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宏燕,徐國珍
浙江衢州市柯城村鎮規劃建筑設計室,浙江 衢州 324000
面對全球變暖的嚴峻環境形勢,2009年年底,溫家寶總理在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提出我國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建筑是耗能的大戶,全球能量50%消耗于建筑的建造與使用過程,其中尤以空調耗能量最大,因此,要實現這一目標,未來的建筑應該盡可能結臺氣候設計,使用更為尊重環境的建筑材料,如無害材料,可持續的材料,可再利用的材料,使用節能照明和節水設備等。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50378中把綠色建筑定義為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所謂“綠色建筑”的“綠色”,并不是指一般意義的立體綠化、屋頂花園,而是代表一種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對環境無害,能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并且在不破壞環境基本生態平衡條件下建造的一種建筑,又可稱為可持續發展建筑、生態建筑、回歸大自然建筑、節能環保建筑等。
綠色建筑的室內布局十分合理,盡量減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陽光,節省能源,為居住者創造一種接近自然的感覺。綠色建筑是以人、建筑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為目標,在利用天然條件和人工手段創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環境的同時,盡可能地控制和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使用和破壞,充分體現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報之間的平衡。
與傳統建筑相比,綠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幾點特征:1)建筑本身較傳統建筑,其耗能大大降低;2)綠色建筑尊重當地自然、人文、氣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沒有明確的建筑模式和規則;3)綠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綠地,陽光,空氣,注重內外部的有效聯通,其開放的布局較封閉的傳統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區別;4)綠色建筑過程中,對整個過程都注重環保因素。
筆者認為綠色建筑是資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護環境、親和自然、舒適、健康、安全的建筑。
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戶,同時對環境也有重大影響。據統計,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時人類從自然界所獲得的50%以上的物質原料也是用來建造各類建筑及其附屬設施。盡管諸如道路,橋梁,隧道等不能以綠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區,辦公大廈,公寓等對資源的利用時周而復始的。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氣污染,光污染,電磁污染占據了環境總污染的1/3還多,人類活動產生的垃圾,其中40%為建筑垃圾。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對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設施的需求越來越高,所耗費的能源也雨來越多,這與日益匱乏的石油資源,煤資源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在建筑過程中使用的能量,如電能、汽油、柴油等都附屬有的產生,如電能來自煤的燃燒,建筑物材料的運輸來自于電能或者汽油,柴油的燃燒等,而且這些耗能是巨大的。我國處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人們對高水平的生活的追求越來越強烈,這種消費升級使得人們對建筑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均耗能也越來越高,產生的CO2廢棄物越來越多,這與全球倡導的保護環境理念相違背。
綠色建筑是生態建筑、可持續建筑。綠色建筑能夠提供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是由其本身的性質決定的。其內容不僅包括建筑本體,也包括建筑內部以及建筑外部環境生態功能系統及建構社區安全、健康的穩定生態服務與維護功能系統。
就室外環境而言,綠色建筑通過科學的整體設計,集成綠色配置、自然通風、自然采光、低能耗圍護結構、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綠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術,具有選址規劃合理、資源利用高效循環、節能措施綜合有效、建筑環境健康舒適、廢物排放減量無害、建筑功能靈活適宜等6大特點。
在室內環境方面,這些環境本質上決定著人們的舒適度,而通過綠色建筑,可以充分利用一切資源,因地制宜,從規劃、設計、環境配置的建筑手法入手,通過各種綠色技術手段合理地提高建筑室內的舒適性,同時保障人的健康生活,給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質量。
胡錦濤同志曾指出:要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全面推廣節能技術,制定并強制執行節能、節材、節水標準,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搞好資源綜合利用,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發展節能與綠色建筑是建設領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認真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是調整房地產業結構和轉變建筑業增長方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迫切需要;是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必然要求;是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重要體現;是節約能源,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關鍵環節;是探索解決建設行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根本途徑;是改造和提升傳統的建筑業、建材業,實現建設事業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性工作。
1)應該注重法規先行,加快法規規劃和標準的編制工作。國家應制定相應指標,編制相應計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促進新型建材的使用,保障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利用,并與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相協調。不斷完善綠色建筑政策和技術標準體系。為綠色建筑發展提供政策和技術保障。
2)加強綠色建筑技術創新。可依托大學、科研單位和部門,加大高新技術和應用技術的研發,重點是開發高強度等級的大宗性材料,以節省材料和能源,提高建筑的耐久性,延長使用年限,并加快研究成果產業化,形成綠色建筑強有利的支撐體系。組織實施示范工程建設,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加強技術指導和跟蹤管理,積累實踐經驗,以點帶面,推動綠色建筑全面發展。
3)積極開展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工作。按照國家有關要求,建立完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和技術支撐體系。
4)加大宣傳培訓力度。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綠色建筑宣傳活動,大力倡導綠色建筑理念。積極培養綠色建筑人才,提高相關從業人員的業務技術水平。
綠色建筑就是通過城市生態環境保護,通過節能減排,通過資源循環再生利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建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的現代城市,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發展綠色建筑,需要政府大力宣傳綠色建筑帶來的各種效益,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加強人們的綠色意識,從而逐漸增加綠色建筑的市場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催生各種綠色建筑人才,設計人才的出現,形成有效循環。
[1]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GB/T 50378—200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王有為.實施綠色建筑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J].浙江建筑,2008(9).
[3]薛明.綠色建筑發展現狀及其在我國的應用探討[J].后勤工程學院學報,2009(5).
[4]吳必龍,李穎.借鑒德國,思考我國節能建筑設計[J].工業建筑,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