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林
遼寧省廣播電視臺,遼寧 沈陽 110004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電視實現了媒介自身功能的擴展,由大眾傳播媒介的輿論宣傳工具擴展到了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遠程開放教育等領域。教育電視,憑借著傳遞信息量大、傳輸質量高、視聽效果好等優勢占據了教育領域主流傳播媒體的地位,為解決我國當時的教育資源短缺,尤其是教師資源短缺問題,以及為社會文化普及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大規模傳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近幾年,被稱為“第四媒體”的互聯網的出現,傳播途徑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對教育電視發展造成了強大沖擊,對教育電視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了巨大的阻力。因此,要正確認識網絡時代教育電視的優勢和面臨的挑戰、機遇,積極勇于大膽尋求教育電視發展的新空間,是我國的教育電視和教育事業與時俱進。
時代發展,新事物不斷涌現,新媒體的發展也都不可避免地產生,面對新興媒體的挑戰,在困境中冷靜思索,我們會發現,現階段在我國的互聯網環境下,教育電視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從傳播效果看,在傳輸和播放效果方面是遠不能和電視傳播技術相比的,互聯網依靠網絡多媒體技術的穩定性不好。
從接受者的角度來看,我國文化整體水平較低、消費水平不高,再有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差異明顯,互聯網和其寬帶普及等問題,以網絡媒介為平臺開展教育,對學習者的原有知識和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等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而教育電視不受年齡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受眾的廣泛性上不如教育電視。
首先,現信息的及時反饋、傳輸內容稍縱即逝且不易存儲、不便修改等方面。教育電視與網絡媒介相比,又存在著明顯的弱點,主要表現在信息的單向傳播、無法同時實現;
其次,“第四媒體”時效性強、資源豐富、交互及時等其他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主宰者著時代信息的脈搏,為其帶來了廣闊的市場,并一直呈現著強勁的上漲勢頭。同時,青少年學生群體已經成為互聯網的忠實用戶,更是作為教育信息傳播的主要受眾者??梢钥闯?,互聯網的迅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電視受眾的分流,對包括教育電視在內的各種傳統教育媒體發出了強有力的挑戰。
網絡全球化時代,各個媒體的發展實質是共同發展,共同促進,絕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競爭中求合作,在對立中求統一,尋求資源的合理配置與有效利用,達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這是網絡時代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教育電視作為教育與電視聯姻的產物,欲在網絡時代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解放思想,改革開放,銳意進取,必須與相關媒體攜手合作,在變化中發展,在發展中變化。
如果以信息傳遞的眼光來看,教育電視和網絡媒介在表征信息的符號、對學習者構成的刺激方面并無本質的區別,只是各有優勢,兩者相互融合、發揮各自所長是最好的發展途徑。
其一,繼續發展和進一步擴大教育電視的功能。教育電視繼續發揮教育電視“傳播科學知識、傳承優秀文化、傳遞教育信息、傳揚先進教育理念”的教育功能的基礎功能,完成與受眾者的信息傳播、交流仍然是教育電視今后的主要任務。
其二,新領域在教育電視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教育電視將是一種新型工具,延伸到生活、工作和休閑娛樂中去,是未來教育電視發展的另一領域。
其三,教育電視的主體復位。從教育電視既有“教育特性”又有“電視特性”的本質特征出發,筆者認為教育電視發展的根本在于教育電視首先要在觀念上扭轉傳統的“電視教育”的觀念。教育電視本位回歸,制作教育電視精品節目,要在內容上反映最具有特色和本質的東西。
其四,媒體強強聯合,優勢統統互補,挖掘新渠道,整合新領域。網絡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各個媒體的發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對立統一的,教育電視要在內部之間,外部之間,內外結合部贏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達到“雙贏”甚至“眾贏”的效果,形成良好的“媒介循環生態”。
其五,因地制宜,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東中西部無論在地域,還是經濟水平上的差異是十分明顯的,而正是教育到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如此形成很大的教育落差。而教育電視因其投資少、見效快、輻射面廣,是在西部地區進行全面教育的最佳手段。教育電視將以自身獨特的優勢,促進西部地區教育水平的提高,去解決東西部教育水平差距方面。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帶領人類進入了互聯網時代,新時代的到來,必然也帶來一種新媒體的潮流,一種舊媒體的隱流。事實證明舊事物終究必然被新事物代替。教育電視和互聯網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直至找到最佳契合點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在理論中升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電視能否找到自己適應教育需要的“角色”并適應這種“角色”,將是決定未來教育電視發展的關鍵因素。
[1]張菲菲,抗文生.網絡時代教育電視發展的新空間[J].科技教育,2005(12).
[2]石曉雯.網絡時代教育電視的本位回歸[J].電化教育研究,2006(11).
[3]王東輝.網絡時代的電視傳播新趨勢[J].電視研究,2000(10).
[4]王衛軍.網絡時代教育電視發展趨勢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04(9).
[5]胡為芹.網絡時代教育電視的可持續發展探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5(5):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