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蘭
(桂林市陽朔縣園林管理所,廣西 桂林 541900)
三葉草屬豆科牧草,全世界約有360多種,是世界溫帶地區最重要的豆科牧草類之一。三葉草類為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通常有三枚葉片,少數品種的植株有4~7枚葉片。最常見的三葉草有白三葉、紅三葉、雜三葉、絳三葉。近年來,三葉草作為城鎮建植草坪、綠化美化環境的優良草種,被廣泛應用。
三葉草抗寒性強,氣溫高于5℃時開始返青。三葉草適應性廣,但較喜溫暖、多晴少雨的干燥氣候。一年四季播種均可,以春、秋2季播種最佳。三葉草耐寒性強,種子在4~6℃即可發芽,正常情況下4~7d出苗,出苗后能耐短時間的-6~-5℃低溫。當溫度高于35℃時,發芽受影響。植株生長最適溫度15~21℃,生長發育最適溫度15~25℃,開花最適溫度22~27℃,適宜在全年≥10℃、積溫1700~4500℃的地區生長。三葉草不耐高溫,氣溫高于30℃時生長受阻,高于35℃時植株萎蔫甚至死亡。
(1)多年生植物。三葉草屬宿根性植物,如管理適當,可持續生長10年以上。
(2)耐陰性好。能在30%透光率的環境下正常生長,比較適宜在柑桔等成林的果園種植。
(3)侵占性好。三葉草成坪后有較發達的側根和匍匐莖,與其它雜草相比有更強的竟爭力。
(4)適應范圍廣。具有一定的耐寒和耐熱能力,對土壤p H值的要求范圍廣,為4.5~8.5。
(5)觀賞價值高。開花早,花期長、葉形美觀,成坪后可獲得良好的景觀效果。在廣西某小區種植的30畝白三葉已顯示出良好的觀賞作用,吸引眾多游人觀花賞地。
三葉草種子細小,幼苗頂土力差,播種前務必將地整平耙細,以利于出苗。在土壤粘重、降水量多的地域種植,應開溝做畦以利排水。山地種植利用鮮草的,宜選擇較為背陰或土壤較為濕潤的地段種植。果園套種應在播種前將果樹行間除草松土,將地整平,在下雨前1~2d播種。三葉草一般都是與禾本科牧草混播,但在有些情況下,為了預先改良土壤,往往先種植紅、白三葉,然后再補播禾本科牧草。種植紅、白三葉時,整地方面無特殊要求,可以耕翻后種植也可重牧后直接播種,無論何種方法,盡可能將地上雜草清除,以便出苗和幼苗生長。紅、白三葉對磷肥需要量較大,也比較敏感,故播種時要以磷作底肥,施肥量為49.5kg/hm2。在土度pH值低于5.5的土壤中,事先應施用一定的石灰,一般為1000.5~1999.5kg/hm2。石灰和磷肥量最好能根據當地土壤化驗資料及肥料反應來確定。
三葉草播種的最佳時間是春秋兩季,最適生長溫度為19~24℃,春季播種可在3月底至4月底,氣溫穩定在15℃以上即可播種。秋季播種一般從9月中、下旬。播種前應對種子進行浸種處理,每斤種子加水0.75kg,另加鉬酸銨1g浸種12h,加鈣鎂磷肥5~10kg加細土或黃沙5~10kg拌均后進行播種。紅、白三葉既可春播,也可秋播,在南方秋播的效果較好。單播時每畝播量1kg,混播時約0.8kg。多用手式或機具撒播。播后應覆土,深度不宜超過1.5cm,補播草地上可用家畜踐踏或輕耙的方式覆土。在南方有連綿陰雨季節也可不覆土。
三葉屬豆科植物,自身有固氮能力,但苗期根瘤菌尚未生成,需補充少量的氮肥,施少量氮肥有利于壯苗,增施磷、鉀肥有很好的增產作用。待成坪后則只需補充磷、鉀肥。在播種前,每畝施過磷酸鈣20~25kg,以及一定數量的廄肥作基肥。出苗時植株矮小、葉色黃的,要施少量氮肥,一般在出苗后15d施尿素2.5kg、鉀肥 5kg、鈣鎂磷肥5kg,促進壯苗,提高產草量。
紅、白三葉種子出苗期地生長較慢,這時不要誤以為播種失敗。以幼苗期,應特別注意防除雜草,并施用少量氮肥,以促進幼苗建植。草地建成后要及時放牧或割草,這樣還可減少雜草,以后只需施用一定數量的磷肥和鉬肥,可不再施氮肥,如氮肥過多,反而抑制紅、白三葉生長,土壤比較干旱有灌溉條件的地方,刈牧之后可適當灌水。在形成草層覆蓋后的2~3年間要及時去除大雜草。如果因夏季高溫干旱形成缺苗,可在秋季補播,恢復草地生產力。若大面積種植作為放牧地,可以在播后1~2個月、雜草高20~25cm時進行輕牧,抑制雜草生長。白三葉病害少,但收刈不及時,有時也有褐斑病、白粉病發生,可先刈割利用,再用波爾多液、石硫合劑或多菌靈等防治。當高度長到20cm左右時進行割草,一年可割3~4次,割草時留茬不低于5cm,以利再生。割下的草果樹盤下或株間,冬前覆土腐爛成高效有機肥。白三葉鮮草粗蛋白含量豐富,各種畜禽喜食。白三葉常作為放牧場上的主栽草種。多用白三葉及其他三葉草和黑麥草建植混播草地,放牧牛羊。在長江中下游農區,多刈割飼養豬、牛和魚等。白三葉耐踐踏、擴展快,與雜草競爭力較強,適度放牧有利于白三葉生長和形成草層。
三葉草是豆科三葉草屬多年生植物,平均壽命7~8年,主根短,側根和須根發達,生有固氮根瘤。對果樹及果園具有很好的養護作用,且種植管理簡單易行,病蟲害少。一年種植多年受益,是一種難得的果園綠肥。
[1]楊照坤,馬云萍.三葉草5種常見病害防治[J].云南農業科技2005(5):52~53.
[2]殷秀杰,王明玖.三種三葉草幼苗期抗旱性差異的研究[J].中國草地學報,2008(2):68~73.
[3]李元慶.具有四片葉子的三葉草新品種及其繁殖方法[Z].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2003.