如果你是曹沖,你還會用什么辦法來稱象?學生興趣盎然地紛紛獻計,學生憑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積極獨立思考,最終通過聯系課文內容,與曹沖辦法的對比,得出了用人代替石頭稱象要比用石頭秤象快捷、省力的好辦法。這一過程使學生能主動探究知識,多方面、多角度的去考慮問題,解決伺題,培養了求異思維能力。同時,學生也獲得了一種成就感。
最后,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創造性想象。豐富的想象是創造的翅膀,無論創造想象還是再造想象,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進行創造性勞動和掌握知識都是很重要的。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由一張嘴、一本書、一塊黑板、一支粉筆構成的較為單一的講授方式將和多媒體有機結合,共同完成教學目標的方式所代替。由于小學語文教材比別的學科教材含有豐富的情感特質、審美潛能和文化因素,而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技術手段又可以將語言文學轉化為更直觀、更形象的畫面和音響來抓住學生的心并充分的調動他們的視覺、聽覺等感官系統,讓他們不知不覺地進入情境中。這樣就有利于讓學生感受美的形象,受到美的熏陶,把握美的真諦,并可以高效、便捷的獲得更多的知識信息。
教師憑借現代教育技術優勢向學生提供動畫、圖象、解說、文字、音樂等信息。例如,《黃山奇石》一課,學生對黃山石的特點只能憑空想象,似懂非懂。如果收集有關資料、截取圖片,通過多種媒體的有機組合,讓學生去觀察“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等黃山的奇石,就可以使學生更形象、直觀的感受到黃山石的奇。還可以通過Internet網下載與課文相關的資料,供學生閱讀,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網站中去找、去讀。學生去尋找、下載有關資料時,那色彩鮮艷的圖畫、優美動聽的音樂、豐富多彩的內容,能深深的吸引學生,激發他們的興趣、注意和情感,也能喚起他們學習的潛意識,真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同時,大量、廣泛地閱讀又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讀寫能力。
需要強調的是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使用一定要立足于使用效果。從教材、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出發,并且不能取代教師在課堂上發揮主動作用的地位。
新世紀的小學語文教學不再使學生獲取的知識禁錮在課堂上,不再禁錮在課本和教師預定的教案里。教師亦不能畫地為牢的只滿足吃透教材講好教材,必須對大語文觀有更透徹的理解。只有這樣,學生的視野才得以擴大,思想才得以大解放,靈性才得以大啟迪,智慧才得以大奔流。
所謂大語文觀,就是堅持“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觀點。這里就有—個對教學內容的認識、理解要寬泛的問題。應該說,教科書是最重要的教學內容,但不是教學內容的全部。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中外文學名著,科學普及讀物,廣播、電視、錄音、錄像、電子錄像資料,網絡資源,博物館、紀念館,以及鮮活的現實生活……經過認真篩選,都可以作為教學內容。我們要充分利用課本以外的語文教育資源,突破封閉的課堂和單一的課本局限,充分利用母語社會背景這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學生在母語環境中學語文、用語文,堅持走“開放式” 的語文教學道路,全面提高語文素質。語文教學還應注意加強課內外的聯系、溝通與融合。要努力創設連通教材內外、課堂內外的有利于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環境,大力開展并組織學生以大量課內外閱讀為主的讀書活動。注意教給學生讀書的知識,習得讀書的方法,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要以學生自選讀物為主,并伴以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進一步促進讀書活動的開展。還要注意為學生創造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條件,提供參與的實踐場所,抓住一切有利于學生學習語文的時機,使語文教學活起來,使教學中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多起來。
這種以語文課堂教學為軸心能動地溝通學生、學校、家庭生活各個領域,使聽說讀寫的訓練和語文課外的語文生活實踐形成渾然一體的強有力結合的大語文觀所指導的教學實踐,可以“最大限度的開辟語文學習空間,最大限度的爭取語文學習時間,最大限度的拓寬語文學習內容,最大限度地激發語文學習興趣。”這是語文教學的一次變革,是教育思想的又一次飛躍。
[1]學生主體 教學互動.
[2]佛山市教委教研室.小學語文精要教學法實驗方案.
[3]西南師范大學.論有效的課堂交往.
[4]華東師范大學.為何而教.
[5]2002年學科教育.開放的語文教學.
G424
A
1674-6708(2010)24-00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