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蔡天軍
近年來,諸暨市積極深化林權制度改革,適時推進林權配套措施,有力地促進了資金向林業集聚,破解了林業生產的融資瓶頸問題,激發了一系列積極的聯動效應,初步實現了“山綠、林活、民富”的目標。
一是政策引導,整合資源,完善林改配套措施。2009年以來,諸暨市相繼出臺了《香榧產業發展政策意見》、《關于建設竹子現代示范園區加快竹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做好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快發展森林休閑旅游業的意見》等政策文件,鼓勵林地、林木流轉,推進林業產業發展。當年新發展連片香榧基地面積50畝以上,每畝補助400元;新建筍竹兩用林基地100畝以上,每畝補助150元;新建毛竹林100畝以上,每畝補助150元。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通過林地、林木流轉發展森林休閑旅游業,流轉面積200畝以上,期限20年以上的,一次性給予1萬元獎勵。如諸暨聚星山莊依托承包的300多畝林地,正在創建聚星林業觀光園區,年接待游客3萬人次,實現年銷售額200多萬元。同時,對公益林政策性林木火災保險實行全市通保,火災保險金額統一為200元/畝。2009年,全市公益林獲得火災保險金額10多萬元,為公益林生態安全撐起了“保護傘”。
二是精心謀劃,突出載體,產生林改聯動效應。近3年來,諸暨市累計辦理了林權流轉業務4起,涉及林地面積近1000畝,尤其是諸暨市視北花木場林權流轉業務辦理后,解決了該企業融資難題。該企業是當地一家花卉苗木龍頭企業,因受市場影響,部分苗木積壓,融資困難。為此企業積極辦理林權流轉登記業務,開展森林資產評估,辦理林權抵押貸款,向諸暨市農村合作銀行貸款200萬元,從困境中實現了跨越。同時將林地合力流轉,實現了森林資產從“活的資源”變成了“活的資金”,將“活樹”變成了“活錢”。據測算,全市林地平均每畝每年租金已由林改前的30—50元上升至目前的300—500元。諸暨三佳林產品專業合作社社員崔紀標,以他在趙家鎮泉畈村蕎麥山上的180畝香榧林地的承包經營權作價出資,與陸頂順等4位出資社員合資組建了一家專業合作社。在這本專業合作社的營業執照上,出資總額500萬元后附注著“林地承包經營權作價出資90萬元”,拉開了林權證可當“活錢”使用的序幕。
三是因地制宜,規范操作,形成林改長效機制。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后,該市積極完善林權管理中心,組建了專業森林資產評估機構,由市林業調查設計所擔當起全市林權流轉相關森林資源資產的評估工作,協助林農辦理林權抵押登記,為林農辦理林權流轉、抵押當好“向導”。林權管理中心建立后,全市各地開始重視林權、林木流轉,因地制宜,規范操作,采取公開招投標和森林資產評估的方式進行林權轉讓交易,承包方也紛紛要求開展林權變更登記,形成了一整套長效機制。如浙江天珍食品有限公司通過公開招投標,一次性出資70多萬元取得東白湖鎮斯宅村800多畝山林承包經營權,并投資800萬元新建香榧精品園區;諸暨老何土特產有限公司公開拍得趙家鎮泉畈村100畝荒山的50年香榧種植權后,立即向林權管理中心申請變更登記,保障了合法權益。同時,諸暨市林業局積極完成林權地籍信息系統建設,從1982年以來發放的山林所有權證、自留山證、責任山證3類林權開始清冊整理,著手調查林地經營現狀,重點做好上山現場勘界、地形圖逐塊勾繪、登記造冊、數據整合錄入,讓林權地籍信息系統成為方便子孫后代理清林地產權關系的一項系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