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成艷,張立志,周柏研
桓仁滿族自治縣水務局,遼寧 本溪 117200
在人民生活日益發展的重要時期,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農村飲水安全工作,把它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頭等大事。針對各項政策的出臺,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證農村用水安全問題。根據桓仁縣近幾年來的工程實踐,初步總結、探索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有效的解決了桓仁縣山區農村人畜飲水安全的具體問題。
在選擇水源地時,對于河流上游水源基流工程段在嚴寒季節不封凍尤為重要,切不可忽略。否則會造成負面影響。例如在實施果松川飲水工程時,由于忽略了冰封的問題,結果在工程實施后運行了近4個月,到二月份供水突然中斷。現場勘察查找原因,結果發現:大冰已漫延整個河床,覆蓋了整個水源工程包括截潛壩。從壩址處破冰觀察,截潛壩前首先凍結,形成一道屏障,然后一層水流一層冰,封死了整個水源工程。該處屬于局部隔水層上積蓄的地表水,離地表近,整條河流的大部分河段均屬于這種情況。針對這種情況對工程了補救,在離水源地50m處,有一處常年不結冰的基流,此處長30m、寬30m、深1.0m,該處除了基流不冰封外,還有其他特點,春季融雪早,冬季基流邊緣結冰晚,夏季地面潮濕且溫度升高較慢,秋季常見有水蒸氣上升,在此處修建了第二級水源地與第一級水源地聯結起來,供給果松川村3500人畜飲水。經過4年運行,效果較好。
水源系統工程設計主要包括基礎開挖、截水墻、蓄水井、蓋板、蓄水井周圍充填過濾料、蓄水井管路等幾方面。
1)基礎開挖:基礎開挖成⊥型型式。“橫”表示截水墻。截水墻開挖長度視河寬和兩岸結構條件而定。寬度視截水墻寬度而定,深度視基礎為巖石和不透水層而定。“豎”表示蓄水井。蓄水井基礎和截水墻基礎為一個平面。蓄水井具體尺寸根據當地情況而定。
2)截水墻:截水墻為混凝土結構。其穩定情況參照擋水壩段設計。截水墻澆筑在巖石或不透水層基礎上。兩端各延伸到巖石層或不透水層3m。若地基巖層較高,必須保證蓄水井在水下1.8m。主要考慮到當水面結冰1.0m厚時,冰下保證有0.8m供水深度,以此達到嚴冬供水目的。
3)蓄水井:根據實際工程經驗,由原來圓井下面加截水墻的方法,改造成現階段的方井型式,把截水墻與井體聯結一起,即節省了工程量又節約資金,同時也方便管理。蓄水井最底層澆筑一層0.2m厚的鋼筋混凝土地梁與截水墻聯結一體。然后,蓄水井井壁三面立墻用毛石砌筑0.8m厚,保證透水性良好。為達到堅固耐久目的,在砌筑到離基礎0.8m高時,再澆筑一層0.2m厚的鋼筋混凝土梁,再繼續往上砌毛石。一直砌到1.2m時上面澆筑鋼筋混凝土蓋板。
4)蓋板:蓋板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具體尺寸為蓋住蓄水井為宜。井蓋留有0.8m見方的孔洞,為方便進入井內而定。井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厚度視2~4人能抬動為佳,然后用鎖鎖住。
5)蓄水井周圍充填過濾料:濾水層填礫規格必須適當,一般填礫的直徑要略大于含水層砂粒直徑的8~10倍,選用圓度較好的礫石,一般以石英質為最好,以便起到反濾作用。填礫在施工時必須將其中泥土、雜質除去,否則會影響井的出水量,增加洗井的困難,不合格的填料不填入。
6)蓄水井管路設置:該管路分為三層。第一層為最底層排污管,第二層為減壓過濾井進水管。距底層管路0.3m設置。第三層為排水管:排水管設置在蓄水井最上端。當水流蓄滿時,水流自然流出。漂物隨之排出。管徑根據上游來水確定,一般選用2吋~8吋排污管選擇聚乙烯管材即可。進水管和排水管選擇PE管材。
1)減壓過濾井位置確定。以用水戶最低點為標準往蓄水井方向測定,高差在30m左右,地勢平坦、便于施工,為第一要求。保證低于蓄水井高程2.0m以下的地方作為減壓過濾井的最佳位置,為第二要求。二則必備。過濾系統隨之而定。
2)減壓過濾井結構設計。減壓過濾井設定為外墻2.6m見方、凈里2m見方的型式。深度在1.7m以下,防止凍脹。墻壁底坐、頂蓋為雙層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筋設計為φ12每15cm編網雙層構造。底面四周井壁和頂蓋聯合一體,以此解決凍脹問題。頂蓋布置出入洞口,洞口尺寸為80cm成方型式,為進入井內洗刷換料等作業方便而為,井蓋需加鎖平封。
3)過濾材料選定。(1)第一層選用砂粒規格為4mm。填礫厚度為40cm,平鋪井內;(2)第二層選用木材燒制而成的木炭作為過濾、消毒、凈化材料。木炭一根根放在帶孔洞的尼龍袋里。尼龍袋要求質量好,結實耐久的材料編織。擺放厚度為30cm,然后封嚴再一袋一袋平擺在井里;(3)第三層選用2~3cm的礫石壓在木炭之上,厚度為30cm,為防止水壓過大漂浮起來。所有選用的材料包含木炭都應沖洗干凈再上料。木炭2~3年清洗輪換一次。
4)過濾減壓井管路設置。該管路分為三層,第一層為泄水管,為排空井內水流而設置。管徑為2~6吋。管長為1~10m。設置閘閥控制,深埋凍層以下;第二層為進戶主管路。設置在過濾材料的上端1.0m以上。經過濾以后再進入各家各戶。管路直徑根據用水量設計而定。由蓄水井輸入過濾井的管路設置在過濾料的最底端,由下往上過濾;第三層為減壓管,當水壓力超過反濾層以上時自然減壓。該管徑設計為進水管的1~3倍。在適當位置加設閘閥。以此控制減壓強度。管長因實地情況而定。減壓管輸出的水流要排放到河溝里。該管應有防凍措施。
經過幾年的探討研究,逐步走上了一條較為理想的桓仁農村飲水系統工程安全思路:既由原來的圓井下面加截水墻的方法,改造成現階段的方井型式,把截水墻與井體聯結一起,節省了工程量又節約資金,管理又方便;由原來沒設第二級過濾井的混濁水,改造為加設第二級過濾井基本控制汛期的混濁水為清水的狀況;由原來設置減壓閥門冬季不好管理的狀況,改造成由減壓井代替減壓閥的狀況,方便了管理,效果好于閥門減壓。過濾井和減壓井合并,即方便又節省資金。
[1]董哲仁,劉蓓,曾向輝.生態方法水體修復技術[J].中國水利,2002(3).
[2]李代鑫,楊廣欣.我國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6(5).
[3]岳錄堂.對解決當前農村飲水工程治理問題的探討[J].陜西水利,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