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波,蘇志榮
(玉田縣環境保護局,河北玉田064100)
由于大氣中CO2等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全球變暖的趨勢不斷加速,給人類及生態系統帶來的災難越來越明顯。地球溫度上升已經導致兩極冰川消融,這將對淡水資源形成長期隱患,同時海平面上升,上海、廣州等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區面臨咸潮侵蝕,凍土溶化日益威脅當地居民生計和道路工程設施,熱浪、干旱、暴雨、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災害越來越頻繁地在我國各地發生,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嚴重損失。我國人口近6成是農村人口,地域分布廣、生存環境各異,有些地方經濟、科技、文化尚欠發達。因此,為了有效農村改善生態環境,應在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基礎上,最大限度降低碳排放,將農村打造成低碳生態家園。
今天的農村,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家用電器和現代化交通工具增多。然而現代化的生活方式都需要耗能,無論是消耗燃油還是電能,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向大氣排放CO2,會對生存的空間造成各種污染,致使生存環境日益惡化。因此應節能減排,倡導低碳生活,倡導以低碳飲食為主導的科學膳食平衡,多吃素食,少吃肉食,減少食品生產過程的能源浪費。通過低碳生活知識講座、分發宣傳材料、辦板報、小品演出等方式,讓農民掌握如何節水、節電、節油、節氣、綠色出行。
由于舊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影響,農民對低碳生產、生活的具體內容不甚了解。尤其是農民缺乏低碳生產、生活的啟動資金和技術,這都妨礙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的推廣。因此地方政府應通過多種宣傳形式,積極倡導低碳經濟和低碳生活理念,提高農民的低碳意識。同時地方政府還應積極建立和完善配套鼓勵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建立低碳生產、生活示范戶、示范村,讓農民確實感到低碳生活、生產的好處,并從中得到實惠。對條件成熟的村莊,要培養骨干、以戶帶村,穩步推進。鼓勵農民探尋和應用低碳生活技巧,推廣使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爭做低碳生活的創新者。
(1)有機農業是一種能維護和延續土壤、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一種“低碳農業”生產方式,強調遵循當地的生態節律、生物多樣性和自然循環,而不依賴可能帶來不利影響的外部投入物質。有機農業結合了傳統農業、創新思維和科學技術,有利于保護生存環境,促進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界所有成員間的公平與和諧共生。
(2)農民要根據自己所處的經濟、地理環境,有選擇地發展有機農業生產。通過借鑒美國有機農場中采用的技術措施,如應用現代農業機械,選用作物新品種,先進的水土保持技術、有機廢物和作物秸稈的利用技術;不用或少使用化肥、化學農藥、生長調節劑和飲料添加劑等化學物質;病蟲害主要通過輪作和生物防治以及保護天敵來控制。在我國,各地都涌現出了很多綠色高價值大米、水果等農產品的典型事例。在有機農業技術方面,也有所創新。在害蟲防治方面,出現很多環保的殺蟲措施,如用防蟲網、殺蟲燈、性誘劑、粘蟲液等有效消滅農田害蟲;用石灰熬制的石硫合劑可有效防治果樹病蟲害等。有機農業的推廣,可以恢復和保持農田生態平衡,達到控害、保產、保益、保環境、保安全、增效益的目的。有機農業將成為“低碳經濟”要求下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環境惡化、食品安全、能源短缺等最佳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
我國是農業大國,擁有耕地1億hm2,年產秸稈7億t,開發秸稈利用的新途徑、新技術、新設備對農作物秸稈的增值、農民的增收、減少焚燒秸稈帶來的環境污染、發展生態農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農作物秸稈的主要用途是用作飼料、肥料、燃料、原料。微生物青貯玉米秸稈技術不僅減排,還使養殖戶受益,經濟效益可觀。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能夠改善土壤,節約化肥和減少農藥使用量,并可提高果菜品質,增收明顯。將秸稈用于孢菇生產,不僅使秸稈有了新用途,還讓農民有了增收新途徑。形成了“秸稈——食用菌——沼氣——肥料”的循環經濟模式。
2.4.1 科學施肥、灌溉
要提高農資利用效率,減少能源消耗,應做到科學施肥。目前我國化肥當季利用率平均僅為30%~50%,化肥利用率低間接導致能源浪費現象突出。因此,必須提倡科學施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增施有機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農田土壤的通氣條件和酸堿度,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強土壤微生物活性,促進化肥利用率的提高。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根據作物需求施肥,減少化肥的使用數量,避免農田土壤中氮肥過剩。節水灌溉是獲得穩定高產的技術保障。大力推廣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農業技術,可大幅度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減少農業生產成本。應高度重視節水技術,根據作物生長周期,需求飽和度進行適時、適量供水,實現節水、增產和增效。
2.4.2 改革耕作、種植方法
要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種植方法,探索總結建立高效、生態、節能的耕作技術。提倡壟作免耕。過度耕作使土壤中的碳素釋放,是農業排放碳的主要途徑。壟作免耕可以通過保存土壤中的碳含量、減少耕作動力投入、提高土壤肥力。例如,可在小麥種植區推廣“小麥——玉米”或“小麥——綠豆”免耕栽培技術。
2.5.1 退耕還林、還草的重要性
自然界中的一切綠色植物,包括森林、菜地、農作物等,都是人類環境的保護者,能夠消除CO2,生產O2,消煙除塵、殺菌吸毒、防風固土、隔音減噪、改善氣候。然而多年來林地、草地等植被的破壞,已造成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km2,占國土面積的36.9%。森林草地大面積減少使大氣中CO2量不斷增加,嚴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洪澇、干旱、沙塵暴、泥石流等災害和極端天氣不斷發生,退耕還林還草刻不容緩。
2.5.2 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經濟
在各級政府的關懷與政策扶持下,經過近幾年的努力,農村的退耕還林、還草取得極大成果。由于政府向農民提供造林種苗補助、生活補助、糧食補助等,極大調動了農民植樹造林的積極性,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經濟林、生態林、時令水果采摘園、牧草等。退耕還林、還草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和風沙的侵害,優化了生態環境。與此同時,農民在植樹區或果園內養殖雞、鴨、鵝等家禽,提高了蛋肉的品質,使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雙贏。
綠色環保能源包括太陽能、沼氣、風能、潮汐能、地熱能等,只要合理利用,都可造福于民。尤其是太陽能與沼氣,在全國各地農村都可普遍推廣利用。
(1)太陽能作為天然的、無害、無污染的清潔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已經成為21世紀備受矚目的替代能源。充分利用太陽能,改燃煤溫室大棚為太陽能溫室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減少燃煤過程中的煙塵排放。北方大部分地區幾乎常年都可使用太陽能熱水器洗澡、洗菜、洗衣等,從而能夠節省大量的能源。
(2)沼氣是各種有機物質在隔絕空氣和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經過微生物的發酵作用產生的一種可燃燒氣體。沼氣在農村的推廣和普及,不僅能基本解決農民的生活用能問題,在解決農業用肥、環境污染等問題也起著很大作用。發展沼氣既發展了低碳農業,又增加土地有機肥含量,減少了化學農產品,是解決廣大農民生活用能問題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各級政府都積極鼓勵農村戶戶建沼氣池,并從資金和技術方面大力扶持。沼氣池建成后,人畜糞尿和農作物廢料經過沼氣池發酵,則可得到“三沼”——沼氣、沼渣、沼液。沼氣可用來做飯、照明,沼渣和沼液是沼氣發酵的殘留物合成的沼肥,可用作為飼料或作為種植優質農作物或瓜果等的肥料。農作物、蔬菜的莖葉可代替部分飼料喂養牲畜。這樣便形成了一種循環能源鏈“養殖——沼氣——種植”。沼氣池的建設,改變了農村人畜糞便的露天堆積陋習,消滅了蚊蠅滋生的溫床,阻斷了疾病傳染的傳播源,農村生活環境煥然一新。沼氣池的建設,帶動了畜牧業,養殖業和無公害農產品的發展。由于養殖業的收益遠遠高于種植業,無公害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遠遠高于一般農產品,所以為農民創造了節資增收的新途徑。
[1]熊焰.低碳生活之路[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2]張書義.環境保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