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劍瑩
華南師范大學科技處,廣東 廣州 510631
現今社會的發展形勢,當前的社會已經不能滿足于高校僅僅發展教學和科研而不實現成果轉化的現狀了。在全國都在強調發揮科技支撐引領作用的大潮流下,作為高等院校,走與企業合作的道路,走產學研的道路已經是大勢所趨[1]。特別是我國發揮科技支撐引領作用,積極推進科研成果轉化能力,以此成果抵抗此次國際金融危機這一事實,強而有力的說明了加強科研成果轉化能力的必要性和不可抗拒性。
總體來說,目前我國高校的科研轉化能力還不強。據統計,我國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率只有8 %[2-3],而師范院校這一轉化率更低。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大量的科研成果因為“產學研”結合不緊密而被大量浪費掉了[2]。師范院校相對于其他高校而言,科研實力相對薄弱,底子薄、人才缺,發展后勁不足,科研成果轉化能力更加薄弱。如果師范院校不能加強科研能力,不能加強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就必然會淹沒在時代的大浪潮中。因此,在現在強調科研成果轉化的大背景下,工科薄弱的師范院校將面臨比其它院校更加嚴峻的挑戰。
對于師范院校而言,目前擺在其產學研道路上的障礙主要有以下幾點:
1)受傳統觀念束縛影響較大
長期以來,因為國家早期政策的引導,高校的教師都以教學和基礎科研為主,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教師興辦企業或者參加生產活動都被視為“不務正業”,而一些教師利用手頭技術去創收更被稱為“下海”。種種的傳統觀念束縛著高校教師發揮科研成果的轉化行為,而這些現象對于師范院校而言更甚[4]。
2)成果轉化機制不成熟
在科研成果轉化的過程中,有一個步驟極其重要,就是我們常說的“中試”,這是成果轉化的一個關鍵點,是為了推廣實驗室科研成果所做的后續試驗和應用性的工作。因為在實驗室中研究出來的成果無論是生產規模、操作技術還是工藝條件還有成本預算控制方面都和現實中的工業化生產有著巨大的差別,而在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就需要解決生產放大、工藝設備設計等一系列問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一般而言,產業化過程中的實驗室階段經費、中試經費和產業化經費的比例為1:10:100[4]。可見,中試是一個極其費錢的環節,我國的中試經費遠遠達不到這一比例,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研成果的轉換。而師范院校由于缺乏扎實的工科基礎,缺乏一些必須的中試設備,這就使師范院校在成果轉化這一節上寸步難行。
3)科研管理機制不完善
在我國,縱向科研經費占了總科研經費的大頭,而縱向科研方向和項目是由上級主管部門制定和下達的。這種做法比較有利于宏觀調控,但是對于不同地區、不同高校而言缺乏針對性,形成了科研和經濟分離。近期的科研制度改革將國家對科技工作的支持全部變成了競爭性撥款,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技工作者的危機感,但是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趨同和重復的科學研究。而且對于師范院校而言,在這種政策下不得不與工科類院校競爭相同的課題,難以根據自身特點來進行科學研究。此外,師范院校的科研人員擔負著更多的教務工作,主觀上也只看重政府的科研課題,因為這類課題“好交差”,只要求文章和編著。對于科研成果能否轉化,能否與市場對接,在他們看來并不重要。在這樣的科研管理機制下,必然導致師范院校教學與科研脫節,科研與社會脫節。
師范院校應當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努力探索出合適的產學研發展的方針和道路。
國務院擬定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年-2020年)》[5]中明確指出了我國今后15年的科技工作指導方針,就是: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國家與地方科技資源的投入與分配越來越強調科技對社會與經濟的貢獻率。在此背景下,師范院校的科研人員應積極改變傳統觀念,從思想上重視產學研。同時我國師范院校的科研管理人員也要改變傳統觀念,要與時俱進學習吸收國家科技政策,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積極引導科研人員走產學研的道路。
加強科研創新的精神、抵制科研不端行為、正視當今在師范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學術權力、學術壟斷”壓制新生科研力量的事實、加強誠信機制建設、加強知識產權意識和科研法制制度建設。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鼓勵創新
建立健全的創新激勵機制,調動本校科研人員的創新欲望與創新意識。用于評定一項科研成果是否具有創新性,可以從該成果是否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這3個標準也是現行發明專利是否能獲取的條件。
2)保護創新
對于具有創新意義的科研成果要及時進行保護:一是要通過專利的方式對創新成果進行保護,在這方面,則必須要求科研人員和科研管理人員時刻注意了解專利權申請程序的變化,特別是在高科技背景下我國專利制度的革新,此外還必須成立專門的部門學習和研究專利法,以做到切實保護本校創新成果;二是要設立監督反饋機制,防止校內學術權威盜用新進人才的創新成果,打擊新進人才的積極性。
產學研要求就必須以企業為主體,以高校為依托,這就意味著我國師范院校應當去適應企業的生產步驟,而不是讓企業遷就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從產學研結合的實施模式來看,我國師范院校應當走以合作開發和共建實體模式為主,多種模式嘗試的產學研道路。通過校企合作開展技術合作開發的“共建技術中心”、“共同研究開發課題”、“共辦高科技實體”等[6-7]多種形式的產學研結合,還可以通過創辦科技園,技術轉移中心,中試基地,研究開發中心,開放性實驗室,共建企業,科技中介服務,產學研辦公室等機構促進科研成果轉化,這樣既能增強我國師范院校的技術創新能力,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同時也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其具體做法有:
1)加大對產學研合作的激勵力度
出臺相應的科研激勵政策,把為基層企業服務和成果轉化的指標納入科研人員業績評價體系中,讓科研人員從論文等硬性指標脫離出來,加強成果應用和成果轉化。
2)加大學科調整力度
針對師范院校工科薄弱的情況,引進工科團隊,新建工科基礎學院與專業。
3)積極引入本科學生加入科學研究行列,擴大科研隊伍
將本科生引入科學研究領域有三大好處:一是可以擴大科研隊伍,增強我校科研實力;二是利用科研服務教學,一方面能促進教學;三是鍛煉了本科生的能力,提高本科生素質,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提前接觸科研和企業,為將來就業鋪墊一條道路。
4)提高科研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提高橫向科研項目的“含金量”,發揮橫向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學校要出臺新的科研激勵政策,逐漸削減無實際轉化的科研成果的獎勵,加大對有實際成果轉化,產生經濟效益或者專利轉讓的獎勵力度。
在條件成熟的地方建立科技成果轉移園,推進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產業化。
人才結構調整包括了2個方面:一是人才引進;二是人才培養。
人才引進要服務于新學科、新平臺、新機構、新基地、新院系、新領域、新行業、新專業、新學位點等“新”體制建設,人才引進的類別、方式、目標要有站得高、看得遠的頂層設計。
人才培養要注意培養青年群體和留學回國群體。學校應給予啟動與育苗,為他們開展科研的前期積累和鍛煉,有效地為他們奠定一定的競爭基礎,吸引和鼓勵他們加入科研隊伍,以建立良性循環,這樣科研隊伍才能形成規模,先有科研的數量,才能有科研的質量。
[1]帥燕,杜學元.市場經濟條件下地方師范院校的戰略環境分析[J].科技信息,2008(24).
[2]楊小沖.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考.曲靖示范學院學報[J],2008,2.
[3]孟琦.地方師范院校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問題及對策.安徽教育學院學報[J],2006,24(3).
[4]吳甘霖.地方師范院校科研成果轉化率低之淺見[J].安徽科技,2002(7).
[5]《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年-2020年)》[M].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印發.
[6]謝龍.不同模式下產學研聯盟運行機制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7]張勝.產學研一體化模式淺析[D].南京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