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良萍
浙江省新昌縣中醫院,浙江 新昌 312500
所謂隱私,一般是指不愿意為別人所知曉的有關自己的私生活和個人事務,譬如個人的資料信息、交友范圍、生理狀況乃至性習慣等。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而且權利主體對他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對自己是否向他人公開隱私以及公開的范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
由于我國法律目前不承認隱私權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因此我國法律并未明確隱私權,也沒有形成較為系統的隱私權保護理論,這也是我國有關隱私權保護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網絡隱私權的保護范圍,是我們保護網絡隱私權的直接參照點,也是我們界定侵權案件的直接依據。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個人活動領域。即個人通信內容、個人計算機數據資料的安全、個人生活的安寧;2)個人信息;3)已被侵犯的個人隱私。
網絡隱私權相較于一般隱私權有幾個特點:1)網絡隱私權所體現的是一種人格尊嚴以及人在這個社會所采取的某種生活態度以及價值取向等問題,而這種人格尊嚴也好,其主體應均為自然人,而非擬制的人。自然人的隱私權主要體現在對自己名譽的重大影響,因此現在對隱私權的救濟辦法一般就是以侵犯名譽權等其他訴因來請求法律保護。網絡隱私權的客體包括個人活動領域和個人信息;2)網絡隱私權的內容具有經濟價值;3)管轄權的不確定性。因其載體是網絡是個虛擬社會環境,地域性特點不明顯。
因以上網絡隱私權的特點,以及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計算機網絡成為越來越遍的信息交流工具,使得網絡隱私權的侵權方式更加便捷,侵害手段越來越多樣化和高科技化,越來越隱蔽。
鑒于上述,對于網張隱私權的保護既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理論問題,現實中也存在諸多的限制,這些都對網絡隱私保護產生了影響和限制,因此需要有一些基本的原則也尋求保護的有效途徑:1)收集限制原則。即網絡服務商應取得個人明示同意后才可進行收集有關用戶或消費者個人的信息;2)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應建立在保護人格尊嚴的基礎之上。就我國現行的法律依據沒有為隱私權提供獨立的保護,而是納入名譽權進行保護。因此,嚴格保護人格尊嚴實為在隱私權未被明確確立的法律條件下保護網格隱私權不可或缺的原則;3)限制使用原則。即除非隱私所有權人同意,任何組織(包括國家機關等)不得以除涉及社會公共利益需要和國家政治利益需要之外的任何理由公開、使用、傳播個人隱私等。目前限制使用原則在用戶資料共享方面遇到很大的挑戰,網絡服務提供商所聲明的條款主要指未經用戶明確表示同意,網站不能向第三方提供用戶的姓名和電子郵件地址,網站不應以商業目的與其他組織共享用戶的電子郵件與個人化信息;4)公開原則。提取人和利用人一般應采取公開的政策,使得網絡所有權人的隱私處于一種可被監督的狀態。
對于網絡隱私權的保護方式應是適合法律精神內涵的法律保護方式。目前世界存有兩種不同的且都較完備的保護模式,一種是行業自律模式;另一種是立法規制模式。在我國,應該借鑒這兩種模式來摸索出一套適合我國網絡社會國情的體制。而在體制建立過程中,應當注意增加常規法律的技術性,即于高科技的網絡技術相接軌。
而相較于對網絡隱私權的種種保護措施,網絡實名制似乎成了與其相背離的一面。而對于網絡實名制存在的最大的爭議實際就是個人隱私權的安全問題。人們擔憂的是一旦真正推進網絡實名制,那么個人隱私就會受到危脅,甚至是個人人身安全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隱患,當然一些網絡的言論訴求也將受到阻礙。畢竟,對于現實社會來說,網絡是一個可以匿名的虛擬的社會環境內外,在這里大家相較于現實社會保持著一種安全感、放松感。這些種種擔憂也是無可厚非的??v觀國際社會網絡環境,實名制在一定意義上與社會法制化程度、現代化程度上是同步的。我們應該正確看待網絡實名制。
實名制是網絡時代、匿名社會的管理基礎,是社會規范得以遵循的依恃。網絡既然成了社會活動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那么通過網絡所進行的各種活動也就應該服從整個社會活動秩序。實名制限制的是那是那些不負責任網民的自由,對大多數網民來說是更好的保護。
就中國如何發展實名制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分解為幾個問題,什么時候需要身份確認,什么時候可以不確認身份,什么時候還需要隱私保護,以及政府政策如何順利實施實名制等。在參考和借鑒國際社會網絡管理方面的一些經驗,我國社會應根據自身人文環境、經濟環境的特點,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切實可行的辦法比較好。
首先,與眾多經濟活動,特別是經營和交易相關的網絡服務,是須要實名制的,有些自建立開始就是實名制,這是誠信網絡服務的基礎保障。如果有了實名身份確認機制,至于在論壇或留言板上是否顯現真實身份可以靈活對待;其次,有些網絡服務是不須要強制確認身份的。比如慈善捐助、舉報投訴、互助交流、專業網絡群組的內部討論等。
此外,實名制和隱私保護,實名制和積極性保護等問題有時會成為矛盾。比如網絡服務方對用戶個人信息,隱私信息的泄露和侵犯,實名制給經營個體帶來成本升高等問題,這些需要政府在網絡服務的更宏觀、更基礎的機制方面給與重點考慮,來克服實名制帶來的“副作用”。比如,由政府建立具有監管體制的第三方機構提供對網絡使用者的統一身份認證;在網絡使用費用、稅收、補貼等方面給予實名制者更多激勵措施。
當然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在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也在不斷變化,實名制和隱私權其表現方式也在不斷變化。簡而言之,我們應該找出一條合理的可以維護網絡隱私權和實行網絡實名制的途徑。道德和法律也是不可缺少的介入手段,綜合、全面、有效的控制網絡侵權行為,切實有效的實行網絡實名制,還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1]張秀蘭.網絡隱私權保護研究[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
[2]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